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文体学视域下的《荀子·劝学》解读

2020-01-03 10:04岑俊毫
文教资料 2020年29期
关键词:劝学概念隐喻荀子

岑俊毫

摘   要: 本文以《荀子·劝学》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文体学的角度,以概念隐喻、意象图式和图形背景三种认知方式为切入点,分析荀子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语言阐述,以深刻理解其包含的深邃思想见解。

关键词: 《荀子·劝学》   认知文体学   概念隐喻

1.引言

认知文体学是连通语言学、文学研究和认知科学的新领域,理论基础是认知语言学及广义上的认知科学,旨在系统地分析语言特征背后的作者、人物或读者以上述认知规律为基础的认知方式。

作为先秦儒家的一位杰出代表,荀子“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就人性问题,荀子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環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位居《荀子》首篇的论说文《劝学》正是其思想的生动写照。

金妍妍研究的方向为将“劝学”之德应用在促进道德个体向上方面,以加强官德建设,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进而实现中国梦。曾强等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视角解读了《荀子·劝学》,指出“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观点适用于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赵菲菲将《荀子·劝学》中终身学习、善假于物及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理念应用到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建设领域中。庞玮以本篇文章的多个译本为例进行对比,从文体、选词、特殊文化词等角度探讨论说文的翻译策略。

但是,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解读《荀子·劝学》的研究甚少。鉴于此,本文将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在图形背景、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三个理论基础之上,解读分析《荀子·劝学》中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阐述。

2.《劝学》的认知文体学分析

《荀子·劝学》是中国最早专论学习的名篇,提出了“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研究性学习思想。就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深刻而严谨地论说了学习的问题。深邃的思想对于人们在当今现代社会的学习仍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下论述将选取《荀子·劝学》中的部分语句,结合图形背景、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三个理论进行具体的分析。

2.1《劝学》中的图形与背景

图形/背景理论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最早提出,语言学家Talmy率先在认知语言学中应用这一理论。图形是指凸显程度高的事物或物体,由此会引起观察者的特别注意;背景是认知图形的参照物。按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背景论的基本界定,体积大、面积宽、复杂、时间久远不凸显且具有独立性的物体、事件或思想观点等通常都可视为背景,反之,则视为图形。例如,当我们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这一情景时,“鸟儿”通常会被认为是图形,而“天空”则成为背景。以《荀子·劝学》中的(1)(2)(3)(4)为例:

(1)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2)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3)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4)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例(1)中,荀子向读者描述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场景: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和毛发作窝,并将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吹苇穗折断,鸟窝坠落了,进而推出了图形与背景:蒙鸠窝与嫩芦苇的花穗,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了鸟窝上。当看到“风至苕折,卵破子死”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鸟窝是否牢固,但荀子反其道而行之,在此处凸显“嫩芦苇的花穗”,让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回答了这一问题,让读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读者对此例句的理解包含了图形与背景动态转换的认知过程。在例(2)中,荀子对四寸高的射干草与高山之巅进行了图形与背景动态转换,创新性地将高山之巅作为图形,而四寸高的射干草则成为背景,凸显高山之巅对于射干草能“临百仞之渊”的至关重要性。同理,在例(3)(4)中,君子的居住环境与交友范围、“百发失一”“千里蹞步不至”的理解都经历了相似的动态转换认知过程。

2.2《劝学》中的意象图式

“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和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在图示理论中,意象图示的种类有容器图示、路径图示、方位图示、部分—整体图示、力量图示等。例如:Her embroidery clothing shop gradually gained fame, attracting customers ranging from movie stars and lawmakers to ordinary people. 这里面隐含的是以刺绣服装商店为中心,以众多顾客为边缘的中心—边缘意象图示,为方位图示的其中一种。以《荀子·劝学》中的(5)(6)(7)句为例:

(5)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例(5)中,人体被看作一种容器,里面可以存储才学。对于君子而言,君子学习,才学是被听在耳朵里进而记在心里,外在则表现在威仪的举止、符合礼仪的行动上。

例(6)中,荀子用人们熟知的跬步、千里、细流和江海阐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勾勒出了部分与整体图示。半步被视为千里的一部分,千里为整体;细小的河流被视为江海的一部分,江海为整体。

例(7)阐述了学习的起点与终点,为路径图示。学习的起点为诵读《诗》《书》等经典,诵读经典的艰辛过程即为路径,终点为《礼经》;就其意义而言,起点为书生,终点为圣人,从书生到圣人的锤炼过程即为路径。

2.3《劝学》中的概念隐喻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概念隐喻实质上是始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映射。始源域一般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且熟知的事物,而目标域则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事物。在认知过程中,始源域到人们将始源域中一些与目标域中具有相似性的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中,并将这些特征着重凸显,以便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Hope is a good breakfast.其中蕴含的概念隐喻就是Hope is food.此处,希望被概念化为食物,心怀希望就好比饥饿者饱餐一顿。其中,绝望者与饥饿者相对,寻找希望的心理过程与就餐过程相对,希望与食物相对。由此,目标域抽象的希望就被具体化为了始源域食物,完成了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以《荀子·劝学》中的(8)(9)(10)句为例:

(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10)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例(8)中,将君子抽象的学习与自省行为过程比作让木材变得笔直的墨线,让金属刀剑变得锋利的磨刀石,将复杂抽象的学习与自省变得直观醒目,便于读者透彻理解,得出学习与自省是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的工具这一概念。始源域为墨线和磨刀石、木材与刀剑,目标域则为学习与自省、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无过错。

例(9)中,荀子将先代帝王的遗教比喻成高山与深溪,将学问比喻成天与地。始源域为高山与深溪、天之高与地之厚,目标域为先代帝王的遗教、学问之博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也暗示了学无止境,要想见识并积累深厚才学,必须勇于攀登学问之高峰,而非停滞不前,满于现状。

例(10)描述的是君子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口好五味那样。在此句中,目标域为君子醉心学习的心理状态“心利之有天下”,始源域则是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口好五味,即君子理想的学习心理状态是出于本能。

3.结语

本文从认知文体学的角度对《荀子·勸学》进行了解读,以图形背景、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三种认知方式为切入点,分析了荀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阐述。分析表明:《荀子·劝学》表达中蕴含生动形象的图形背景动态转换、灵活精炼的意象图示及精妙绝伦的概念隐喻,这些语言特色及背后隐含的认知方式将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荀子·劝学》中深邃的思想见解,并将文章中的思想精髓应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此外,《荀子·劝学》的文句处处充满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认知语言手法,对改善语言写作应用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Semino E & J Culpeper(eds.). Cognitive Stylistic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t Analysi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2.

[2]贾晓庆,张德禄.认知文体学理论构建的几个重要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3):6-10.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107.

[4]曾强,张传燧.《荀子·劝学》篇解读[J].大学教育科学,2015(2).

[5]赵菲菲.荀子《劝学》思想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知与行,2019(4):120-125.

[6]金妍妍.荀子“劝学”之德及现代启示[J].金陵学刊,2014(39):5-10.

[7]庞玮.论说文中译英策略——以《荀子·劝学》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74-77.

[8]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06-318.

[9]Talmy L.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1.1)[M].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2000:315-316.

[10]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4-26.

[1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Chicago[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5,18.

猜你喜欢
劝学概念隐喻荀子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对高中语文《劝学》中几个问题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