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途径探讨

2020-01-02 00:19师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新疆物质

师洋

(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了许多绚丽多彩的文化,但其中许多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消失,留存到现今的,我们称之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来说,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重要,而且由于两者不同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难度更高,其面临的现状也更加严峻。新疆自古就是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形式,这为多种文化的碰撞、交融提供了契机,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明确地提出,新疆全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大约比汉族同胞多出19.8%。少数民族群众资源如此丰富,为我国带来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 瑰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新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连通中原腹地与西亚的中转站,使得生活在新疆区域以蒙古族、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传承到了相当丰富的艺术形式。面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快的消失速度,必须要加强对其的保护工作,只有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才能将这些丰富的精神财富保留下来,并不断地传承下去。

1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1.1 活态性

构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就是将新疆地区的文化传承下去,而文化以一种抽象的概念存在,其传承和存在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或者途径才可以进行。譬如凭借人的声音、 行为活动或者形体,包括声音、文字、视频、动作、图像、语言等。所以,保护、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需要人的参与,其具备活态性,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如新疆花儿、十二木卡姆等,虽然其没有乐谱、文字等书面记录,但仍旧流传到了今天,这是因为有一代代的人们口口相传,这种传承就是活态性的体现[1]。

1.2 非物质性

非物质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征,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最明显的差异,一般被表述为无形性。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依靠具体的某种物质存在,如庙宇、石碑、房屋等,而是以一种无形的形态存在,包括艺术演出、民族习俗、口述文学、传统文化等,不存在实际的载体。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法也是通过当地人民的口传相授,一代代地学习、传承下去。

1.3 民族性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新疆当地的民族之间,其天生具有民族性,理解其民族性也相对容易[2]。新疆是多民族地区, 因此其非物质文化都是产生于各民族之间,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性、地域性密不可分。譬如形成民族的基本前提是因为新疆的地域生活,而民族分布的范围有所拓展后,不同民族的人们到别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随之到达此区域,从而形成了非物质文化,这就是所谓的民族性。

1.4 传承性

在经历过历史长河如此之久的洗礼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在今天还能被我们看到,正是因为其传承性,虽经千百年,但是由于人们的代代相传,才得以延续到今日。所以如果不是因为传承性,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随之消散在历史长河中。拿“新疆花儿”来举例,其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然“新疆花儿”是引进的,但是其保留了原有的演唱形式、旋律特点及结构形式等,并且将其他民族音乐融合其中,特别是将新疆本土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融入其中,然后经过代代传承,逐步形成独属于新疆的“新疆花儿”。因此,传承性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且传承性会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摒弃糟粕文化,不断地吸收优秀的民族文化[3]。

2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1 传承问题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工作离不开传承,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如果其没有得到传承,那么保护体系的构建就如同“空谈”。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互联网技术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人们对各种电子产品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不但容易沉溺在网络世界中,被各种或真或假的信息迷惑,而且忽略了和周围人的交流、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对于当代青年,许多少数民族青年缺失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这种认同危机随着时代的进步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持续发酵,十分不利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举例,除了对桑皮纸进行研究或者艺术创作投以目光外,其使用市场基本丧失,这十分不利于桑皮纸今后的保护工作。并且,桑皮纸并不像普通的纸制品,可以大批量制作,桑皮纸必须要纯手工制作,不仅费力而且费时,并且为确保其品质,不可以通过工业化生产模式大批量制作。桑皮纸的制作有多困难? 举例来说,如果有5 kg 桑树皮,25 kg 桑树枝,一天最多可以制作20张,效率极低的同时,市场需求量很小,难以得到较好的传承,因而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除了人们对传统文化、 技艺的兴趣不高,还有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模式为家族传承,如果传承人自身出现转变,或者受某些传统思维影响,如传男不传女,也会导致技艺面临失传。

2.2 商业化

现阶段,许多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通过开发旅游资源的模式来进行保护工作,旨在通过旅游开发,对各种非遗项目进行修复、包装,然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地展开保护工作。但是,当前以旅游资源存在的非遗项目保护现状却是过于重注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其本身的保护工作。如将注意力集中在商业价值高的内容上、 忽略低价值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如只关注文化的表面工作,即形似,不关注神似,没有体现出文化的本真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形同虚设”;如一些少数民族村寨类的非遗开发旅游资源,许多旅游公司在承包后,要求村民为游客重复机械式的进行文化习俗表演,可能会导致村民内心对文化的不认同甚至是厌恶。旅游开发式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过于商业化的资源开发,并不利于保护工作的展开。

2.3 文化冲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据研究表明,越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越难以展开。虽说我国始终贯彻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及共同繁荣的理念,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地理位置、经济、区域等因素,少数民族文化始终处在弱势地位,如果一些非遗项目是通过人数非常少的民族进行传承,其保护工作无疑十分艰难。除了人口较少的主观原因外,由其他民族带来的文化冲击,也会使得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习俗、文化被改变、破坏、甚至是消亡,这是无法忽略的客观原因。

3 构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途径

3.1 构建记录保护体系

要建立完善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保护体系,做到清晰记录、严格分类,并且图片、文字和录像等要完整。新疆的调查可以按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制定的标准、表格样式以及规范,结合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记录工作持原真性。现有的记录保存方式主要有音像、文字以及摄影,以多种形式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记录下来,可以全面地体现出其文化特点,不过在实际的记录保护中,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侧重的记录方法不同,比如说,摄影记录较多记录民族活动,而民族文学一般以文字记录的形式保护。随着现代信息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文字、摄影、音像等方式了,可以将记录的文字整合成图文资料集,以平面出版的形式记录保护[4]。还可以将视频、音像资料以光盘或者照片的形式存入民间文化影像档案中,或者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赖于人们的口传身授,因此需要将传承人进行专门的登记。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护工作体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新疆由于地理位置因素、经济发展较慢等因素,短时间内无法全面的展开记录保护工作,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引导,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记录框架。相关的记录人员根据该框架,有秩序、有重点地开展保护记录工作,可以优先将条件成熟的遗产做出保护记录。针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地方政府或者部门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其列为重点的保护对象,及时地上报给国家,将濒危艺术纳入优先抢救项目,以此来不断地完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3.2 构建工程保护体系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可以得知,如果某种艺术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其消亡了就无法再生。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真心喜爱并愿意接受传承的人们越来越少,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涉及的内容、任务、范围等繁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展开保护工作,这加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所以,构建工程保护体系是十分有必要性的。新疆各民族的民间文化是组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因此,需要尽快开展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各个部门要积极配合,利用国家保护工程的便利,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前所未有的、彻底的调查、记录,确保工程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除了国家级的工程保护,新疆相关的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积极的建立一些小型的、便于操作的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展开民族民间文化专项保护工作,譬如玛纳斯抢救工程、维吾尔乐器保护工程、木卡姆保护工程等。针对经济不足问题,相关部门可以与当地企业做出合作,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基础的前提下,有机地对其开发利用,共同的展开遗产工程保护,并且实现利益共享。同时,为促进保护工程体系顺利建立,可以对民间艺人展开记名工程,如分级命名工艺品制作大师、 说唱艺人、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大师等[5]。除去已经上报国家的,还可以另外评选自治区级的,新疆现今已经评选出了许多以民间艺术命名的乡镇,譬如木卡姆之乡、地毯之乡等。构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保护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集中的保护某项遗产和其传承人。

3.3 构建生态保护体系

在构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中,构建生态保护体系也是一个重要途径,需要将新疆民间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紧密相连的生态环境相结合[6]。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使得其不可能永远保持原始的形态,必定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改变,这是不可抗的主观原因。但是如果构建出一个适合其保留的生态环境,在特有的局部环境中,可能会使得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较久的原生性,并且逐步扩大影响范围。需要相关的政府做到,利用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以保护为基础的前提下,开发具有其特色的生态旅游。在民族文化如此丰富的新疆地区,一定要将这些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将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共同进行。比如,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艺术、维吾尔族的热瓦甫艺术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原生态旅游的资源,政府部门可以将一定区域内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整合,确保其原生性,为游客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旅馆、艺术表演等,让游客切身地体会到新疆的民间艺术。

4 结语

构建完善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一项长久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对于目前信息化的社会背景,可以通过信息化的途径,提高我国人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与认同,并逐渐用民族艺术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将其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无论如何,针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做好对其的保护工作,将保护作为首要任务,随后将其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承,然后逐步的构建出完善的、适合新疆实际状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只有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良好的保护下去,这些“财富”才能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新疆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