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渊源中的经典

2020-01-03 04:49肖红艳
人物画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圣经诗经

摘 要:《诗经》和《圣经》两部经典作品作为中西文化的渊源之一,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本文从创作模式相似性进行了可比性研究探讨。

关键词:《诗经》;《圣经》;创作模式

一、《诗经》和《圣经》具有可比性

《诗经》和《圣经》是中西方文化的渊源之一,要想弄清楚中西方文化的真谛,人们都喜欢从这两部经典中去寻找答案。郭锦玲在她的博士论文《意蕴不同的经典——从<诗经>和<圣经>看中西方文化精神与艺术思维的原始差异》中早有研究。关于《诗经》和《圣经》是否可以列入文学著作,并且从主题的角度进行比较,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诗经》被尊称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肯定可以列入文学范畴的。通常人们都会把《圣经》归入宗教典籍中,然而,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从《圣经》中解读出西方人的文化精神和语言艺术审美,《圣经》的文学性也逐渐被人们认可。王新球就曾经出版过一本《<圣经>中的历史性和文学性》,书中对《圣经》的文学性予以肯定。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审视两者所存在的可比性。首先,世界万物皆有可比性。异域作家、两部作品之间,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逻辑联系,即是说可以找到“第三者”将它们联系起来,那就是今天我们可以从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许多架设在两部经典之间的桥梁。其次,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对万事万物的感受和理解而进行的创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心即文心。有许多人类共同的东西都是文学所描写的对象,于是文学也成为解读人类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规律和本质的一种途径。《诗经》和《圣经》作为中西方文化文化渊源的代表作,自然也是早期先民对社会和自然的理解,他们面对着同一个客观世界,有着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欲求,共同的磨难,共同的困惑,共同的感受,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再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形态之一。有自己的一套生产和发展的规律,有自己的特性,这些规律和特性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民族之间,既会表现出它们的差异性,也会表现出它们的共同性。《诗经》和《圣经》中就都具有诗歌体裁,祭祀、战争和情爱主题,体现了道德和欲望,被统治者与统治者,神、人和王之间的矛盾和融合。最后,现今比较文学领域中,也涌现出不少拿两部经典来比较的案例。

二、创作模式相似

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活动单纯,语言贫乏,古人在对大自然奥秘的探寻中,对人类自身矛盾和问题的思考的背景下创作这两部经典。皆呈现出属于民间和文人混杂创作,由后人编纂,历史跨越时间较长,出现真伪之说等相似的创作模式特点。

根据《圣经是怎样写成的》一书的介绍,《旧约》陆续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前2世纪,1世纪定型为39卷,《新约》共27卷,成书于公元4世纪。现在已经没有办法考证旧约是由谁来创作的,但有个共同的观点,旧约是属于民间口头创作。其中《诗篇》最早,产生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王国形成时期:《哀歌》是巴比伦之囚(约公元前586年发生)以后即公元前6世纪左右形成;《雅歌》的成型时期多有争议,而根据《雅歌》中已有地租的记载,当是在封建制度形成以后,即大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之间;《约伯记》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希腊化时期;《传道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篇言》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在文字和纸张尚未出现公元前时代,人们对神的崇拜和对历史的记载往往是口耳相传的,从《圣经》旧约产生的年代就可以看出,大多数内容口是民间口头传作的。而且在传播的途中,由于是经过不同的人传唱,其中不乏有许多内容是重复,而且还相会矛盾。

如果从语言的口耳相传的角度看,其实也口耳相传时出现误传的一中表现,这时候是人们因为没有文本参照,靠自己的背诵来记忆的话,所以期间会有疏漏的地方。这也能证明《圣经》旧约主要是民间口头创作的。

新旧约的划分是以耶稣出生为界限的,新约由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组成。使徒书信分保罗书信和一般书信;保罗书信又分教会书信、个人书信、监狱书信和希伯来书。《新约全书》的数量比较一致,都有27卷。《新约圣经》正典书目,于公元397年举行的迦太基会议正式确定。其原本已失传,现所发现的最早抄本残片约为公元2世纪时所抄。在公元4世纪新约文本大致固定后,有埃及、亚历山大、叙利亚等抄本流行。目前保存的最早希腊文《圣经》抄本为4~5世纪的抄本,最著名的有西奈抄本、梵蒂冈抄本和亚历山大抄本。在这些抄本中都明确提出作者是说,并以作者的名字来命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第一是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也能证明《诗经》是采自民间口头的文学作品。第二是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从《诗经》的内容来看,尤其是国风中,大多记载的民间各种活动时人们传唱的内容。且《诗经》是民间口头创作和部分有文人创作的理论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可。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而今,由于《诗经》经歷秦毁汉建的历程,学界也还在辨别齐、鲁、韩、毛诗之真伪。

参考文献:

郭锦玲 意蕴不同的经典——从《诗经》和《圣经》看中西方文化精神与艺术思维的原始差异[J]  暨南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肖红艳(1979-)女,汉,籍贯:湖南武冈市,职称: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文学、新闻学。

猜你喜欢
圣经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绵羊说
来自人名的英语词汇之圣经篇
《诗经》掇药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