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

2020-01-02 00:19曹文秀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宿迁市宿迁经济社会

曹文秀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高校与其所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在新世纪里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新成立且为当地唯一高等院校的地区,此类研究成果甚少。宿迁地处苏北,经济相对欠发达,同时又是一座新成立的年轻地级市。宿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宿迁学院应运而生,宿迁学院在促进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为宿迁区域经济培养诸多高素质、 高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与高端产业化技术等,同时宿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为宿迁学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 宿迁学院与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现状研究

1.1 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宿迁学院是宿迁地区唯一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人才与技术方面的难题,宿迁学院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根据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如成立新学科或在原有学科基础上成立交叉学科,并不断调整与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学科等。此外,加强与实体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合作,共建实验室或研究院,增强应用型科研实力与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宿迁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端的人才与技术。如宿迁学院EDA/SOPC实验室、宿迁学院通信实验室分别是与美国的ALTERA 公司与中国联通宿迁分公司联合创建的。此外,宿迁工业设计研究院、宿迁新材料研究院以及机器人研究院等也相继筹建。

1.2 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部分依赖于宿迁学院的人才与技术,进而加快宿迁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得益于区域所提供的发展环境和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科研,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应用型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1-2]。宿迁市区域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区域内高校宿迁学院所提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使得宿迁地区的科创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加快改变宿迁欠发达地区的整体形象。科研人员在宿迁的优惠政策下积极参与解决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引导形成代表性的横向或纵向课题供科研人员攻关,或引导科研人员参与企业合作,协助企业现场解决生产过程中各类技术问题,实现高校科研人员服务本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此外,宿迁学院还通过自主创新与科技咨询等方式为宿迁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服务。

1.3 宿迁学院结合自身的优势学科、优良师资与优良设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宿迁学院牢固树立现代高校育人观念,使得宿迁学院发展的中心工作、 办学与科研经费的管理与分配、 基础与核心资源的配置以及教研人员的考核评价指标等都要为教学育人服务[3]。宿迁学院通过不断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自身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制定并执行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组加强监管力度,使得自身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地改善优化,形成一整套成型成熟的教学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2 宿迁学院协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分析

2.1 主体缺乏统一的协调发展目标

(1)宿迁学院与宿迁市的协调发展目标不统一。

宿迁市的发展是基于宿迁地区的全局宏观的考虑,宿迁学院是宿迁市政府定位的宿迁地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创新类人才的重要因素,期望其能够为宿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宿迁学院的自身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提升教学、学术、科研等水平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由于宿迁学院部分专业是根据联建高校专业来设置,而这类专业的优势在各联建高校所在地比较突出,在宿迁地区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宿迁学院的立足点并不是完全以宿迁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这就导致了宿迁学院与宿迁市政府的协调发展目标上存在差异性。

(2)宿迁学院与宿迁地区企业的协调发展目标不统一。

宿迁学院的发展目标旨在为社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企业经营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因此企业招募人才以及科研成果的利用须在短期内见效,这样的目标差异是由宿迁学院与宿迁地区企业所属性质不同而导致的。宿迁地区的企业大多数为招商引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高新技术企业比较少,鉴于保密性有些企业不愿意与高校进行合作研究,即使需要研发很多企业也大都会选择综合实力与口碑比宿迁学院更胜一筹的著名高校,更愿意与这类高校的科研人员合作,同时也缺乏行政层面的指导与引导[4]。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宿迁学院与地区企业发展目标的差异性,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2.2 人才培养的结构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

(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之间矛盾凸显。

当下,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各领域层出不穷的新的应用技术,社会对应用型高校所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苛刻,这些新要求与新指标的出现为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4]。宿迁学院人才培养的结构模式与宿迁地区生产劳动者的综合技术业务素质休戚相关,进而与宿迁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模式。随着宿迁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地涌现、 发展和壮大,宿迁学院的人才培养的结构模式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期满足宿迁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

(2)宿迁学院的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矛盾。

宿迁学院相关的专业设置与人才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都将影响到宿迁学院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因此建立和完善与宿迁地区的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势在必行[5]。宿迁学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已经对相关专业进行了调整与优化,但调整幅度不大,未能与宿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有效结合,这种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专业结构体系不利于宿迁学院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宿迁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宿迁学院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宿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其大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进行调整与优化,以期满足宿迁区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

2.3 协调发展机制的亟待完善

宿迁学院与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亟待完善,双方的发展均将受益于完备、完善的协调发展机制。导致不完善协调发展机制的原因有如下两项:一是宿迁市地方政府对宿迁学院的影响力有限;二是宿迁学院的自身发展受到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宿迁市地方政府考虑的是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涉及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地方政府只会对宿迁学院某些方面的具体制度的设立或执行进行宏观引导和协调,鉴于引导与协调的过程环节阶段众多,需多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引导机制需要与时俱进,建立完善的协调发展机制。

3 宿迁学院与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

3.1 合理的定位与服务导向

地方高校首先应合理定位,基于现实,摆正自身位置。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校的职能之一,因此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与服务导向必须要基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入研究并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尽可能地融入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在地方高校的经营管理中集中体现本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产业方向,体现区域经济社会核心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适当的选择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与人才优势,找准定位和服务导向,精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与地方的积极有效的交流,探寻建立合适的共同发展模式,在共同培养人才、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6]。

3.2 加强与区域企业的全方位合作

宿迁学院需加强与区域内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对企业具有潜在利润和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新技术或新产品进行产学研合作攻关。企业提供产学研合作的资金、场所和设备,宿迁学院提供智力支持,发挥双方的相对优势,切实解决宿迁地区企业生产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不断增强区域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宿迁学院已与区域内若干企业建立了合作,通过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和研发机构,学生与科研人员得到了锻炼; 企业在宿迁学院建立研发和相关的知识普及机构,为宿迁学院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宿迁学院的京东学院,阿尔法学院等是宿迁学院与区域内企业合作的典范,从中了解到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宿迁学院改进了相关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进而更好地为这些地区企业服务,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3 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作为一个相对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还比较缓慢,相比于周边其他新兴经济体,宿迁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才能够改变时下状况。宿迁学院立足宿迁,需要为宿迁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因此需要宿迁学院的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应与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也要与宿迁地区时下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状况相匹配。宿迁学院需基于以下两条途径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首先是宿迁学院需创建新专业与增强特色专业,这一途径必须结合宿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借鉴宿迁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成熟的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验。其次是调整优化现有的专业设置,重点建设有潜力的学科专业。宿迁学院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改进途径应该更加灵活,增强与地方政府及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创新合作的形式和举措,调整优化宿迁学院的专业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3.4 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宿迁学院应充分把握宿迁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抛弃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着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宿迁学院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教学内容和方法需结合学校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做及时调整与优化,在追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提升为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环节的涉及,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所学知识的可应用性体现在课程上,同时基础理论教学不能松懈,可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强调应用背景,所举案例关联于宿迁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实践教学的权重。严格实验、实习和实训的规章制度,精简传统课堂授课的授课内容于课时,通过各种辅助教学的方式如课程设计、专业生产实践实习、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实际创新动手能力和团队间协作能力,为服务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加强具有长效型的制度建设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之间应建立长效性的战略合作机制。宿迁学院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首先是通过加强与宿迁市政府、宿迁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宿迁市的各类科研院所的协作,对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新装备或新技术积极攻关,在科研与科研成果转化中来推动宿迁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是建立健全与宿迁市政府、宿迁地区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协调发展机制,拓宽融资渠道,获取优质的办学资源。此外,宿迁学院明确教职工的责任和义务,分岗定级,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用客观、公正绩效考核制度来进行系统、科学、综合的评价,以制度建设推动高校和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宿迁市宿迁经济社会
宿迁市聚焦“四个全覆盖”织密燃气安全管理一张网
宿迁市打造立体化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张晓芳作品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从新加坡到苏州再到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