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红色文化育人的路径研究

2020-01-02 00:19黄诚刘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湘西红色育人

黄诚,刘宁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怀化 418008)

湘西红色文化以其自身的独特性、 优质性和民族性,对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其政治信仰、提高其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推进湘西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湘西红色文化育人的最优功效。

1 湘西红色文化及其特点

湘西红色文化是指湘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恰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斗争中,以及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指在革命期间所留存下来的纪念地和使用过的器物[1]。比如,通道转兵纪念馆、会同县的粟裕故居以及桑植县的贺龙故居等为代表的革命纪念地。而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了湘西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产生的英雄事迹以及革命精神。湘西的红色文化体现了湘西人民对于党和国家的忠实信仰,对于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信仰,更是体现了湘西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中的无私奉献、 勇敢无畏的精神[2]。湘西红色文化不仅具有和红色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等的共性,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认识湘西红色文化的特点有利于更好利用其教育价值,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1.1 独特性

湘西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范围广,遗址数量多。湘西是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简称,其红色文化资源也多分布在了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以及邵阳市西部的县等地区。光是红色文化遗址就多达百余起[3],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粟裕纪念馆、滕代远故居、洞口县的花园红军桥、永顺县的湘川鄂黔革命根据地旧址、 桑植县的红军长征纪念碑以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通道纪念馆等多处遗址。湘西地区不仅红色遗址多,种类也繁多,其中包括了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红军故事、红色文献等,也因此形成了独具湘西魅力的红色文化。同时,湘西地区是红军长征的途径之地,它所造成的影响也具有独特性,1934年中央红军在通道县召开了改变中国红军命运的重要会议——“通道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红军转危为安的重要一步,不仅在危机时刻保存了红军的实力,更是为之后党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以及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的红色文化增添了一笔浓厚的色彩。

1.2 优质性

湘西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包含了湘西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甘于为祖国为人民牺牲的奉献精神以及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前有以贺龙,粟裕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地理想信念和勇于进取的革命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后有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同时,湘西的红色文化具有科学性。无论是在领导湘西人民进行革命战争还是社会建设时,都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运用,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湘西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湘西的实践下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优秀的文化。

1.3 民族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湘西地区山岚重叠,地形结构复杂多样,因处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所以湘西地去与外界交流少,也受外界文化冲击的影响小。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湘西人民坚韧豁达、质朴率真、智慧勇敢的民族性格,从这里也涌现了一位又一位为祖国为人民甘愿牺牲自己的英雄人物,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湘西地区聚居着多个少数民族,从而造就了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加上湘西红色文化形成时期早,在五四运动前期就有湘西的有志之士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来领导湘西人民奋起反抗[3]。悠久的革命传统、辉煌的革命工业与湘西人文资源、 民族资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湘西红色文化。

2 湘西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

湘西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因其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民族性以及优质性决定了其教育价值的无可比拟性。湘西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对于青年一代坚定其自身的政治信仰、 提高道德品质和培养家国情怀有着积极的指引作用,更能使其找准人生定位,艰苦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

2.1 坚定政治信仰的功能

青年一代的政治信仰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更关乎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4]。而红色文化与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的塑造有着紧密联系,湘西红色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党和人民坚定的政治立场,代表的是湘西人民对于党的领导的信任,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将湘西红色文化所表达的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念联系起来能够使大学生深刻的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的信仰,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胜信念以及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引导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2 提升道德品质的功能

湘西红色文化是我国民族优良品德的具体显现,是对美好品德的继承发扬。面对艰苦的条件,湘西的人民群众却还是为革命前仆后继,甚至甘愿牺牲自己性命。湘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表现在以贺龙为首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任弼时同志为代表的勤俭节约、勇挑重任的“骆驼精神”,也是党和人民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等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些精神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湘西红色文化所代表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能够让当代青年认识到无论物质生活多么富足,都还是需要有像无数先辈一样艰苦奋斗,勇于担当,无畏牺牲的精神。使他们在物欲横流的世界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眼前的享乐,从而自觉地去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和道德品质。

2.3 培育家国情怀的功能

家国情怀是一种民族大义,是一种精神坐标,是一种文化基因,更是一种时代的委任。家国情怀是指人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责任感[5]。如今,大部分的大学生基本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爱国意识,但是又由于他们极易受到外来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将其爱国主义情怀转化成具体行为时出现偏差,变成不理性的爱国。通过对于湘西红色文化的深刻感悟,青年大学生将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思想之中,更能使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自己的立场,理性爱国,并且敢于与分裂祖国的邪恶势力作斗争,提高自己主人翁意识。主动将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相衔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湘西红色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

由于推进湘西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主要是依托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的,各个高校也逐渐重视红色文化在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中的巨大作用,但是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湘西红色文化育人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3.1 高校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度不高

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日益剧增,并且极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容易出现崇洋媚外的思想,出现“哈美”“哈韩”“精日”等怪象。加上当代青年大学生生活在物质资料充足的年代,没有经历过峥嵘岁月的洗礼,很难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所以造成了他们对于本土的文化不太认同,对于红色历史的淡化。

3.2 教育者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程度不深

高校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6]。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重要资源,高校教师应利用其深刻内涵。而如今大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对红色文化的科学系统的学习,对于红色文化的教育停留在对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表面化介绍,教学方法上也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以及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偏见,更不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了解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育人停留在表面。

3.3 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就是使学生们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他们实践活动的指南,为他们的奋斗指明方向。高校因有其自身的科研优势,本应该更加深入开发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资源,加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力发展,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现有的红色文化教育一般以简单的讲座,调研以及参观红色革命地区为主,但多次的开展,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使得红色文化教育极易停留在形式上[7],加上高校缺乏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所以使得红色文化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失去活力失去原本的教育意义。

4 湘西红色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实现湘西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最优化,就必须解决好为谁育人和怎样育人的关系问题,通过深化学生对于湘西红色文化的认同、 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和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推动思政课的变革,让湘西红色文化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4.1 深化红色文化认同,加强学生认同感

湘西红色文化体现的是湘西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优秀品德,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所以学生对于湘西红色文化的认同就是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加强高校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其由点到面深刻的体会我国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湘西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制订课程以及相应的课程计划。可以在课堂上传唱湘西红色经典歌曲,观看经典红色影视剧等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湘西的红色文化真正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就必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重走红军长征路,参观革命旧址、烈士故居,切身体会湘西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2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兴国必先强师”,青年大学生是否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与思政课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实现湘西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很好融合就需要首先提高教师自身对于湘西红色文化的重视,要对湘西红色文化进行整理与研究,适时地将湘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真正做到“1+1>2”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更需要转变“照本宣科”式的教育,可以通过学生讲述自身所熟悉湘西红色文化中的典型故事,英雄人物增强其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思政教师的地位应该有所提升,高校也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于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比如,定期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到湘西革命根据地等进行学习、 定期举办红色文化研讨会、让教师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加大教师对于湘西红色文化研究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4.3 推动湘西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中“活”起来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合理运用互联网创新教育手段以及教学内容,能够使得湘西红色文化快速高效的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之中。可以通过“云课堂”“云直播”来直观快捷地了解湘西红色文化,不出校园就可以了解红色文化,能解决其他距离湘西地区较远的学校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高校应该和湘西地区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协作创办红色网站,完善红色文化信息。政府应该提高关于湘西红色文化的技术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更新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的媒介,从而创新教育手段。比如,可以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模拟参观湘西红色文化基地,既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高校学生切实感受湘西红色文化,也更好的推进湘西红色文化走进校园。高校还可以将研究、整理、收集好的红色文化资源录制成慕课发布在互联网上,便于学生学习等,让互联网发挥其对大学生的正向引导作用,使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形式得到创新,让湘西红色文化在互联网的辅助下充满活力。

湘西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推进思政课程与湘西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并结合教学实际与时俱进,使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紧密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湘西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及其育人功能。在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同时,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并认同湘西红色文化,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传播者。在通过对于湘西红色文化的学习之中,找到其人生定位,确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并将其精神内化于自己的道德品质当中,从而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得到最优化。

猜你喜欢
湘西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走进湘西凤凰城
追忆红色浪漫
湘西 国画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