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以淮安高职院校为例

2020-01-02 00:19潘园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院校

潘园园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淮安 223005)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方针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其作用无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召开思政教师座谈会,对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提出“六要”“八个相统一”等更高要求。目前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但该专科院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力量和学生基础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别,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相对薄弱,因此,针对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应分类指导、因地施策[1]。为更好地解决高职类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该文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现状展开调查,尤其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度角度全面、 真实的了解教育教学的情况。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该次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对淮安4 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 663 份。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通过个别问题分析得出学生喜爱的思政课形式。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1 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的总体认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人才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对时事的观察辨别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有着正确的认识。调查显示,67.95%的学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必要,有30.79%学生认为有必要,但实效不大。在“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职业素养提升和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吗?” 问题中,78.59%学生认为很有用,仅1.38%认为没有作用。此外,在“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提问中,92.48%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见普遍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影响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思政课的作用也有着正确的认识。

1.2 高职院校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理解程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体章节和重点内容,当代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加强学习和理解。调查结果显示,50.00%以上的学生能够关注党的十九大相关新闻和会议报告,有47.93%学生表示一般,0.96%学生表示与我无关。在“对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的领会程度” 问题中,75.35%学生表示只是略知一二,还有5.05%学生表示不了解,仅19.6%学生表示清楚熟悉。在具体问题“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什么?”,有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错误。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掌握和领悟程度不高,高职院校推动“三进”工作的实效性有待提升。

1.3 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抬头率低”等问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不佳。在调查中发现,较多学生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感染力等多方面提出问题。50.06%学生认为目前学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形式过于单调乏味且范围小,45.52%认为不足之处在于开展内容生搬硬套,解说理解性不强。在调查“关于自己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您认为还有哪些不足?(多选)”63.38%学生认为过于浅显,没有深入学习领会贯彻,44.5%学生认为只存在于口头,执行力度不强,还有23.81%学生认为浮于形式,只是装装样子。在“您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内容的看法”中,70.80%学生认为内容具有实用性,对认知及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有22.07%学生认为内容单一陈旧,且重复枯燥。同时在“你喜爱的思政课是何种形式”问题中,较多学生认为思政教师教学感染力很重要,希望能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2]。通过这几个问题分析可以看出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已迫在眉睫,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态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改善。

2 基于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

2.1 宏观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社会思潮不断涌入,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不断交融,其实质是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然而西方文化的渗入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淡化本民族文化,他们把意识形态的渗透作为文化传输的潜在目的,利用宗教、网络宣传等显性方式加速西方多元文化的汇入,同时借助文化娱乐、产品消费、饮食习惯等隐性方式融入学生生活。一方面,在“互联网+”的条件下,更为西方不良价值观念的传入提供了便利条件,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正处于政治转型中的中国,民主政治不完善和经济发展中引发的社会矛盾,不利于学生树立坚定的信仰观,加之全球化带来的新思想和新价值观念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思想上容易出现困惑和动摇[3]。

2.2 微观因素

2.2.1 大学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够全面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持正确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的学习,能够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但有部分学生未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不能积极主动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尤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不到位。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关注自我发展和自我利益,有着功利化倾向,忽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他们认为思政课与所学专业无关,思政课学习的成果在生活中缺乏实用价值,只重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态度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2.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不够过硬

在思政理论教学中,思政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道德境界、政治高度、行为态度和教学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调查中显示互动不多、照本宣科、魅力不够是很多思政课教师存在的问题,总结其原因主要是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不够过硬。其一是少部分教师在思想观点上没有转变,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上,存在职业倦怠、价值观模糊甚至政治信仰动摇,对思想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其二在知识积累上不能与时俱进,对新知识掌握不牢固,相关知识运用不熟练、理论分析不透彻等,尤其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群体居多,理论深度和厚度尚未达到高质量教学要求[4]。其三在教学能力上,有普通话不标准、语言渲染力弱、课堂组织力较弱,课堂上很难吸引学生投入。其四在个人魅力上,部分教师不注重个人形象,个人行为缺乏规范性,不利于形成模范效应。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观念、知识积累、教学能力、个人魅力,只有具备这些优秀素质才能让学生真正认可并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2.2.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进”工作中的实效不明显,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思政课这一主渠道达到思想理解的程度不高,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现实脱离,对未来发展的实用意义不大”“内容单一陈旧,且重复枯燥”,部分学生表现出认同度和接收度不高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思政课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教材体系未向教学体系转化。目前,思政课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接受程度来进行合理调整,停留在教材理论讲授的层面,不注重学生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缺乏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和解读,不能借助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此外教材的章节设置没有进行二次整合与开发,出现重复阐述的现象,降低学生对课程的热情度。

3 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若干建议

3.1 深化认识,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如何,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要想改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必须从改变意识开始,深化学生对思政课意义的认知,增强高职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总的来说,新时代大学生普遍有着正确的政治认同,但也有学生政治认同度低,此外,他们对于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高职类院校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掌握,忽视政治意识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从思想上革新,加强认识和重视程度。把思政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规划中来,成立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加大对思政课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教育环境[5]。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学生对思政课价值的认知,转变其认为思政课与专业课相比不重要的观念。在具体工作中引导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开展积极有效的党团和班级活动,严格把控课堂纪律,在重要场合加大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使学生深刻体会思政课的价值。

3.2 转变观念,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高度肯定教师在铸魂育人、 立德树人方面的重大作用,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他提出6 个方面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6 个方面正是思政课教师提高职业素养的努力方向。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给学生正确的人生引导。思政课教师还需要转变观念,因势而新,面对学生的“拔节孕穗期”,深刻把握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成为“学生喜爱、学校认可、社会赞赏”的新时代思政好教师。

3.3 探索符合高职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因此探索符合高职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解决目前高职学生思政课“抬头率”低问题的关键。推动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多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教学理念的突破,贯彻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突出“知行合一”,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造“思政+专业”,注重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6]。其次是教学内容的优化,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对学生展开学情调研究分析,回答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关心和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构建研究型专题教学,将理论讲授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精确定位、精心设计、精准施教。最后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推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立足于思政课堂的主渠道,拓宽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渠道,同时丰富网络信息资源,构建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课堂内容,除了教师课堂讲授之外,采用启发、案例、情境、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而形成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一体贯通、无缝对接的立体思政育人网。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院校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