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品德

2020-01-03 12:24刘东飞
人物画报 2020年5期

刘东飞

摘 要:学习传统的美学思想,构建美的课堂形式,引道学生崇尚键康的审美情趣,用情感美和自然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关键词:“内美”和 “外美”;内容和形式;课堂美;

一、学习传统的美学思想

何谓美?艺术大师黄宾虹把美分“内美”和“外美”。 “内美”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是美术的精神本质,它体现作者的思想品德和美术素养;“外美”是艺美术的表现形式。比如:从美的角度去观察人,“内美”是人的气质、个性、品德修养和美术修养;“外美”是人的外貌、服饰、语言等。内美和外美的辩证关系为:内美决定外美,即人的外在形式(如服饰、语言等)会受到其学识和品德修养制约,“内美”是美的根本。中国传统文人的美学思想非常注重“内美”,认为艺术不是一种单纯的极视观之娱的享受,而是一种学人似的观道,一种极高智慧的悟道活动,同时还是一种道德修正(2)。

春秋末年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479)提出:“里仁为美” (3)。他把美和善、仁义、道德相关。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他在美学上提出了“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的论点。他认为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在孟子看来,美是有内容和形式的,这内容是人的品德,美的形式是品德的直接表现。可以说,传统美学思想把美从内容和形式二方面去考察,内容体现艺术家的思想品德,即“内美”;形式(“外美”)是品德的直接表现。

南齐(479一5o2年)前后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所著的《画品》是我国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文章,他品评美术标准《六法》中的首要准则是:“气韵生动”, (4) “气韵”是体现美术家精神状态和品德修养。唐代画家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里说:“若气韵不周,空陈其形,笔力未遒,空赋善彩。”他认为如果美术家萎靡不振,品行低劣,只去追求表面、形式上的东西就创造不出高尚感人的美术。由此可见,传统美学思想的审美观点是认为“内美”(即艺术家的思想品德)比外在形式(即“外美”)重要。古人云:“要先学做人,再做诗。”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审美教育应引导学生通过外在形式分析艺术的精神实质,通过笔法、墨法、色彩等探索艺术家的品德修养和艺术修养,让学生理解美术要有个性,要独创;“美”不但是外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本质的修养。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有学问、有教养的人自然会有一种高雅轩昂之气。当代书法家林散之说:“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美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5)”他的话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就是:学人要有个性,有内涵,不趋时髦,不媚俗。他的美学思想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崇尚键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传统的美学思想,目的是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启发学生不要被事物外在形式迷惑,应通过外在的形式(外美),分析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内美),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是形成其高尚品德的重要手段。美术能给人以教育,但美术给人的教育有其特点,美术给人的教育不应该依靠严格的强迫性,而主要是通过美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動人的感情,让人愉快地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感化”。这种通过感化教育人,用美陶冶学生高尚的品德应贯串到我们教学理念中,同时也应贯串到我们课堂教学中。我的美术教学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学思想

新时期的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巧训练,同时是一种文化学习。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把传统的美学思想贯串到美术教学过程中。谈论美,我会引导学生探索“内美”和“外美”,形式美和意蕴美;谈中国画必须淡笔墨修养和品德修养;评论时尚、服饰必须结合环境和个性。有的美使人感动流泪,这种美不单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心灵深处的美。

(二)构建美的课堂形式

美术教育是一种愉快的、艺术的、情感的“感化”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民主、和谐的环境进行的,而这种教育实际就是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人本主义认为:德育不是在空洞的心灵上另外塑造什么新的道德品德,也不是对所谓不良的品德做“改造”的工夫,关健是促进内在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用美陶冶学生的品德应该在民主、和谐的环境里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促进学生对美好、崇高的向往,实施这种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二点:一是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想观点、行为,承认学生有独特的个性和审美情趣,坦诚地和学生进行审美思想沟通。二是教师对学生应有充分的爱心和尊重。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不作直接性的判断,教师不以观点取人、不以分数取人,对学生表现出无条件的关爱,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师生间产生心灵的感动和审美情趣的共 鸣,这有利于艺术的“感化”教育。

三、培养学生热爱大然的情感

“情”是艺术的生命。艺术教育以情感人,教育的关键是唤起人高尚的情感。这种高尚的情感,对俗世的宽容,对人的挚爱之情,我认为源于对自然的热爱。唐代诗人陈子昂诗云:“……念天地之悠悠,怆然而涕下!”艺术家总是在美丽广阔的大自然背景中产生悲壮、高尚的情感。孔子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认为品德高尚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喜爱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的熏陶。道家的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还提出:“道法自然”的美学观点,认为自然风格美高出于镂金错采、巧夺天工的美之上。艺术家视自己为天地之子,应将自己融入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方可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岭南版美术第八册),这幅作品竖幅,清泉自上而下,泼墨画山,用线画流水,有几只蝌蚪顺流而下,构图自然、简洁,形式目然、美好。画面看不见青蛙,却使人隐隐约约如闻十里蛙声。作品于意象风格,将自然景物概括为象征性的艺术形象,五彩的世界凝聚为墨色的浓淡变化的节奏美。“自然心灵化,心灵物化(6)”,作品成功的基础是作者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艺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悟高尚和永恒。

培养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郭沫若说:“人类社会根本改造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他认为美育是德育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