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课程建设研究路径探析

2020-01-02 00:19陆亚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效能少数民族

陆亚妮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1000)

1 研究背景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将发挥“人才高地”和“文化高地”的作用,东西部地区也在着力加强教育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的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将成为地方普通院校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交流中,语言的交流和沟通至关重要。培养“专业+英语”的复合型少数民族人才将为民族地区的对外交流提供语言支持、储备语言人才。同时,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贯彻落实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将责无旁贷地成为培养精专业技术、 懂英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力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以少数民族学生作为特殊群体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引起关注,构建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学情特点的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将是高职英语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英语作为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也是高等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但对于来自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面临着本族语、汉语和英语相互迁移的情况,他们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英语则是作为第三语言进行学习,以藏族学生为例,他们的英语学习是藏—汉、藏—英和英—汉三语互动交际的过程。因此,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了语言学习的困难。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也成为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教学难点之一。

2 研究现状

近年来,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英语的教与学研究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高校少数民族”合并“英语”为主题进行期刊论文(包括全部期刊)检索,自2000年至今共有278 篇论文发表,总体上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的研究还较为匮乏;最近10年尤其是2015年以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教学关注度逐渐增加,也体现了“一带一路”政策带动下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教育的重视。

从研究地域上划分,高校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研究主要有3 类: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该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习研究; 民族类院校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 地方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英语教学研究。其中地方普通院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英语教学研究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以“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合并“英语”为主题进行检索,仅有30 篇,其中研究区域为地方高职院校的有12 篇。可见,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英语教学研究甚少。

从研究内容上分类,以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的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态度、认知结构等内在因素;研究者普遍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动机缺失、 三语相互迁移影响和制约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运用,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部分学者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聚焦于语言教学模式或英语教学过程模式、课堂教学方法。卢玲(2015)探究了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法的现状和适用性;徐苏(2016)通过对藏—汉—英三语视域下藏族学生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认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母语为媒介语的英语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沈倩(2017)通过对河南两所高职院校的200 名新疆籍少数民族专科生进行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发现教材和教学方式是影响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两大外在因素。栾岚等(2018)认为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应从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 学习动机和“三语”复杂语言环境3 个方面入手,且应结合当下的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的机遇,创新教师角色和教学模式,提倡推进分层教学。张莉(2019)提倡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中要融合思政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还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综合素养,拓宽少数民族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需求,倡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保护和弘扬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精髓,促进民族团结从而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可以看出,研究主要聚焦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因和外因,探索了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变革和创新。

在细致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中,发掘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做法,但从中也发现当前的研究在一些方面还需要深入具体的探索。以“高职院校”并含“英语课程构建”进行查询,有一千多篇文献,而以“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并含“英语课程构建”进行查询,结果为0。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课程体系研究还相对缺乏,没有相对完善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清晰架构,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目标、职业目标、素质目标没有明确界定。如何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构建合理完善的英语课程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双重提升,满足“一带一路”少数民族人才需求规格,目前尚无系统专门研究。

3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战略意义来看,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育是中国多民族国家教育体系和外语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的教育层次,也是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少数民族综合人才的重要辅助途径,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才的国际化素养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深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国际化交流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近3年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涉及18 个少数民族,一二年级在校少数民族学生274 人。把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调研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情,对他们的学习需求及职业导向进行分析,以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困难状况为突破点,探究原因,利用元认知策略,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对策、适宜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合理实用,适应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课程建设体系,必将填补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体系研究的空白,丰富和深化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也为同类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提供参考和启示,成为兄弟院系作为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目标及标准制定的共享资源。

研究可拟以需求分析为导向,以完善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课程目标、课程大纲、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价体系等,构建课程体系,为目前部分已经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少数民族班级提供亟需的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配套教学资源。由此形成的高职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课程建设体系,将进一步丰富并创新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对于多元化高职外语教学模式的优化,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自我效能势必具有推动作用。

4 研究路径

要构建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学情特点的英语课程体系,需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做深入研究。

4.1 高职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情研究

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信息、 民族特点、 文化差异、语言习惯、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态度、认知结构的分析研究。

4.2 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课程“四方需求分析”的调查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目标,学习目的、职业需求、个人能力状况,对教材和教师的满意度、对各种教学方式的态度、自我评估调查等的需求分析;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的需求分析; 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期望需求分析; 社会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需求分析。

4.3 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课程行动研究

课程大纲的重构;培养目标的重构;教学理念的重构;教学环境的重构;师生角色的重构;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手段的重构;教学方法的重构;教学评价的重构。

4.4 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调查与访谈研究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变化研究; 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化研究;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能力变化研究。

研究过程可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相结合,在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学情分析和需求分析中,以文献调查和访谈调查为主,探究少数民族学生学情、四方需求与课程构建的内在关;在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部分,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 通过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推进对于课程建设的探究,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建设体系。在教学效果实证研究中,采用实验法和对比分析法,阐释重构课程标准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性,通过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可以推广的课程体系。

例如,对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学情分析中,可针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做实证分析研究。研究可设定英语学习自我效能为因变量,以替代性学习,以往成功经验、言语劝说、目标设定、多种学习资源、学习策略等10 个影响因素以及民族、专业等人口因素为自变量,通过对数据整理统计做出回归分析,测量出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水平,及影响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的因素,以期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其英语学习自我效能的水平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研究的工具可采用英语自我效能感量表,较多的研究者主要参考了边玉芳(2003)、Schwarzer、Pintrich 等的量表设计或自己设计量表,如江西师范大学李梦茹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调查问卷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来源调查问卷。该量表参考了Pinch 和DeGroot 编制的自我效能问卷,且以班杜拉自我效能来源理论为理论依据,经过多次实证检验(杨阳,2012;田芝,2013),而且与该次研究目的设计设置较为吻合,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完全不适合”“比较不适合”“不确定”“比较适合”“完全适合”5 种回答,分别记为1、2、3、4、5,受访者要求写下个人的基本信息,如性别、民族、专业等,每题均为单选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应该为,得分越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则越高。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来源问卷调查表明,得分越高,该项则最可能为自我效能的来源。分析结果可通过SPSS 软件进行,统计程序如下:(1)描述性统计,包括平均数和标准差,用来计算概述学生对自我效能的回答和样本的背景信息;(2)用Excel 软件来统计英语学习自我效能调查问卷中每一项的平均值得分;(3)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10 个变量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的影响。

一套完整的系统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应最终形成立体化、 有特色的符合少数民族学生认知的语言教学资源的建设,如校本教材、电子音像资源等。在实证研究中,可通过元认知策略训练,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并完成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自我效能感及多元文化学习能力提升的培养及可量化的具体评测指标。

为了达成以上的最终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可着眼于构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教师需求、学校需求与社会需求相补充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坚持问题导向、实现课程特色性,满足学生、教师和社会的需求,优化英语教学效果。实施研究的难点可能在于如何设置需求导向驱动的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问题审视与优化进路,以及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评测。

总之,高职院校对于构建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学情特点的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必将向纵深方向发展。笔者近两年主要负责高职藏族学生分层班《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阶段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并以2017级藏族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了关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问卷调查、 访谈等实证研究。因此,笔者认为选取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英语课程体系的研究,这两个切入点的融合是目前该主题研究领域比较缺乏的,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英语教学研究甚少。此外,很多研究者只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与指导,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教师需求、学校需求与社会需求相补充的“四方需求” 为导向从而构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体系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希望可以给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效能少数民族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初中阅读教学互动效能的提升策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