金鱼品系演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探究

2020-01-01 13:29殷嘉远彭尽晖
山东林业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金鱼变异园林

殷嘉远,唐 娜,彭尽晖

(湖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410000)

金鱼起源于中国,是一类对鲫鱼进行改良而形成的观赏鱼类,也是观赏鱼史上最早的观赏品种。最早的金鱼由野生鲫鱼发生体色变异而来,后经千年的不断改良,体色,体型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已发展到成百上千个品种。纵观金鱼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与发展,金鱼作为一种景观要素融入园林,并与园林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金鱼景观。目前对于金鱼的研究多见于探究饲养方法、遗传繁殖技术及文化典故发展等方面,而对于金鱼景观与园林的关系和变化研究较少。金鱼景观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金鱼审美特征及呈现形式的变化有利于促进对古代金鱼景观造景手法和呈现形式的理解以及探索金鱼景观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相互关系。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基础,重点梳理金鱼体色和体态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的演化过程及不同文化蕴含。

1 金鱼的两大关键变化与园林发展

金鱼从野生鲫鱼演变到现有的四大品系成千上万个品种(见图1),最为关键的是两个变化节点:即体色、尾部形态发生变化,经过这两阶段的变化,野生鲫鱼演化为草金鱼,继而演变为早期的文种金鱼,最终由文种金鱼继往开来,演化出更多更丰富的金鱼品系。我国著名遗传学家陈桢[1]曾于1954年提出,金鱼的品种形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二是人工选择。笔者在这里认为,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演变,使得生活在园林水系中的野生鲫鱼受到生活环境改变的影响发生变异,而人们随着造园活动增多,审美不断改变,逐渐有意识地对水体中变异的金鱼进行筛选和保留,最终促成了金鱼的诞生与发展。

1.1 金鱼的体色变异

根据现有资料, 我国是世界上养鱼历史最早的国家。如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上载有:“贞其雨,在圃渔”,“在圃渔,十一月”。意思是指在园圃的池塘内捕捞所养的鱼。以此推断,我国养鱼至少始于纪元前12 世纪。随着古代养鱼业的兴起与成熟,古代皇家园林中出现了以生产为目的的自然式鱼塘,从而促进了鱼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天敌减少,生存相对容易。其中变异的个体不会被环境所淘汰,野生淡水鱼如鲫鱼和鲤鱼开始在生存条件优良、环境稳定的人工水体内发生体色上的变异。西晋时期,出现了以观鱼为主题的鱼池-金谷园鱼池。《晋书.石崇传》[2]中记载:“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从金谷园开始,养鱼目的开始从生产转为观赏,从而使发生变异的个体能更多的被人关注并有意识地保留,变异基因能够不断遗传和延续。

金鱼最早的记载是晋代(公元265 至420)桓冲在庐山游玩时,发现的“赤鳞鱼”。根据考证,“赤鳞鱼”为最早出现的金鱼。汉代时,大型的皇家园林如濯龙园、洛阳古都开始梳理水系,兴建人工水体景观,越来越多的金、红色鱼儿出现在这些人工修建的“养殖池”中。濯龙园里,“渚溪跃鱼,渊游龟蠵”,汉宣帝时期,王褒写的《九怀赋》中说: “蛟龙兮导引,文鱼兮上濑。”由此开始,金鱼正式被作为一种珍贵的动物来赞美。早期的金鱼仅仅是体色发生变异,体态和习性与野生鲫鱼没有太大差别,这也是金鱼最早的一类品系——草金鱼。在这一阶段,大量野生鲫鱼被人工饲养,在稳定的生长环境中,一些对野生鱼类生存而言不利的变异如体色变红等得以保留下来,这也是金鱼产生的源头。

金鱼在园林中被饲养,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唐朝佛教传入,提倡通过放生来积累功德,当时的寺院大都修建放生池供信众放生动物。相对更加广阔的湖泊等人工水体,放生池的面积更小,水环境更加稳定,加上其功能以饲养为主,并不对池中鱼类捕捞食用,这使得金鱼变异个体得以保留,并借助佛教的美好寓意而被额外保护,产生体色变异的草金鱼数量逐渐增多并被人们有意识的保留,因此放生池中金鱼体色变异的基因不断纯化,金鱼体色基因逐渐趋于稳定并开始遗传给下一代。

在宋代,金鱼的体型保持不变,在花色上开始产生更多的变化。宋代时期寺院中饲养金鱼的放生池已成为有代表性的景观,宋朝诗人苏轼就曾造访杭州慈恩开化寺及南屏山尖敬寺以考察两寺在水池内饲养的金鲫鱼,他在《六和塔》诗中有“沿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之说。宋代彭乘所写的笔记“续墨客挥犀”里也说到,在杭州南屏山兴教寺池里有数条金色的鱼,游人倚着栏杆观赏,并投喂食物。还有一些北宋时期的描述提到放生池的金鱼。此时,金鱼的演化仍然处于体色改变阶段。也就是说,此时的金鱼只是体色不同于野生鲫鱼,而并没有体形变化的记载。且当时金鱼蓄养的方式仍然是水池,水体相对宽阔,且金鱼大部分时间仍为自主觅食,存在一定的生存压力,环境条件使它们必须保持原有的适合游泳的体形。

随着宋代园林的繁盛发展,金鱼不同体色的品种逐渐增多,以观鱼为主题的园林景观开始出现,如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是正式以金鱼为观赏对象的园林景观,金鱼也开始成为园林中的造景元素之一。据记载,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溪。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侧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称为“卢园”。园内架梁为舍,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立埠为港,畜养异色鱼类,广植草木。因景色恬静,游人萃集,雅士题咏,被称为“花港观鱼”。在这一阶段,大量金色、红色变异的草金鱼被人为饲养,产生了新的花色如红白等,草金鱼的品种迅速增多,金鱼的体色变化也已经稳定成型[3](见图2)。

经过上述阶段的演变,金鱼完成体色上的变化,从野生鲫鱼转变为金鱼的原始品种—草金鱼,其变化过程可概括为: 养鱼业产生(养野生鲫鱼以供食用)——以观赏为目的的养鱼池(养野生鲫鱼观赏,金鱼体色变异开始被关注)——放生池(带有观赏性质的金鱼池,金鱼体色变异被保留并稳定下来)——花港观鱼(正式以金鱼为观赏对象的园林景观)。

1.2 金鱼尾鳍形态变化

随着园林的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的园林风格及特点各有所不同。宋朝园林追求小而精致,饲养金鱼的水体逐渐缩小,金鱼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从而游动速度减缓,尾鳍开始变长,这也为后期金鱼尾鳍变异积累了基础。北宋时期,金鱼仍然是处在初期体色的演化阶段,主要在鱼池、荷花池中养殖。到了南宋时期,金鱼相对北宋时期更加普及。宋高宗赵构,在杭州修建了数十处御花园,并在德寿宫内专门修建了养鱼池,广派人员到江南各地收集金鲫供其玩赏。高官巨贾也纷纷仿效,在自家庭院修建鱼池,养殖金鱼。随后地方官员、比较富裕的人家又仿效高官巨贾,以至于一般的老百姓都知道、都有机会欣赏到金鱼了。据当时的史料《钱塘县志》[5]记载:“杭州等地园亭遍养玩之。”此时,已经出现了养殖金鱼的职业,人们称之为“鱼儿活”。而且,已经出现了金鱼买卖了,据吴自农著《梦梁录》[6]记载:浙江杭州钱塘门外,金已“入城货卖”。南宋是金鱼家池养殖开始的时代,王春元在一书中将这一时期称为“家池养育时代”。家池养殖金鱼主要是人工投喂饲料,与北宋只放养不喂养的情况明显不同,而这一差别使金鱼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减小,不必为追逐觅食而保持高速游动的体态,为后期体型及尾部形态变化积累了条件。南宋时期,受上流社会风气的影响,中下层民众也对养金鱼产生了很大的热情。普通百姓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太可能开挖建造大的鱼池,建小鱼池都很困难,于是有人开始尝试用陶缸养金鱼。据资料介绍,1961年,爱国华侨陈幼牧博士将一只祖传的宋代均窑鱼缸献给厦门中山公园花展馆,供群众观赏。鱼缸高1.1 m,缸口直径1.2 m,缸身最突出的部分周长3.7 m,缸底周长约0.37 m,肚大底尖。这个鱼缸应该是宋代开始鱼缸养金鱼的有力证明。

元代时,用缸饲养金鱼逐渐成为一种常见做法。例如元代燕帖木耳的水晶壁,他在私邸中造了一座水晶的亭子,四面以水晶作壁,珊瑚作阑干,装了清水进去,养着五色金鱼,再把绿藻、红荷、白萍等作为点缀,非常美观。在这一阶段,金鱼的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尾鳍的变异逐渐增多。明代,随着造园活动兴起,园林中出现了金鱼缸、金鱼池的做法,这一时期使得观赏金鱼的角度由远观转为近观,尤其是从俯视角度进行观赏,这一角度让观赏者更加注意到金鱼尾鳍的变化。尾鳍由一变二作为一个俯视观赏点得以被筛选保留。由于金鱼越来越多出现在园林景观中,人们开始积极进行金鱼品种的改良,金鱼尾部的变化得以保留。

现存的金鱼品种“和金”就是由草种金鱼向其他千变万化品种过渡的活化石。“和金”在体型上仍旧与野生鲫鱼相同,但尾鳍开始分化,变成四瓣,这也是金鱼一大品系——文种金鱼的始祖。较早记载“和金” 这类双尾金鱼的史料是明代陈善《万历杭州府志》[6]“……又取虾与鱼感则鱼尾酷类于虾。有三尾者,五尾者,此皆近时好事者所为,弘正间盖无之,亦足觇世变矣。”按照这条记载,明朝在弘治和正德时(公元1488—1521年)还没有出现尾分化的金鱼,所以文种金鱼是在公元1521年后到1579年前培育出来的。双臀鳍、长鳍的出现较晚。

经过上述阶段的演变,金鱼完成尾部形态上的变化,从原始品种草金鱼向文种金鱼发展,其变化过程可概括为: 池养金鱼只放养不管理——人工管理投食的养鱼池(金鱼不必自行觅食,活动进一步减弱)——缸养金鱼(活动空间进一步缩小,尾部产生变异,而观赏角度由远观变为近观俯视,使变异得到注意并保留作为观赏点,文种金鱼出现)。

发生体色及尾部形态变化的金鱼,为后续金鱼品种大发展提供了材料。进入清代以后,文种金鱼被继续改良,出现了眼睛向外突出(龙睛金鱼),头上长出肉瘤(狮头,鹤顶红),传入日本后形成身材短而肥壮的琉金,尾鳍消失,形似鸭蛋的蛋种金鱼——兰寿等,清代《南越笔记》[7]记载:“有金鱼者,分鲤鲫二种。春深咬子,咬子者,雄以口咬雌者眼,子则出腹。或不食,则子著藻间,遇雷雨,辄随电光而去。子初出,色黑。繇黑而红,而黄,则钝金矣。以鬣小、三尾、五尾者为贵。谓之虾尾咬子。又名跌子。当跌子时以大虾盖之,则多虾尾尾尾又以撒开象木芙蓉叶者为贵,谓之芙蓉尾。此二种则鱼之可玩者”。由此看出,当时的金鱼已出现多个品种,并有一套详尽的分类方法。

由于不断的人工选择,新出现的文种、龙种类金鱼的习性和野生鲫鱼差异越来越大,抗性也越来越差,只适合家养,不能散养在园林的池塘之中,仅早期草种金鱼还在继续散养。随着清代“娱于园”思想渐盛,金鱼或是散养池塘供人凭栏投喂,或是用瓷盆和琉璃缸盛放摆在室内供人欣赏其飘逸的游姿。金鱼体态逐渐趋于稳定状态(见图3)。

经过上述两次关键变化,金鱼从偶现的变异个体演变成今日成千上万的品种。金鱼的体色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到全盛期期间变得丰富多彩,尾鳍也在成熟期期间不断变化,发展为今天见到的多种形态。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产生了金鱼这一独特的观赏鱼类,同时也形成了各具风格的金鱼景观。

2 金鱼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

2.1 公共园林

2.1.1 魏晋风流与金鱼咏志

魏晋时期,人口数量锐减,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时势动乱,各种思想空前活跃,人们不再重伦理纲常,而是纵情山水,隐逸在山林之中。随着审美意义上的园林的出现以及士人思想的转变,文人士大夫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造园活动,不仅在城市和山林营造,而且在郊外和山野中营造园林活动更多,文人士大夫对园林的审美方式主要对山林之趣、林泉之致的赏玩。当时的“竹林七贤”爱在水边诗酒酬唱,自然的一切都是他们的审美对象。摇弋的松竹,起伏的山峦,奔流的溪水,还有偶尔出现的神秘而寓意吉祥的金鱼,成为他们精神的寄托,即便是在世俗的商贾眼里也是风雅的象征。

2.1.2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是花、港、鱼为特色的西湖风景名胜,也是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始建于南宋,当时有一条小溪由花家山经过此处流入西湖,名为花溪。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旁修建了一座茅舍,称之为“卢园”。在园内饲养各种颜色的鱼类,栽植大量草木,称之为“花港观鱼”。在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亲自来到西湖,为花港观鱼题字,在鱼池旁立碑。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作诗题在背面。乾隆做诗:“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花港观鱼便是使用草金鱼放养在池中,游人观赏时可投食与其互动,金鱼聚集水面,争相抢食,憨态可掬,生机盎然。花港观鱼作为一处专门观鱼的景观,它的形成主要受到宋高宗对于金鱼景观喜爱的影响,同时也是私家园林不断发展,从而金鱼景观在私家园林中不断涌现所推动花港观鱼的形成与发展。

2.2 寺院园林

在寺庙放生池内饲养金鱼的做法,是古典园林与金鱼文化最早的结合。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各地开始兴建“放生池”,放生池具有放生和养殖的功能,数量稀少而珍贵的金鲫被作为超度的对象放生在池中,前来上香的佛教徒和僧人们偶尔投放和喂食,保证了金鱼在放生池中的繁衍生息。到宋朝时则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放生池除了具有放生和养殖功能,在北宋时期还具有观赏功能,金鱼景观是江南园林景观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8],随着佛教的盛行,金鱼景观也成为了寺观园林中的重要部分。宋朝诗人苏轼就曾造访杭州慈恩开化寺及南屏山尖敬寺以考察两寺在水池内饲养的金鲫鱼,他在《六和塔》诗中说道:“沿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宋代彭乘所写的笔记“续墨客挥犀”里也说到,在杭州南屏山兴教寺池里有数条金色的鱼,游人倚着栏杆观赏,并投喂食物。到明朝时期,寺庙前的荷花池投放金鱼似乎已成为一种“标准配置”,大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出现的鱼怪,其来源就是“观音莲花池里的金鱼,长年累月的听经,修炼成的精怪”,可见其风气之盛。沈榜的《宛署杂记》[9]里也描述了当时寺庙金鱼池的做法:“寺僧用石砌为二,伏流达于寺前为池,横桥以度,畜金鱼为玩。又伏流达山麓,汇于小石盘,螭口授受,妆点甚奇。寺院放生池内的金鱼,既达到吸引人放生行善积德的目的,也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金鱼景观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经历了从自然生成到人为干预这一过程,金鱼因“放生”被人们关注,一方面人类欣赏金鱼优美姿态,另一方面人类“放生”思想的灌输保护了金鱼的基本生存条件。因此,放生池对于人为金鱼池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2.3 皇家园林

除私人饲养外,皇家园林中也有对金鱼池的运用;金迁都北京后,在今崇文区的地方建立鱼藻池,后来叫金鱼池,说明金时北京一带已经有了饲养金鱼的习惯。元代建都于北京,当时出入琼华岛、太液池的官吏都能看到元朝皇宫中饲养着金鱼。金鱼池的兴起得益于造园活动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金鱼的偏爱,通过在池中饲养金鱼可形成园中生动景观,同时也可彰显园主尊贵地位,这一观念也使金鱼景观逐渐在私家园林建设中流行起来。

2.4 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金鱼景观发展始于西晋,兴盛于宋明,并在清代趋向稳定。

西晋时期,金鱼景观开始在私家园林中出现。西晋巨富石崇修建的豪华私家园林“金谷园”中,就为吉祥的金鱼留出了一方舞台;“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金鱼以其数量稀少而寓意美好,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对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园林景观结构上追求小而精美,园林艺术以写意性为突出,园林景观日益丰富,除了对叠山理水、莳养花木、建筑造型等基本园林景观的精美追求,同时云墙、盆景、花石基座、金鱼池等园林景观一一俱全,整个园林呈现出丰富完备而又精巧的园林景观体系。这一时期表明养金鱼目的开始由生产转变为观赏,人在赏鱼时乐于与自然亲近,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此时由于金鱼尚未形成稳定的观赏品种,园林中修筑金鱼池的做法还未流行开来。

宋元时期,随着金鱼被广泛运用在寺庙放生池,金鱼繁育养殖产业也在逐渐发展成熟。南宋时期形成的金鱼池主要受赵构影响,通过人工挖凿池塘,人工养殖形成金鱼景观,将金鱼投放于水中,与水生植物相结合,形成了趣味盎然的鱼池景观。由于金鱼稀有且缺乏相应养殖技术,此时园林中的金鱼池规模都较小。明郎瑛《七修类稿》[10]记载:“....始于宋,生于杭,今南北二京内臣有畜者,又异于杭,其红真如赤色,杭又有金鲤,亦佳。二鱼虽有种生,或谓食市中污渠小红虫,则鲋之黑者成金色矣。《桯史》[11]又曰:“中都有豢鱼者,能变鱼色为金色,问其故,不肯言。”然予甥家一沼素无其种,偶尔一日满沼皆金卿。此又不知何故,恐前二说非也。”当时贵族官吏常凿石为池来养金鱼,以供玩赏,养得最多的是一种红如血色的“火鱼”,当时养金鱼的人能改变鱼的颜色,但不肯说出其中的办法。据说用污水沟里生长的小红虫喂鱼,经过100 天左右,白色如银的鱼就会渐渐变黄,终而变成金色,也有一些池塘本来没有金鱼,但某天突然突变出满池的金鱼来。明代大量文学作品都对这类做法有记载,随着“隐于园”思想渐渐转变为“娱于园”,凿石为池,畜养金鱼,以供观赏成为风尚。造园大师计成也在其著作《园冶》[12]内提到了金鱼池的做法:“如理山石池法 用糙缸一只或两只并排做底 或埋半埋 将山石周围理其上 仍以油灰抿固缸口 如法养鱼 胜缸中小山”。明张京元《韬光庵小记》[13]有如下描述:“韬光庵在灵鹫后,鸟道蛇盘,一步一喘。至庵,入坐一小室,峭壁如削,泉出石罅,汇为池,蓄金鱼数头。低窗曲槛,相向啜茗,真有武陵世外之想。”

在私家花园里以金鱼池作为主要景观,也是时兴而流行的作法,在园林中游赏山水,看池中金鱼嬉戏,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小说《云蕉馆纪谈》[14]里写道:“墙之里四面累石为山,内为池山,时花卉池养金鱼,池内起四通八达之楼,面山瞰鱼,四面削石成桥,飞青染绿,俨若仙区胜境。”而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15]中也有这样一段:“差人举目看那亭子: 周围朱栏画槛,翠幔纱窗,水中金鱼戏藻,梁间紫燕寻巢。”

清代时期,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园林开始成为彰显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各种与之匹配的玩物如观赏鸟、蝈蝈蟋蟀等开始兴盛,金鱼的品种也在长期的积累后开始快速增长,在这一时期宫廷大量饲养金鱼,出现了龙种金鱼品系,也出现了狮头金鱼(头部肉瘤发达似狮子头),高头金鱼(头部眼眶以上肉瘤发达,有肉瘤红色身体银白称为鹤顶红)等非常有观赏价值的品种,但这一时期金鱼开始趋向小型化与精致化,抗性和适应性逐渐变差,只能在室内用容器进行饲养,但草种金鱼等抗性好的品种依然活跃在园林造景中。

清代的金鱼品种繁多,虽然大多数人选择以瓷盆或鱼缸饲养文种金鱼,但草金鱼仍被放养在园林的山山水水间。光绪年间俞达《青楼梦》[16]小说中这样描写:“俄而见爱卿以口中豆蔻吐入池中,池内金鱼争唼之,翻来绿水之中,斗到青萍之侧。又见丽春对着那鱼儿嘻嘻的笑着,王湘云亦以豆蔻喂之,引动了几个挂珠蛋种细白花鳞争先夺后,甚为可观。众美人尽以豆蔻喂之,金鱼掉尾而齐来,正遇一阵微风,约定半池萍藻,水底天光,划开一线。秋兰以香津吐下,激动水痕,圆到岸边。而后小素亦以香津吐去,吐得不巧,恰吐至金鱼头上,那鱼摇了几摇,悠然而逝。”这样将金鱼散养在池沼中,投食互动,是当时的一大乐事,这也成为现代公园常用的做法。明清时期金鱼景观的呈现形式主要为盆蓄,受“以小见大”,“壶中天地”造园思想的影响,盆养金鱼形式盛行。盛行原因主要是盆养金鱼相对于池养金鱼更方便人们对金鱼体色和体态的观赏,另外由于金鱼景观的大众化,盆养金鱼极大的节约了人力和物力,同时金鱼饲养和繁育技术也得到极大提升。因此,明清时期盆养金鱼成为了大众之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养鱼经验,也打造出不同特点的金鱼景观以及呈现方式。金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成为了重要的造景要素之一,也在中国古典园林不同时期的园林风格特点中形成了各色生长容器,极大的促进了金鱼与园林的相互交融。

3 结语

随着不同时代造园手法与风格对金鱼景观的影响,金鱼景观的造景手法日益成熟。突显的不仅仅是金鱼审美特征的变换,同时也是深入挖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底蕴以表达古人所追求的自由精神与审美情趣的转变。目前对于园林中的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四大要素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剖析动物要素研究较少,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有助于了解金鱼的发展脉络与古典园林演变的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将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与现存古典园林的运营维护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金鱼作为一种动态景观,通过有效的广泛运用,将为园林增添更多的观赏价值和诗情画意。

猜你喜欢
金鱼变异园林
可爱的小金鱼
清代园林初探
变异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小金鱼
小金鱼
变异的蚊子
病毒的变异
形的变异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