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化需求”的非环境学专业《环境学概论》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2020-01-02 00:19额热艾汗任玉成陈翠忠李俊峰江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概论思政环境

额热艾汗,任玉成,陈翠忠,李俊峰,江煜

(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人是环境的创造者,也是环境的创造物[1]。人人要有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尤其是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更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的高度认识环境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的“乘凉”而“种树”。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生态文明大会”等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在近几年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多高校非环境学专业已经陆续将《环境学概论》相关的课程设其为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主人翁意识,使学生从学生时代就树立起从事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都应该把对环境的影响作为主要因素来认真考虑的理念。对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保知识普及,对学生的环保素质培养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辩证的思维和积极的行动措施,关注环境保护,参与环境保护[2]。

1 课程概况与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

环境科学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内容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多个学科。其理论性极强,知识量丰富,兼具实践性、时代性。石河子大学按照各专业教指委意见,2017、2018、2019 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面向农业水利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等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均开设《环境学概论》相关的课程,并且设其为专业必修课。各专业对该类课程设置的课程名称不一样(如《环境学概论》《环境保护概论》等),学时在不同的培养方案中16~32 学时之间浮动。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授《环境学概论》课程,需要从“内容丰富、课时有限、专业差异、学生兴趣差异、学生基础差异”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深刻思考如何满足非环境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环境学概论》相关课程的“个性化需求”问题。

首先,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能只是对同一个内容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专业特色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其次,教学方法上:不能只是区别内容之后的满堂灌教学,而是需要结合时代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点,借用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和教学工具,注重课堂效果;再次,知识运用上:不能只是在规定时间内对理论知识的有效灌输,而是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过程中也是进一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比如,对探索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其通过研究训练项目解决问题,对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参加模型大赛等;最后,意识形态的引入上:意识形态关乎道路、关乎旗帜、关乎国家的命运,课程思政是意识形态构的重要渠道。因此,课堂上不能只是传道授业,更应该将传道授业解惑结合在一起,不断思考如何在课内、课外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实现专业课和思政课程相融合,需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也是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教学重要的一部分[3]。

2 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2.1 教学内容上:面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环境学”问题时如何实现求同存异

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领域。无论是学习工程类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还是自然科学类专业,每个人都需要认识环境的重要性和环境问题的本质,培养和牢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4]。但是,一方面,环境科学知识涉及面广,其内容可以用“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来形容。另一方面,非环境类专业该课程课时较少,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每一个领域的内容。因此,虽然和不同专业的学生探讨的都是环境学问题,但是本着术业有专攻的原则,给每个专业的授课都有侧重点。教师所准备的课程资源需要适应不同专业、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笔者将《环境学概论》 相关课程的内容总结为“水、气、固、生、产、管”6 个方面,具体是“水污染及控制技术”“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资源化处置”“生态文明与生态平衡”“清洁生产”“环境管理”“建筑环境污染”“人口问题、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专业以及培养方案中的学时安排,有选择地讲授相关内容。比如,水利类学生需要更深入的学习水资源、 水污染及其防治、水灾等水环境问题。建筑学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噪声、热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物理环境问题和建筑垃圾的处理等建筑环境问题。

2.2 教学方式上:如何通过翻转式课堂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笔者结合课程特色以及培养目标,偏向于使用翻转教学模式和课内知识课外用的方式,同时在课堂上搭配雨课堂和思维导图的应用。

2.2.1 翻转教学模式

笔者在《环境学概论》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对翻转教学的应用过程如下。

对内容的要求: 在每门课第一节课布置翻转教学任务,要求学生以3~5 人的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种环境问题,充分搜索大量资料,分析该环境问题的背景、现状、前因后果、解决措施等内容,并在最后一次课给学生和教师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 教师和其他学生就该环境问题与汇报小组学生展开讨论,提出相关疑问,主讲学生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一步总结和点拨该知识点,并点评汇报内容。

2.2.2 课内知识课外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应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该项目成员带着感兴趣的学生,借助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简称srp)、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国创)、三下乡暑期实践(简称三下乡)和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大赛(简称节能减排大赛)等,成立小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实践中内化知识点。同时,反过来将前一年的学生在项目中获得调研成果、 研究成果总结之后,在下一年的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知识点带回课堂,从而形成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然后由实践再回归到理论的循环。比如,以第四章《水污染及其控制技术》为切入点,利用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调研新疆博湖县博斯腾湖水污染问题,提出改善其水环境的策略;以第五章《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技术》为切入点,利用节能减排大赛,做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研究,设计烟气净化装置……

2.2.3 雨课堂和思维导图

雨课堂作为智能教学工具,将PPT、MOOC、手机、微信融为一体,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手段[5]。思维导图是由大脑研究者布赞首次提出的一种记笔记的技巧。布赞表示,思维导图被用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6]。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雨课堂的不同功能,分析哪些知识点使用雨课堂的哪个功能,研究如何利用雨课堂,才可以让其真正成为课堂“战场”的一把宝剑,而不仅是一个点缀品。同时搭配思维导图来总结知识点,使相对比较枯燥的知识点变成一棵树,变成一张图,一目了然。通过雨课堂的应用,不仅提高课堂互动氛围,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笔者最初使用雨课堂,是通过比较法和观察法研究雨课堂的使用效果。在A 班采用雨课堂授课,而在B 班未使用雨课堂。比较发现,雨课堂的弹幕、投稿功能非常有利于和学生讨论“你支持A、B、C 还是D……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比如,在讨论如何解决新疆干旱缺水问题时,通过雨课堂弹幕功能讨论“你支持红旗河工程、节水灌溉& 节水器具的研发、引渤入疆、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把印度洋暖湿气流引过青藏高原?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每一个解决方法背后又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会带来哪些新的环境问题?经济与否?可行与否?利与弊的分析等。发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对问题的认识将更加深刻。而在另一个教学班级,用传统方法引导大家讨论,很少会有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点名请学生回答也是由于没有充分思考问题,未进入激烈的讨论气氛的原因,只回答选A 或B,但分析不出为什么,互动效果较差。通过课堂练习功能可以定期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听课效果等,每道题根据难度设定时间,学生之间来不及交流,也来不及翻书,可以保证独立完成。完成练习后教师发课堂红包鼓励做题较好的学生。另外,系统自动分析成绩,方便教师记录平时成绩,省时间,省纸张。而采用传统纸质练习,一方面,不能保证学生不翻书、不翻笔记、不抄袭,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批改、分析,同时比较浪费纸张。

2.3 逻辑衔接上:如何加强学生对学习全过程的参与性

概论类课程“理论性强,知识量丰富,兼具实践性、时代性”等特点,用传统教学方法让课堂枯燥、非足够的学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将前沿知识分散在课前、课中、课后,甚至课外的研究活动中,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了加强学生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的有效学习,在课前笔者充分利用“智慧树”“慕课”等平台,有选择地将预习内容发给学生群,方便学生提前学习。课中,通过预习内容引入课堂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展开讲述难点和重点。课后,通过课程的QQ 群、微信群、钉钉群和课程公众号等平台结合当天的课程和当前的相关环境问题留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平时在课程群里也分享相关的文献、文章、视频、新闻等,然后师生之间展开讨论。

2.4 知识内化上:如何挖掘本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高校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如何将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相融合,是全国高校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该课程的开课目的首先就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专业层面树立环保理念。意识与理念的培养通过思政教育将得到更好、更直接的效果。在《环境学概论》相关课程中有很多思政元素,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挖掘和引入课程思政元素,深入浅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文化自信、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等,从而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思想意识。比如,在讲固体废物污染及其资源化处置的过程中,结合贵屿镇对电子垃圾的处理而留下的环境问题,为了短期利益而付出的环境代价和健康代价,展开讲述拒绝洋垃圾的内容等。

3 结语

当今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当前的青少年肩负着解决已有的环境问题,避免新的环境问题的责任。《环境学概论》相关课程任务就是引导非环境专业学生深刻认识环境问题的本质,并熟悉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技术、政策调控和法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面向不同专业、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讲好这样一门理论性强、知识面广的课程,而且在部分学生眼里“并不重要,与我无关的边缘课程”,是对授课教师的一种挑战,要求授课教师通过多角度的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果。

文中笔者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改革、教学逻辑衔接、思政元素引入”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入手,探讨非环境学专业《环境学概论》相关课程的个性化教学改革研究思路。以上对于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为授课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和个性化沟通,加强学生对学习全过程的参与,丰富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度,充分发挥了课堂的灵活性、参与性、互动性与创新性。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不仅适用于该类课程,也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概论类课程。

猜你喜欢
概论思政环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