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2020-01-02 00:59邵琰媛浙江省舟山市
作文新天地 2019年35期
关键词:承天寺黄泥疏影

◎邵琰媛 浙江省舟山市

定海区金塘中学初二(3)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我一边吟诵陶潜之诗,一边抬头望向天幕,只见夜色泼墨而来,逐渐浸染。时近初冬,归来已有寒意,我紧了紧襟袖,提着一篮翠绿菜蔬徐行而下。山路狭窄,一路草木扶疏,摩挲衣角,沾衣欲湿。今日躬耕东坡晚归,心下却甚是舒畅。

回至雪堂,闲来无事,倒不如早些睡觉。我漫不经心地向床铺望去,只见月华如练,像个调皮的孩子,从我虚掩的门外溜进,又似一张轻薄的纱网,悄悄笼罩在床头,似要与我共眠。大概心中有一个孤独的角落被轻轻抚摸,竟还有些温暖的欣喜。我忽觉困意全无,披衣而起,只见户外的月光更加盛大,它流动在眼前簇新的屋瓦上,沉醉在不远处上方坡地的盎然绿意中。

“妙哉妙哉,如此月景,错过可惜,何不邀怀民共赏!”兴之所至,一人漫步道中,万籁俱静的夜晚,唯有明月和虫鸣相伴。

一阵冷风吹入襟怀,耳旁传来梧桐的沙沙声,月光遮掩在这片疏影横斜之中,似乎暗淡了不少。前方便是定惠院了,想到初来黄州,无处可去,便和迈儿在这座小小的寺院暂住。佛门清苦,一如当年清冷苦涩的心。想当年自己年少成名,壮志满怀。谁知世事一场虚空大梦,傲骨也好,豪情也罢,怕是这个世上最多余的东西。推月而出,紧紧掩上窗扉,对外界报以刻意的疏远,而我又何必以戴罪之身累及旁人呢?

想到这,心下隐隐有些不痛快。罢了罢了,提起这些作甚?我漾起一丝苦笑,现在不也很好吗?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不愿让前尘往事影响今天的好兴致。踏着不平的黄泥路,月夜下倒也不算艰难,每天总要这么来回几趟,习惯了。不过有时下雨,脚下便满是泥泞,衣袍上也不免沾上黄泥,回到家总要被妻儿戏笑一番。

想着想着,不久便行至临皋亭,明月早已跳出密林,清辉渐暖。这里本是一处驿亭,纵然年久失修,潮湿逼仄,然有亲友相伴相慰,住之安然。

此地临江,越往前走,耳畔长江奔涌之声便分外清晰,如同此刻流淌在心间的血液汩汩作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畔间漫然吟哦,好不畅快!抬眼处,唯见水波浩渺之上,明月皎皎,临照当空。那滔滔江水似成银河,自己立于石畔,倒成了点点星辉中的一粒微尘,在时间的长河中,人是如此渺小,那又何必在意!衣物脏了可以洗,跌倒了可以爬起,只要明月在怀,世间的阴晴、毁誉又能如何?自己又何必为外物而耿耿于怀呢?

看着悬在空中的明月、身下江中不息的流水,我微微勾起嘴角,若以后回望黄州的这段岁月,我定不会忘却此刻的淡定与从容。这片曾用心丈量过的让人享受农事快乐和生活满足的土地,能够抛开一切让人单纯体验自然美好的风月,此生虽留有遗憾,又有何悔?

步履不停,来者可追,承天寺古朴的石阶已在脚下。同是天涯沦落人,想到与怀民的志趣相投,我心中不由得升起暖意。因为常来,知有一扇小门虚掩着,径直而入,来至怀民窗前。此时恰巧小窗支起,窗下的人儿一身月华,风中独立。“子瞻,是你!”“哈哈,如此良辰美景,岂能辜负?”四目相对,不由得相视一笑。

夜已深了,头上悬月越发皎洁,寺中竹柏深深,投下一地斑驳疏影。我俩穿过曲径,漫步庭中,也不说话,只是静听万籁。不知不觉间,我竟分不清充盈眼前的那片明亮,是月,是积水,还是我的一片美好梦境?而我们也似乎成了两尾无心的鱼儿,游于藻、荇之间,好不快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不由得脱口而出。怀民向我望来,目光灼灼,亦如明月般澄澈。是啊,此刻有知己相伴,明月解意,江山风物取之不尽,有何憾哉!

【老师“点”亮】

本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唯美的笔触,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那次月夜漫步,这是小作者对古人幽微情感的一次触摸与探索。整体表达比较贴合原文本作者的心境与情怀,展现了东坡的人格魅力。其间也有小作者对贬谪文化的一些思考,文章意蕴颇丰。

猜你喜欢
承天寺黄泥疏影
感而有怀
黄泥水
夜游承天寺记
赤脚黄泥郎
江疏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承天寺文化价值与保护初探
皓玥CP 靳东 江疏影
“疏影”横斜水清浅
挖“黄泥公公”
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