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红色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探究

2020-01-02 00:19张颖李思凡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就业观红色精神

张颖,李思凡

(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1 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性

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促进社会和国家稳定发展的源泉,同时具备良好的德育功能,高校加强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汲取并融入日常行为规范中,将红色教育和“互联网+”相结合,充分发挥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创新时代的红色教育方式,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1 龙江红色精神的内涵

红色精神是指共产党的红色精神,最早表现为1919年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伟大实践中,由中国人民共同创造并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品德,是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是激励人们前进、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黑龙江省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厚。通过普查,截止到2010年11月底,黑龙江省13 市(地)、64 县(市)、68 市(地辖区)共计普查遗址共计1 261 处[1]。每一存土地都是一种红色精神的延续,对学生具有深厚的教育功能,富有感染力。黑龙江人特有的抗联精神、铁人精神、探索求实精神、北大荒精神,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高校将红色精神结合时代要求,在人才培养和培育正确就业观念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龙江红色精神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宝库,充分发挥黑龙江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通过红色精神的潜在教育因子,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高度,诠释时代精神内涵。

1.2 弘扬红色精神的必要性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优秀人格品质的重要支点,新时代的大学教育需要红色理想信念的支撑,新时代的青年更需要红色精神的熏陶和培育,大力弘扬红色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创新精神,塑造美好心灵。习总书记提到当今时代应积极鼓励青年到艰苦的一线吃苦磨炼、 增长才干,在重要领域和重要岗位上攻坚克难、施展才华[2]。大学生应做到,不论职业尊卑、薪酬高低,都要坚定自身信念、坚守岗位、对国家保持热爱、为社会使命和国家强大不断奋斗。

2 大学生就业观的问题与现状

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就业观,然而许多学生受功利主义等不正确思想的影响,导致自身的就业观出现偏差,自我认知不足,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全面。多数学生存在社会价值观不健全、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职业道德淡化、职业素养较低等就业观念问题,种种因素不利于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未来就业发展。

2.1 社会价值观不健全

当代大学生社会价值观淡化,大多数择业时以自我为中心,部分学生青睐到资源、经济、环境良好的区域发展,例如,沿海地区、一线二线城市、经济开发区等地,不愿到西部、边疆、县城等地区就业发展,优先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受社会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功利主义思想日趋严重,迫使学生普遍认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薪酬的高低成了衡量职业好坏的唯一标准,而不关注职业自身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是否适合这个职业。单纯盲目的追求优越的办公条件、 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高收入的工作岗位,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偏离,存在功利化、时效性、实惠化等现象,缺乏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精神,造成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缺失[3]。

2.2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当今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物质财富丰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少数学生倾向享乐主义,在挫折和困难面前选择逃避或退缩,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4]。许多毕业生能够意识到在祖国很多的贫困区域和艰苦地带是需要人才支援的,但他们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因为担心基层办公条件差、生活艰苦、工资待遇不佳等问题,不愿意深入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大部分学生认为清闲、薪酬高、社会地位优越的单位才是毕业生的最优选择,少数学生存在重名利、重地位、图享乐的现象,因此在高校我们应着重培养大学生不懈奋斗的思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3 职业道德素养淡化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壮举,是评判一个人职业道德素养最基本的准则,也决定一个人今后事业的成功与否。然而当代大学生逐渐淡化了诚实守信的优秀品格,原则性逐步降低。目前职业道德素养淡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简历造假,许多学生为了营造出“优秀”的假象、得到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签订三方协议和就业合同,把从未获得的奖项或证书列在简历上。虽然在直观上给用人单位“匹配”感,但是在日后的工作中因自身能力欠缺、 技能水平不足等逐渐露出破绽,最后导致自己名誉受损,个人诚信值下降,在行业或社会无法面对自己的职业圈。二是毁约现象,学生签订了合同后却由于找到更优越的工作,或是所在单位未达到自身期望、与理想中的工作有一定的出入,面对这种情况,部分学生随意背叛合同、选择跳槽,这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造成阻碍,更是会对学校的名声造成影响,导致学校在用人单位行列中存在“污点”。因此培养诚实守信的品德是高校必不可少的责任,对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有重要作用; 坚守诚实守信的品质也是每个学生义不容辞的义务,是保障个人未来发展的必备因素。

3 红色精神引领大学生就业观的途径

3.1 通过红色精神教育完善学生就业观

3.1.1 利用抗联精神加强社会责任感

在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将士用鲜血铸就了“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儿女高尚思想的典范。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阵地,应将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主要思想,通过抗联精神引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或者辅导员的工作,它更需要学生从校园学习生活和社会各个阶层汲取资源和经验,校园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重要的来源。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鼓励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目标选择,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相融合,更好的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个人价值。

学生之所以就读于大学,是为了在校期间提升学业,毕业之后服务社会、建设祖国,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新冠肺炎疫情当前,高校鼓励大学生主动担任防疫志愿者,积极参加社区防疫志愿服务,在困难面前应该保持有干劲,把每件事做细做好。将这些“小爱”汇聚成了民族的“大爱”,这也是高校教育的目的,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发展。

3.1.2 通过铁人精神加强苦乐观教育

艰苦奋斗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强化学生意志力的主要场所,可通过两方面加强苦乐观教育:(1)应将大庆铁人精神作为结合点,达到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效果,及时摆正学生的观念,加强苦乐观的教育。(2)定期开展艰苦奋斗教育总结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思政辅导员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

大庆铁人精神是龙江人民艰苦奋斗的印证,我们国家能走到今日的繁荣富强,依靠的是每一代人民的顽强拼搏和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生活、就业中都应保持锲而不舍、坚韧的美好品质。要正视职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正确对待艰苦的工作环境,鼓励学生支援祖国需要的地方,将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和升华。要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优良传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工作和生活,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3.1.3 结合铁路精神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自主求真、科学求实是大学弘扬的学术文化,也是着重培养的美好品质[5]。高校在指导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推进所在职业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高校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教育:(1)结合中东铁路精神,利用铁路精神加强学生的诚信求实品质。(2)高校联合企业单位开展就业诚信课堂或相关讲座,通过社会现实中的案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导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保持诚实守信的品德,深化诚信意识,禁止出现欺骗行为,及时阻止造假事件的发生,杜绝虚假现象的出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就业观念。

3.2 红色精神+校园文化活动新形式

以实事求是为就业观, 夯实红色精神的根基。就业困难是当今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生盲目追求高薪资和稳定的就业岗位,随波逐流选择热门工作岗位,目标与自身实际不相符合,从而影响就业质量。学校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相关赛事,让学生在比赛中准确进行自我定位并找到与自身匹配的职业目标,汲取其他学生的就业观精髓。高校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着重鼓励学生将红色精神与自主创业结合,注重学生的创新理念教育,培养敢为人先的思想,除此之外,建设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条件,配备教师深入指导,把红色精神潜移默化的融入就业观念中。

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 加强红色精神的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地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6]。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媒体等形式宣传红色精神,通过微博、b 站等大众化网络平台传播红色精神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充满红色精神熏陶的环境当中,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此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创造红色时代精神[7]。同时将红色精神通过思政课堂、红色讲座等形式传播,并运用到日常行为规范当中,例如,评选“优秀班集体”“优秀寝室”“先进个人”,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培养新时代优秀青年。

以党建和团建为主线,践行红色精神的理念。将一种精神真正融入价值观中,就要付出实际行动,在活动中感受红色精神带给人的力量,结合时代需求创新红色时代精神内涵。在校期间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带领学生到红色文化纪念馆参观、到红色旅游景点感受前辈精神等;寒暑假期过程中,组织参加三下乡活动、乡村支教、深入基层服务等。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接受红色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并不断完善自我,形成独特的红色品格;感悟新时代红色精神内涵,树立弘扬红色精神的意识,增加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对红色精神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红色精神是当今时代的宝贵财富,在国家困难面前尤为重要,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则则与大学生相关的防疫事件报道撼动了学生内心,深刻认识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龙江人的抗联精神、铁人精神,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将红色就业观念教育结合社会和国家的需求,从根基坚定学生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和就业观念。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造就的独具特色的精神遗产。历经沧桑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依旧历久弥新, 其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对于我国广大青年进行精神塑造和提升精神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红色精神培育青年,对于我们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长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8]。

猜你喜欢
就业观红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追忆红色浪漫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