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视域下“互联网+”康复医学教育观变革探析

2020-01-02 00:19张雷赵家君祝恩智张红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医科医学教育医学

张雷,赵家君,祝恩智,张红石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在我国20 世纪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进入了中国,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康复”一直以年轻学科的身份出现在学科教育中,随着新时代科技技术大发展以及新政策的实施,势必将推动我国康复医学及学科教育快速发展。

1 康复教育的历史沿革

1.1 国内康复教育的发展

自20 世纪80年代,我国将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国内,伴随而来的还有“以人为本”的生物医学模式。1982年中山医科大学建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1983年被确定为康复医学进修基地的学校包括了中山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同年,在石家庄举办了由国家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开展的首届“康复医学培训班”,而后举办了各种形式培训班与课程。1984年,卫计委确定在医学本科课程中增设康复医学课程,开始了康复本科教育的新里程[1]。卫计委同时在医学院校开设康复医学课程或专业,对在职的医务人员进行短期班培训,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多层次、 多渠道、 多种形式办学[2]。1987年在广州原中山医科大学建立WHO 康复合作中心,1990年在武汉的同济医学院建立WHO 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

进入21 世纪后,我国的康复人才培养进入了正规学历教育阶段。

康复专科教育起于20 世纪80年代,学制3年,以康复治疗技术命名,截止到2007年,全国已有6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2000年,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成为教育部首批开设4年康复治疗专业的本科院校。2003年,教育部批准了全日制康复治疗学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3]。2005年,教育部批准了北京体育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武汉体育学院3 所学校开设了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专业。截至2018年,开设康复治疗学的本科院校已达156所。2006年,卫计委启动了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规划教材的编写,2008年第一版系列教材共计14 本,到第三版已达到19 本[4]。

我国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设立初期招生规模很小,只有3~4 所医科大学设立了该专业,并且仅局限于研究生培养[5]。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的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日渐规模,据2011年统计,现有41 所高等院校招收康复硕士研究生,有10 所院校招收博士研究生。

1.2 西方国家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

最早的康复医学教育起源于美国20 世纪40年代。20 世纪50年代以后,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逐渐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育,并用以培养康复治疗师。但由于当时社会与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均很,导致了各国康复医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6]。美国是世界上康复医学最发达的国家,医科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需要在指定康复医疗机构中进修4年后, 经国家相应专业认证机构考试合格,才能取得康复医师资格。在日本,学习康复医疗学的学生在大学毕业3~5年后,均要求继续完成专业的理疗和作业疗法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授予学位。目前,康复医学教育在美国和日本均已经推出了该硕连读制度。

2 新医科的内涵

2018年4月26 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同济大学召开的“一流人才培养研讨会”上提出了“六卓越一拔尖”2.0 版最大的亮点为“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未来随着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4 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与医疗健康领域的结合将会愈发紧密。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以人工智能、 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扑面而来;医工理文融通,对原有医学专业提出新要求,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7]。新医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培养的是不仅懂得医学专业知识,还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将是医工文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8]。

医学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两者通过卫生市场中介发生作用,人民群众对与卫生健康的高质量需求推动着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9]。为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对接国家“健康中国”战略,要对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结构性改革[10]。新医科背景下的多学科交融后的医学知识会更加丰富,通过科学研究进课堂,科学研究成果进大学生讲座这种科研教学形式,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督促教师时刻关注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与思考能力[11]。另外,新医科建设培养的不仅要技术精湛,还要医德高尚。人工智能在临床中的应用,永远不能替代医生在治疗中的地位,医生有温度,医疗才有温度。

3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20 世纪90年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二者为载体的互联网教育开始出现。1994年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基础设施开始建设。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大致分为3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6—2004年: 互联网教育开始萌芽; 第二阶段2005—2010年:互联网教育遍地开花;第三阶段2011—至今:互联网教育井喷式增长[12]。萌芽时期主要集中建立基础设施和网络协议。1995年12月我国第一个采用TCP/IP 和DDN 专线的全国互联网主干网开通,1996年,1010 远程教育网开始运营[13]。

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由于受时间、距离、工作等原因,很多医务人员会错失学习和交流的机会[14]。但在网络的教育中医务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互动模式,利于临床医生更加全面、细致地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15]。慕课、微课等软件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16],使各大高校的教学资源在全校甚至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共享。互联网下的自媒体将学习内容情景化,具有主题突出、内容形象具体、直观全面的优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仲裁,学生课下学知识,课上巩固知识。翻转课堂走进课堂以后,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4 康复医学教育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康复医学是医学学科的一个新分支,主要涉及利用物理因子的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研究使伤病残患者在体格上、 精神上等得到全面康复,帮助他们恢复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到社会当中。

4.1 符合社会变革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今后15年推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发展的行动纲领。卫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对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视为康复医学的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和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发展滞后,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调查表明,经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康复人才不足千人,而且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以及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少之又少。

4.2 满足多学科交叉发展态势的必然

医学教育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在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随着整合医学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建立与健康中国建社要求相匹配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体现整体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整合观(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医学观(构建医学大格局)。医学院校细化的分科设置,以及专科医生的培养不能够解决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应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因此需要将内部医学、医文、医理等学科进行融合,例如,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等医学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全科人才。

4.3 是全球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伴随着经济和人文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转变为“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模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群健康需要医学教育变革,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催生医学教育变革,健康领域科技进步孕育医学教育变革。近几年,全世界的慢性病患病率逐渐攀升,慢性病恶化以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不断出现,人类的疾病结构发生了转变。被动的发现疾病与治疗疾病不再满足人类的健康要求。将康复预防、康复治疗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养未来解决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的医学拔尖全科创新人才。

4.4 新医科教育促进多学科交叉促进了康复教学手段变革

新医科下多学科融合,使康复医学领域的知识不断地丰富扩大。多学科融合后对康复医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整合康复医学专业内涉及多学科的具体问题,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以某一个具体问题为切入点,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避免对以往的进行重复整合。每一场景或问题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要具备代表性,不同场景或问题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尽量减少重复性,同时整个课程的设计要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二是师资队伍的整合,由于多学科交叉的原因,在师资队伍的匹配上也应该由多学科教师共同组合而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之间要进行充分交流,集体备课。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重视,催促着医学教育发生变革。

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充分掌握康复医学的知识,培养康复医理念,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残障和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相信在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推动下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辅佐下,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质量都会得到快速的提高。

猜你喜欢
医科医学教育医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医者难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