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成到涌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演化的动力学模式

2020-01-04 07:17仇乃民李少丹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运动训练构成

仇乃民 李少丹

摘 要: 傳统竞技能力科学研究主要是机械的、还原的构成论研究进路。然而,竞技能力系统是复杂系统,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是无限的,是不断生成的,而不是构成,其实质是一种涌现动力学过程。由此,竞技能力科学理论研究应转向涌现生成论研究进路。运用概念辨析、逻辑思维、系统分析与个案分析等方法对竞技能力系统生成的涌现过程进行考察,通过揭示竞技能力结构要素和相互关系,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动态行为及其规律,力图一定程度地把握竞技能力复杂系统的生成过程及其原理。研究认为,复杂网络是竞技能力系统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展现其时空排列、组合方式及其动力学的表现形式。竞技能力系统的生成涌现性源于其网络结构的组分(部分、子能力)之间、层次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激发的结果。竞技能力系统涌现生成的机理是其生成主体(体能、技能、战术、心理、智能)规模效应、非线性作用、环境约束的自组织适应和受限(专项训练手段、或竞赛规则、生物规律、个体特征等)生成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涌现生成现象与行为,教练员或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实践的过程中应具有整体性、关系性、非线性与过程性等生成论训练思维或方法。

关键词: 运动训练; 竞技能力系统; 构成; 涌现生成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0)05-0001-08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ompetitive ability system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is mainly the mechanical and reductive research approach. However,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system of athletes is a complex system, and its generativity is important attribute, while the essence of the athletic ability system is an emergent dynamic process. Therefor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competitive ability should turn to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emergence theory. In this paper, concept discrimination, logical thinking, system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mergence process of the complex system of competitive ability. By revealing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interrelations of

competitive ability, as well as the dynamic behaviors and laws of its components, the author tries to grasp the generation process and principles of the complex system of competitive ability in the whole process. Complex network is the expression form of time and space arrangement, combination mode and dynamics of all elements of competitive ability system. The emergence of competitive ability system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stimulation among the components (parts and sub abilities), levels, and the whole and environment of its network structure. The mechanism of emergence of competitive ability system is the result of scale effect, nonlinear effect, self-organization adapt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restriction (special training means, or competition rules, biological law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etc.) of generating subjects (physical ability, skills, tactics, psychology, intelligence). In the face of the emergence and formation phenomenon and behavior of athletes' competitive ability system, coaches or athletes should have such generative training thoughts or methods as wholeness, relation, nonlinearity and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sports training practice.

Key words:  sports training;competitive ability system;constitution; emergent generation

运动员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它决定着运动训练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和超越。多年以来,国内外运动训练科学界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问题的研究与阐释,一直主要是机械的、还原的构成论理论框架与方法,由此导致了当代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困境[1-2]。然而,近年来竞技运动中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竞技能力各部分之间不是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演化、生成过程[3]。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复杂系统涌现理论来探讨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生成论问题。这样的研究进路可以引导我们克服传统竞技能力理论研究的还原论方法带来的简单的构成论认识定势,诸如线性因果观、组合发展观、时空的绝对观等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思维方式,而转换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描述路径,进而提倡以一种整体、非线性和生成的观念对待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中所出现的诸多复杂性问题与现象,在一定程度也符合了当代科学研究新的认知图景与模式,即一种涌现动力学科学研究范式[4]。由此,本研究力图拓展运动员竞技能力研究的新视野与新路径,丰富运动员竞技能力科学理论研究,改善教练员的训练思维,解决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整体和局部问题,为其找出科学训练的方法、提高有效控制竞技能力提供新的思路。

1 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构成论与生成论

系统科学思想从构成论向生成论的历史变迁。人们认识到系统特性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机制:如果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微弱或彼此完全独立,是按照线性叠加的机制产生整体特性,即构成;如果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系统的整体特性无法叠加产生,这种机制称为生成[5]。然而,系统科学初期的“老三论”虽是举着整体论大旗出场的,但对整体及整体性的理解还停留在构成论思想上。如贝塔朗菲对系统的定义为“相互关系的元素的集合”[6],这里所谓的集合,即一种构成性思维。他说“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系统所有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那么就可能从组成部分的行为推导出这个系统的行为”[6]。20世纪70到80年代,系统科学研究开始向“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与复杂性科学转变,此时的系统科学研究主要以“生成论”为思想基础,即“整体不是由部分的简单加和,整体就是整体”,“部分只是整体的显现、表达与展示,部分作为整体的具体表达而存在,而不仅仅是整体的组成成分”[7]。

运动训练科学理论创建之初和系统科学背影有关。1945年,贝塔朗菲(Bertalanffy)的《关于一般系统论》于《德国哲学周刊》第18期上发表,标志着一般系统论诞生。此后,1948年,香农(Shannon)的信息论、维纳(Wiener)的控制论也先后问世,并在众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运动训练理论(学)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中叶的原东德和苏联学者(哈雷博士、葛欧瑟、马特为耶夫、普拉托诺夫等),他们对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中相关论述的观点、方法也深受系统科学的“老三论”(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影响。如今,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中的若干概念,如组织、结构、系统、信息、程序、状态、反馈、控制等都是在那个年代提出来的。具体来说,马特维耶夫的经典周期训练理论则深受到苏联波格丹诺夫的《组织形态学》中的组织系统理念及其哲学思想的影响[8]。

受系统科学发展的影响,传统运动训练理论框架下竞技能力科学研究主要是“构成性”整体,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外运动训练理论(学)几乎都是介绍构成性竞技能力释义及其模型。如1977年,运动训练学专家哈雷(Harre)博士等提出的“竞技能力有赖于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技术和战术的熟练性、智力以及知识和经验”[9]。1984年,我国田麦久教授首次提出的竞技能力概念,即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的技能、体能和心理能力的构成综合[10]。于是,国内外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具有一定的构成性思想,主要有“金字塔”模型[11]、“木桶”模型[12]与“双子模型”[13]等。一般来说,竞技能力构成性系统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稳定性,竞技能力呈现为一种基于各个子能力及相互作用关系之上的结构不变性;第二,可分解性,即整体竞技能力具有可分解性,整体竞技能力是既定各个子能力相加的线性总和,其能够分解为子能力及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非时间性,即整体竞技能力其空间结构,在过去、现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然而,从现代系统科学与实践训练经验来看,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应是生成的。也就是说,竞技能力整体能力是动态的、有生命的,整体能力与各个能力不是组成关系,它们是生成关系;同时,竞技能力整体能力就是整体能力,其整体能力从生成之时起就是整体。具体来说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既不是体能也不是技能、既不是心理也不是战术或智能,然而,它同时又是体能、又是技能、又是心理、又是战术或智能等。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个优秀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归结为他的技术高或体能好,或速度快、力量强,甚或只是一种高层次的意识等。竞技能力生成性系统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时间性,即任何竞技能力系统都是一种演化过程,其能力随着时间改变而发生变化,不同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整体(竞技能力的测不准原理);第二,过程性,即竞技能力形成是指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换过程;第三,不可分割性,即竞技能力系统的演化本身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是某些部分或要素构成的结果。具体来说,竞技能力系统的构成论与生成论还存在许多方面的异同(如表1)。

2 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生成过程是涌现

2.1 竞技能力系统的涌现性概念

涌现(Emergence)又称突现,是事物、生命生成的重要方式。英语generation表示生成,含有emergence (突现,涌现)及creation (创造)之意。涌现生成的思想古今有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我国《周易》中“生生不已”,或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系统科学家塔朗菲首先提出涌现的科学概念,所谓系统的“涌现”,就是诸多部分一旦按照某种方式形成系统,就会产生出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或部分总和所不具有的属性、特征、行为、功能等[15]。一旦把整体还原为互不相干的各部分,这些属性、特征、行为、功能便不复存在。从层次结构的角度看,涌现性是指那些高层次具有而还原到低层次就不复存在的属性、特征、行为、功能。通俗地來讲,涌现就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即 1+1≠2,即用公式表示为:W≠∑pi,其中W代表整体,∑为加和符号,pi代表系统的第i个部分[16]。凡是系统,都会呈现出整体的涌现性现象,即涌现性是系统的重要特征。因此,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涌现就是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或部分总和所不具有的属性、特征、行为、功能等,一旦把整体还原为互不相干的各部分,这些属性、特征、行为、功能便不复存在。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否出现涌现性现象?竞技能力系统的涌现性的3条判据:1)一个系统整体的涌现特征不是其部分的特征之和;2)系统涌现特征的种类与系统组分特征的种类完全不同;3)涌现特征不能从独立考察组分的行为中推导或预测出来[17]。当然,除可以用上面判据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竞技能力系统涌现的基本特征来判断:1)随机性,涌现的结果带有不可预测;2)非演绎性,涌现的结果是出其不意的随机事件,任何形式的逻辑推理都无效;3)历时性,涌现是一个随时间不断演进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不可逆;4)跳突性,涌现过程中前后相继的两个过程之间没有稳定的过渡状态,后一个状态总是突然出现;5)层级性,涌现现象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复杂度会随层级的升高而提高[18]。当然,竞技能力系统的涌现性最本质特征还是在于其整体性和不可还原性。

2.2 涌现:竞技能力系统生成的本质

涌现是世界普遍客观存在的生成现象。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天然事物到人工事物,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无不存在着涌现生成现象,如鱼群效应、大脑意识活动等。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是一个整体,我们常见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个体、团队)形成,是一种涌现生成的现象。如人们在运动或比赛状态中的一种“流畅状态(flow state)”或“尖峰时刻(peak moment)”等,这实际上就是他们的竞技能力系统的一种突然的涌现生成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每一个运动者所能够控制的活动,而具有难以预测、突然性和不知不觉到来等特征。再如在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中,我们发现当力量训练与速度训练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便涌现生成出一种快速力量,而快速力量所具有的性质是不能用力量或速度各自本身的性质能够加以简单说明[1]。因此,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涌现性生成是竞技能力的一种 “无中生有”“秩序的形成”或“从低到高”等过程。

在团队或集体竞技能力训练或比赛中也表现出涌现生成现象。如最典型案例在2016年巴西奥运会上,郎平领导下的中国女排夺冠举世瞩目,就印证了一种集体竞技能力系统的“涌现”现象。可以说,从美国、塞尔维亚等女排来看,可谓是明星球队,她们都是个人技术高强的超级队员,是最佳选择,但整体上却并不一定是一种最佳的有机组合,相反有些高水平能力也可能被抵消掉。从中国女排来看,个人竞技实力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当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体竞技能力系统),通过有效的阵容转换(整合、协同)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功效,也就是说中国女排的胜利实质是集体竞技能力系统的一种整体性涌现生成(1+1>2)的胜利。又如刘爱杰博士[19]在某场国际赛艇比赛中发现,四名中国男子赛艇公开级四人双桨(4×)运动员他们的速度、力量和耐力素质都分别好于德国女子公开级四人双桨(4×)运动员,但德国女子公开级四人双桨(4×)运动员的专项最大做功能力却几乎与这四名中国男子运动员相等,水上2000米4×比赛时间更是快于这些男队员。因此,他得出赛艇项目的竞技能力不是速度、力量和耐力的简单加和,而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整体性整合,即涌现性生成现象。

3 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涌现生成的动力学模式

3.1 竞技能力系统涌现生成的动力学模型

复杂网络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涌现生成的动力学方式[20]。竞技能力系统的复杂网络是竞技能力系统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展现其网络结构的时空排列、组合方式及其动力学的表现形式。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涌现性源于其复杂网络的组分(或部分、或子能力)之间、层次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激发的结果。由此,我们建立起竞技能力系统的涌现模型,对于每一个竞技能力系统复杂网络的涌现,都有n 个子系统组成,而每一个子系统又有n个要素(部分)构成,在一定竞技能力系统的外界环境影响下(他组织),这些子系统或要素(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并自组织、自加强, 最后涌现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能力。据此,我们着眼于竞技能力系统复杂网络的这些共同特征,建立起一种竞技能力系统的涌现模型,其公式为:f(n) =n(n-1),而竞技能力复杂网络是由顶点和顶点之间的连线(边)组成,顶点代表要素或子系统,边代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具有n要素(子系统t) 个点的这种网的连线(边)的总数是:Cn =n(n - 1),连线数目增加,表示作用的加强,系统的功能也随之跃升。熟知的关系式1 +1 >2 ,表示两个要素(比如两个子系统)合在一起, 其功能将大于原来两个要素的各自功能之和,即相互作用导致了功能的跃升。若有n 个系统合在一起,应有n(n -1)>n,而当n =2时,记f(n) =n(n - 1),我们称其为竞技能力系统的复杂网络的“功能函数”,以此可分析竞技能力复杂系统涌现过程中的功能、行为或特征变化(如图1左图)。

竞技能力系统的涌现过程不是由其元素(部分、子系统)结构层次而直接飞跃到竞技能力的整体结构层次,而是在实际上需经过一系列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逐步“协同”“竞争”与“整合”的过程,最终产生出的整体才具有孤立的部分(元素、组成部分、子系统)及其总和不具有的特性(如整体的状态、形态、功能、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宏观上竞技能力层次结构是从“元素质”到竞技能力“整体质”的根本质变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部分“质变”序列中的各个“阶梯”,即经过一系列要素的“质变”来实现“新”要素结构、功能的“聚集”,每发生一部分“质变”,就会形成一个中间层次,而高一层次常常会出现较低层次所没有的性质,再高一层次又有“新”的性质生成。或者说,每出现一个“新”的层次结构,就会有一次“新质”的提升(这个新质,不仅包括對原有的某种能力的改造,还包括竞技能力自身产生的一种新质),一直到完成根本“质变”而形成竞技能力“新”的结构和功能,这是一种既渐变又突现的产生“新质”(涌现)的向上的过程。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涌现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实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由低层向高层、从较低的状态上升为较高的状态不断演进(如图1右图)。

3.2 竞技能力系统涌现生成的动力学机制

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涌现现象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具有其客观的根源和机理(如图2)。首先,运动员竞技能力涌现产生的基础是组分(或部分、或子能力)数量的差异导致竞技能力系统的规模,进而引起其性质层面的变化。运动训练实践已证明,高质量的技术与体能、技能、战术、协调、运动感觉、运动智能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组成规模,进而涌现出规模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出现规模效应涌现时,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组分数量上的差异。比如,Jones对世界女子马拉松最好成绩(2 h 15 min 25)保持者拉德克里夫(Radcliffe P.)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研究,拉德克里夫在1992—2003年的11年中(18~29岁),在最大耗氧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70 ml/kg/min)奔跑的经济性(Running Economy)出现显著性提高,在16 km/h定量负荷下的最大耗氧量逐年下降,在最大耗氧量强度负荷下的跑速逐年增加[21]。第二,组分功能上的同步性。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行为的涌现,实际上是组分功能同步性的结果。当某种练习方式的作用能满足竞技能力自身发展条件时,竞技能力组分功能状态就会逐步达到一致的特性,与此同时,竞技能力功能状态的输出,即涌现进而达到了同步性[22]。例如,在发展肌肉力量时若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不同,快肌纤维运动单位和慢肌纤维运动单位被募集程度是不同的。在次最大和最大负重的情况下,慢肌纤维运动单位均得不到有效的训练而在次最大负重时,如果练习的次数达不到最高数量,则一部分快肌纤维运动单位也同样得不到训练[23]。这说明神经—肌肉系统对训练负荷具有敏感的选择性适应,所以,运动员训练时,一定要强调精确、协调、应变、经济性,从而保证训练目标状态的要求,进而组分的行为功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有效的放大和有效的趋同。

竞技能力系统的组分(或部分、或子能力)之间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涌现生成的一个基本条件。对于竞技能力系统本身而言,各元素组分、要素的特性是产生涌现性的实在基础,但也仅仅提供了产生涌现的客观可能性。竞技能力系统整體涌现性主要通过对其组分(或部分、或子能力)的整合、组织、对抗、疲劳、恢复、适应等非线性过程,由此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竞技能力系统整体涌现性产生的方向和方式。例如,一个动作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多块肌肉共同参与、互相协调配合下共同完成的。原动肌是动力,它需要有对抗肌的协调配合;固定肌是用来固定其定点骨的;中和肌用来制约动点骨的额外运动[1]。即人体完成动作过程是众多肌肉协调配合收缩的复杂结果,其作用的机制是属于非线性的涌现。也就是说,一个竞技能力系统从无到有的生成,从弱到强的生长,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变,这种过程中既有组分的增减、选择、进出,又有对组分的训练、改造、更新,更有组分之间相互寻找、试探、建构一定互动互应方式的运作,最终结果就是生成竞技能力系统特有的结构和行为模式等整体涌现性。

运动员竞技能力生成过程并非可以随意、随机进行整合,而是要受到某些规则的限制,即“受限生成过程”[24]。对于运动员竞技能力涌现来说,“受限生成过程”可以理解为某些训练方式(或专项训练手段、或竞赛规则、生物规律、个体特征等)约束了运动员竞技能力涌现过程。也就是说,运动员竞技能力组分(或部分、或子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是随意排列组合,而是要受到某些训练方式(或专项训练手段、或竞赛规则、生物规律、个体特征等)的限制。一个世界级教练员之所以能培养出世界级的运动员,在诠释“受限生成过程” 各种约束或限制时,他将更容易预测生成世界级运动员竞技能力组分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涌现行为。例如,美国传奇游泳教练詹姆斯·康希尔曼是“高水平科学研究引领高质量运动训练”的典范。康希尔曼在游泳水下摄影、游泳升力、负荷监控、低氧训练、间歇训练和等动力量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研究,训练出60多位奥运会选手,创造了52个世界纪录,获得47 枚奥运奖牌和27 枚金牌[25]。运动员竞技能力组分的整合是受限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组分在运动项目的特点、规律约束之下,其整合的状态空间将大大减小,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掌握好这些“受限生成过程”的规律,才能把握生成竞技能力组分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涌现行为。

自组织适应是竞技能力涌现生成的环境策略,竞技能力系统通过适应环境来整合组分、组织改变自己。竞技能力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可以使系统自发地、适应性地发展或改变其内部结构与功能,以更好地应付或处理系统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运动训练系统外环境提供竞技能力系统发展的资源,并施加一定的限制和压力,因此对竞技能力系统的生成、运行、演化和选择起到一定的作用,并迫使竞技能力系统以适应运动竞赛不同环境为标准来整合组分、组织自己、改变自己。当然,竞技能力系统涌现生成的自组织行为,不完全是一种通过“自上而下”的预定目标的他组织,而是由于组分或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下而上”的一种整合自组织涌现过程。竞技能力系统自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自反馈、自复制、自适应等。通过这些自组织行为,竞技能力系统能够根据自身要素所具备的能力,对运动负荷刺激、训练环境等产生适应性变化,并通过竞争与协同、重组与聚集等作用,使竞技能力系统的要素的发展水平、规模大小、结构形式等得以自发形成和维持,继而逐渐涌现出多层次、多功能“新的”系统的行为、结构或特征。

4 基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涌现生成的训练学路径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形成与发展是无限的,是一种不断涌现的生成模式,而不是物理的机械构成模式。因此,在运动员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竞技能力训练的构成观思维与方法,走向涌现生成观思维或方法(如图3)。

4.1 竞技能力系统涌现生成的整体性训练路径

从竞技能力系统的涌现性角度看,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性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产生着、决定着部分,部分则根着于整体,从属于整体,部分的性质和变化受着整体的支配。当然,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基于部分、有赖于部分,部分对整体具有反作用。于是,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训练过程中,“整体性” 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贯穿于整个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的思维和过程中。 如传统运动训练将运动技术(如篮球技术分解为运球、传球、投篮等)分解为若干类的单个技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运动技术实质是一个整体,是一种状态。它的运用千变万化,绝无完全雷同,是在具体时空中的一种存在。因此,运动技术不是单个动作,不是简单的动作组合,而是一种身体的技艺,是运动方案决定的身体整体行为。再如我们常讲运动专项本身的动作是最“专项性”的训练形式。也就是说,进行专项性训练,就是以最接近目标活动的方式进行训练,并期望在短期内获得最大的训练转化效应。然而,从长期来看,为了达到最佳竞技表现的目标,仅采用最接近专项的方式进行训练不可能让运动员获得这些专项表现提供支撑的基础能力。[JP2]因此,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我们并不要求一切训练要素都是最优化的,但应做到整体上的最佳化。如在健身房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人通过局部的训练拥有一块一块轮廓分明的腹肌或是一双粗大的手臂,但这些肌肉并不会让这个人跑得更快或跳得更远,反而只会让他的竞技运动表现变弱,即对于真正的运动员来说,不是单纯追求一身的肌肉,而是更应去学习如何让肌肉整体之间运作得更流畅(协同)或动作更协调等。

4.2 竞技能力系统涌现生成的关系性训练路径

我们知道造成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涌现),根源不在于整体,也不在于各部分,而在于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各部分与环境、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这些交互作用(关联)的结果形成了只存在于系统整体水平的特有的性能——涌现性。或者说竞技能力系统的复杂性就是来自系统及其要素、环境之间产生的一系列关系或关系场中。如有研究指出,自由重量与固定式器材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两者各有优劣,固定式器材训练所提供的稳定性可有效地对特定肌群进行训练,但是在竞技运动表现范畴中,肌群很少以单独作用的方式工作,因此,固定式器材训练所引起的肌力增加,对于竞技动作的肌力動员形态只有微不足道甚至可能为不利的影响[27]。由此,在运动训练中我们要求全面地综合地考察竞技能力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各子系统与它所属上一层次的系统乃至整个系统的关系,各子系统与它下一层次的子系统的关系,以及这一系统与外部环境、亦即与其他系统的关系等等。如对我国足球来说,经常有“临门一脚”差的现象,如果从局部来看,就是进攻队员个人技术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将“临门一脚”看成与运动训练系统的整体相关时,则会发现在这表面现象之后仍有许多问题,如给进攻队员创造的机会,还有队友的战术配合和默契,同时也包含着对手防守体系等。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既不要遗漏每一个训练要素,又要了解不同训练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此确定好优先发展的顺序。

4.3 竞技能力系统涌现生成的非线性训练路径

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非线性系统[28]。也就是说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有线性的(叠加性、均匀性、对称性),也有非线性的(相干性、不均匀性、非平衡性),其中非线性关系是造成涌现性的根源。如博尔特被誉为当今世界跑得最快的人,是100米和200米短跑世界纪录保持者,有研究发现博尔特右脚触地瞬间的力量峰值比左腿大了13%,同时,每次跨步时,他的左脚在地面停留的时间比右脚多14%。传统观念一直认为,这种不均衡的步伐会拖慢跑步者的节奏,但最新研究认为,正是由于他的身体存在这种先天缺陷,即双腿的力学特性呈现出少见的不对称,反倒成了帮助他在赛场上健步如飞的秘密武器[29]。在力量训练中,有些学者为了突破传统力量模式的局限正逐渐地引入一种非线性模式,并且发现这种非线性训练安排模式比传统线性训练模式效果更好[30]。在儿童早期阶段,孩子们应该接触各种各样的运动和活动(即不同的教练、不同的训练和比赛方式、不同运动模式),培养各种各样的经验(早期多样化),以确保一个全面发展和身体素质良好的儿童或青少年的竞技能力的个性化发展。

4.4 竞技能力系统涌现生成的过程性训练路径

运动员竞技能力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涌现的复杂的过程,即竞技能力训练系统的涌现生成表现为一种过程性。在此过程中,竞技能力训练系统训练的内部和外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于是,竞技能力训练系统具有流动性、择优性、建构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如我们发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具有一种测不准原理,这其实主要是由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涌现不是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之中, 由此导致我们对许多因素还无法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同时,在运动训练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各竞技能力要素之间相互生成或转化的现象,如柔韧能生成速度,速度能生成力量,力量能生成耐力,耐力能生成灵敏,或速度与力量训练生成爆发力,速度与耐力训练生成无氧耐力,力量与耐力训练生肌肉耐力等[31]。因此,应通过将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演化描述为始终处于动态的涌现过程之中,强调竞技能力发展的动态性、生长性与变化性等特性,来要求人们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调整、指导与控制,用发生、发展的眼光去考察与预测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用变化与转化的思想分析、理解、思考运动训练过程,从而达到整体上优化运动训练的目标。

5 结语

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涌现生成问题是运动训练科学复杂性研究的主题之一,应受到越来越多运动训练科学研究者的关注。运动员竞技能力生成的核心就是一种竞技能力系统涌现,其涌现性不但是一种现象、行为过程,也是复杂系统的一种性质。应当承认,我们对竞技能力与涌现的关系、组分与非线性的关系、

涌现与受限规则的关系、涌现与网络的关系等重大理论命题的认识还相当肤浅,目前的研究只是初步尝试。运动员竞技能力生成涌现有其更丰富的内在逻辑,相应的基础研究还须通过以后的科学研究的选题、科学假说的设定、新概念的提出、新体系的构筑等体现出来。然而,我们也知道在这一理论背后蕴藏着巨大潜能,集中体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研究图景的变化,将会不断为运动训练理念注入新鲜血液,使得我们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复杂性研究进入到广泛的科学领域。同时,可对改善与提高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训练思维方式,解决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整体和局部、功能与关系、线性与非线性、确定性与随机性等问题,为其找出科学训练的方法、提高有效控制运动员竞技能力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少丹.论竞技能力结构研究难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7):114-118.

[2]金成平,李少丹,夏青.论运动训练理论科学问题的认知[J].体育学刊,2016,23(6):116-121.

[3]胡昌领,李少丹.论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理论研究范式转型[J].体育学刊 ,2020,27(1):126-131.

[4]Deacon, T. incomplete Nature:How Mind Merged from Matte[M].New York:W. W.Norton & Company, 2012:190.

猜你喜欢
运动训练构成
浅谈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策略
运动处方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齿轮油的构成和分类
浅谈田径短跑项目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方法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立体形态设计与构成分析
我国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