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塑造今日世界

2020-01-06 07:59金涌
知识就是力量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科学界诺贝尔奖

金涌

每年10月,诺贝尔奖公布评选结果的时候,网络上总会冒出一篇盘点历届化学奖的“吐槽”文章,将这个奖项戏称为“理科综合奖”。这是因为,自从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奖以来,化学奖就不时呈现出“跨界”的特质:大约1/3的奖项,颁发给了研究生命活动的生物化学家;还有相当一部分奖项,颁给了研究领域“只是和化学沾边”的物理学家;甚至,194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芬兰人阿尔图里·维尔塔宁,是凭借着改进贮存青贮饲料的方法这样一个农学领域的成果,独享了当年的奖金。

其实,早在200年以前,当“科学家”(Scientist)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分门别类也被视为科学发展趋势的时候,德意志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便逆势而行,提醒科学界关注跨专业研究的价值。爱因斯坦也曾指出“交叉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诺贝尔奖的授予也证明了化学在学科交叉中的重要作用。不过,我们并不会因此而质疑诺贝尔化学奖的专业和权威。事实上,这些获奖者看起来“与化学相关性不大”的研究成果,恰恰说明了化学与其他科学领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人类所享受的现代生活,每天的衣食住行,背后都有化学的支撑——化学纤维成为天然衣料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而且有可能提供更好的穿戴体验;现代化学工业制造的肥料,早已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水泥、钢材和玻璃是现代建筑必不可少的材料,它们使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也让农业园区能够拥有高效率的温室;出行方面,正是对石油制品的利用,使得交通运输得以迅猛发展。

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而高端制造的前提是高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高耐热、高耐磨、高耐蚀、超高纯、超含能、纳微材料、自组装材料等,莫不依赖化学工业的发展。

全球变暖正在威胁人类文明的延续,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地质现象、化学因素、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以及人类的种种行为,都是一個复杂的动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分析所有这些因素之间的关联,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任何一门学科的范畴。但正是这种不拘泥于学科分野的思路,使得今天的科学界乃至全人类,都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

另外,地球的资源、能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延续和改善生活的愿望是无限的。200年、500年后只有依靠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才能得到永续,这也有赖于化学的神奇。

在本期《知识就是力量》杂志里,你将会领略到现代化学与多个学科结合诞生出的果实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从医治疑难杂病到资源循环利用,化学不断生长的枝蔓,仍然在继续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猜你喜欢
诺贝尔化学奖科学界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知多少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从事CRISPR基因编辑的首个全女性团队
院士冯端:科学界的 莎士比亚 让我们相信爱情了
得克萨斯大学教授约翰·B.古迪纳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霍金,科学界的传奇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爱因斯坦是对的
多尺度模型赢得诺贝尔化学奖
饶毅:比起创新 我们更缺乏认真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