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融资特质分析

2020-01-02 06:19王琳慧
文化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资文化

王琳慧 雷 杨

21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等特性成为众多国家大力推进并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占领了经济发展高地,甚至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以众筹为代表的创新型融资方式愈发引起各方各面的注意,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相对高速的发展期。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427 032亿元,比上年增长8.0%”[1]。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国内外多数学者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方式及数量持较为统一的意见,即融资难和融资少一直是困扰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壮大最大的阻碍。近几年,在相关国家策略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迅猛且持续的发展。但是,与众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比较落后。在众多因素之中,企业运营资金的短缺是制约其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探讨意在跳出“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的视角,从优秀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经验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崭新的经验认知和实践路径。

一、“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历年变动情况

(一)“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地区分布情况

前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来自18个地区,其中,北京市上榜企业(次数)最多,达到95家(次);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广东省、湖南省及安徽省、江西省等地区上榜企业(次数)也均超过10家(次),其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变化。

根据入选文化企业的区域分布可以看出,“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分布数量与区域的经济水平、繁荣程度密切相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数量分布不均,差异明显。较中西部地区而言,东部地区更多企业多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与此同时,相对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会有更多企业入选。北京地区入选的文化企业因占据95席,占据将近1/3份额,继续领跑全国。

(二)“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行业分布情况

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涵盖了各式各样的行业,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其中,文化出版发行类仍占最大比例:第十届中共有13家该类型企业上榜,对比上届多了1家。出版需求旺盛、主业强劲、总体经济规模保持不变甚至部分增加、收益日益增加等是此类文化出版发行企业的主要特点。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家出版发行企业连续10年入选。

在该届评选中,广播影视类行业有7家企业上榜,相比上届有所减少。将该入选名单与第一届入选名单相比,曾占较大比例的以文化演出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在本届名单中几乎销声匿迹,与此同时,以影视与游戏等相关业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在本届入选名单中数量较多,这证明近十年中国相关行业的变迁以及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历程。另外,本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有着上市公司和资本背景的集团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从侧面反映出在当今国内环境下,资本与文化的对接已经成为主流,文化类企业要想得到更大更好发展,势必要考虑资本进入与融资投资的问题。

“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评选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化新业态共4大类,包括新闻出版类13家、广播影视类7家、文化艺术类3家、文化新业态类7(4+3)家。其中,文化新业态为新增类别,包括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7家企业入围,涵盖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IPTV、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主题公园等。文化新业态类入围企业的主营业务包含文化会展、广告、动漫、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数字内容、演艺娱乐等,并占业务总量的60%以上。从这点变化可以看出,国内文化行业的侧重点逐渐由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行业转移,并且此趋势将持续一段时间。

二、基于资产规模的融资偏好分析

(一)资产规模的分布特点

由“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评选官方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较好,企业数量呈倍数增长趋势,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2.75%增加到2018年的4.48%。在每一年的发展以及其他行业的刺激下,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实力、企业总体规模和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资产规模达到7 000亿元,主营收入高至3 768亿元,同比增长7.2%,净资产4 569亿元,净利润高达421亿元,三项指标全部创历史新高,且净资产首次突破4 500亿元大关,净利润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同时连续多年保持“双十”增长率,各企业的主要营业内容对营收、利润的贡献率均保持在70%以上。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等有效参考指标同比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由以上经济数据可以看出,文化行业贡献的数据在全国数据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断增长的GDP占比向其他行业宣告着自己的成果,这同样是在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规划中需提高被重视程度,让其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引起受众及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视。

以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入选的企业为例,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共24家,占总数80%,主营收入及净资产均占入选企业主营收入总和85%左右,国有文化企业依然是国内文化产业中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共计3家,占总数的10%,比第九届评选减少了9家,由此可以看出,国有文化企业为推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依据该趋势,民营文化企业会贡献越来越多自己的力量,向行业的中坚力量发展。作为文化龙头企业,“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入选的企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对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整体实力有着深刻影响。但同时也可看出,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作为对手的竞争依然强劲,依然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以求在这场比赛中生存下来。

(二)“全国文化企业30强”企业资产规模与融资模式的关联分析

企业资产规模与融资模式之间存在关联,主要是与企业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发展历程给予其他文化企业融资方式的借鉴也可从中得出对照。

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文化企业,其内部资产规模、外部信息等约束条件不断发生变化,融资的需求与难易程度表现出不同,这是研究企业发展演变的基础机理。在“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深圳华侨城是国内最早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企业,截至2014年,六年内深圳华侨城累计发行债券458亿元人民币,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3月公开发行总额为3亿元、票面利率4.80%、为期3年的公司债。与华侨城相类似,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通过发债来解决融资问题,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发行有10亿元短期融资券,也有20亿元的私募债券。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通过发债使其综合融资成本降低了42.16%,而深圳华强集团更是依靠发债形式使综合融资成本降低了64.85%[2]。对于国内文化类企业而言,债券融资已然是一种便捷有效的融资方式,它可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提供资金回血,为企业稳定发展作出保障。

三、基于区域差异的融资偏好分析

(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融资渠道的关系

1.区域政策扶持与企业融资的关联度分析

文化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上市融资,“全国文化企业30强”以其高资质在银行贷款和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及新三板挂牌融资是较便利的。从地域分布看,2017年,北京地区有6家文化企业登陆A股,企业数量遥遥领先,广东、湖南企业数量较多,有3起,上海有1起。且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文化骨干企业,恰当的政策扶持手段将为其融资方式选择起到引领作用。不同区域的文化企业投融资政策呈现出文化企业融资的难易度,“融资机构和企业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合作博弈。政府主要充当协调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关系的角色,在保证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调下,创新政策扶持理念,建立文化企业专项贷款、补贴、补偿、奖励政策和激励约束机制”[3]。东部地区的融资政策更新与中西部的扶持力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数量与资本规模也因此体现出较大差异。

从东、中、西区域分布来看,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东部入围21家,中部入围7家,西部入围2家。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优势资源依旧集聚在东部,尽管中东部的文化资源基础不强,依靠地区政策扶持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产业化、链条化和集成化的特点,即以文化制造业为基础的一般及以上的文化产业,依托日渐成熟的制造技术和金融资本的贯通,发展呈现强劲之势;相较而言,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发挥不足,但中西部地区依托传统地区文化和民间艺术,正在优化特色文化产业布局、加强骨干文化企业集中度等方面不断发力。

2.地区资源禀赋与企业融资的关系

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类型不同,不同类型的文化行业类型也存在差异。北京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为促进当地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北京CBD成熟期文化创意企业,特别是大型文化创意企业则鼓励其通过国内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并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及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重点企业配合政府配套资金、贴息补助以及银行信贷予以支持”[4]。文化企业资源性质、资源数量、资源质量及资源分布等禀赋基础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各文化企业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在资源整合能力、资产经营能力、资本运作能力、产业投资能力等方面作出努力,改善因地区文化资源禀赋对企业融资产生的约束。

以西部地区文化企业为例,作为民族文化产业带的核心内容,历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榜次数累计19次,其中重庆市、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地区均无文化企业上榜。

(二)行业发展水平与融资偏好的关系

从产业类别看,出版发行行业和广播影视类近年来表现较为强势,除了本身产业根基深以外,也得益于IP全产业链开发与整个互联网内容创作热潮。“截至2017年初,新闻出版类出版单位IPO上市合计为7家,其中2016年2月15日,南方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IPO上市,募集资金10.37亿元,用于品牌教育图书出版、数字化印刷系统等项目。”[5]2017年,我国广播影视类上市企业共计发生融资案例40起,涉及资金规模497.45亿元,定向增发依旧是上市影视企业最为青睐的融资方式。从融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影视节目制作领域融资动作频繁,以26起融资吸纳了40%以上的资金,“吸金”能力最强。

另外,动漫行业日渐成为“互联网+”带动下的优势产业,为文化产业的保值增值贡献了巨大力量。“2009年,华谊兄弟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我国首批上市的动漫企业典型。2014年,在31家互联网上市公司中,游戏动漫类上市公司占5家,占比达16%,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6]

四、经验启示

综上所述,“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融资特征表现出地域差异、行业差异,同时受到企业内部结构的影响,融资各具特点。“全国文化企业30强”作为我国骨干文化企业的代表,对数量众多的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方式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文化企业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尝试版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主导下的“政府贴息+独立评估+反担保”的融资方式,重点发展天使投资、VC以及PC等风险偏好型金融产品;利用好各地区优势资源禀赋,为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壮大打好根基,缩小行业内差异;“对于轻资产或负债规模较多的文化企业,需要完善企业资本结构,有效提高企业核心资产的比重,减少企业的负债规模”[7],加快企业的转制,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整合中小微文化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资产规模、区域差异与融资偏好等要素对以“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为代表的文化企业融资问题产生系列影响,“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融资方式及企业壮大过程在为中国文化产业勃兴带来巨大动力,也将以其示范作用引领一批又一批文化企业的成长壮大。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融资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融资
融资
谁远谁近?
7月重要融资事件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5月重要融资事件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