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和IMS 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的方法

2020-01-07 01:12解炜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9期
关键词:传输层核心网终端

解炜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分公司,河北 秦皇岛066000)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多媒体时代,各类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等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利用软交换和IMS 技术实现 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是现代多媒体系统中一种比较优质的网络结构,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但是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所以目前相关方面的技术人才还不够充分,而该项技术的实现需要由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人来协作完成,相关行业工作人员还需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当中加强经验积累,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1 软交换和IMS 技术的概述

软交换和IMS 技术IMS 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实际上就是指将IP 多媒体的子系统进行有效连接。在实际融合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把握好各个网络之间的始端和终端连接特征,灵活选用契合的连接方式,这样才能将核心网融合工作落实到实处,掌握关键性的实施技术,从而推动我国信息网络领域迈向新的台阶。尤其是不同终端之间数据共享和调取功能的实现,是实现网络融合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

1.1 软交换的概念。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 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 简单地看,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软交换是与业务无关的,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1.2 IMS 技术的概念。IMS 技术的全称是信息管理系统(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它除了具备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预测、计划、控制和辅助决策特有功能,是各学科紧密相连综合交叉的一门新学科,也叫做IP 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移动通信行业引入的一种网络构架。IMS 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1.3 软交换技术的特点。软交换网络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其一是网络信息传送方式是基于IP 分组模式进行的,在信息交换过程中,网络接入方式和业务的个性化区别都会被屏蔽,所有网络信息都会以 统一的格式进行分组打包传送和处理,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其二是软交换技术下的信息网络环境是开放式的,网络结构层次相对来说比较清晰、简洁,且适合各网元使用,接口和协议都比较规范,各部件之间在物理层面上可以单独分离,而且软件换条件的下的呼叫控制与业务接入本身也是互相分离的,供应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业务需求灵活配置和定义自己的业务特征,无需担心网络环境是否能够承载和兼容接入类型,比如在以往PSTN 上所实现的服务,要想同步在宽带网上展现是比较困难的,而在软交换条件下,这种业务类型则不受限制,无论用户的接入方式是哪种,都可以获得同样的结果。其五是软交换网络可以更加高效地提供新业务,因为其接数据接口标准统一,进行业务对接时不会受到阻碍,通过软交换技术更加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1.4 IMS 技术的特点。IMS 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点是与接入没有必然联系,这点与软交换技术类似。虽然说IMS 是主要是针对移动网络和固定宽带设计的,但是目前我国的IMS 技术已经能够实现与接入无关功能,对FMC 有着较为突出的支持作用。所以用户不管使用何种设备都可以顺利接入IMS接口,获取相关信息。第二点是IMS 技术有着标准的业务触发机制,其核心控制部分并不以实现具体业务为主,所有的业务执行都由应用平台来完成。IMS 控制中心只要按照初始数据规则触发相应的平台机制即可,这样控制功能和实质业务之间就没有了绑定关系,触发机制更加灵活。第三点是,IMS 技术也具备开放的业务环境,不其业务内容不仅可以通过运营商提供,还可以由第三方他功能。第四点是IMS 技术的业务归属能力具有一致性,在实际网络信号传递过程中,需要进行处理的信令最后都需要统一汇集到归属网络,并且可以通过信令做出归属地控制,即便是用户终端处于移动状态,也可以将相关信息发送回原归属地,这对于漫游用户来说具有很大的便利性,使得业务形式变得更加简单便捷。第五是IMS 技术的通信协议具有统一性,我国最常使用的是SIP 协议,因为该协议扩展性良好,而且内容简单,适用性强,能够支持多种类型的IP 多媒体业务,且能与固定网平滑对接,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的互通,是符合未来信息网络发展趋势的。

2 软交换和IMS 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的具体形式

2.1 软交换和IMS 技术融合的框架。网络融合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构架和融合,要注意网络分层和功能上的独立性,实现业务和用户位置无关,基于不同的载体要实现相同的控制和业务,使得终端任何接入方式都能够享受同一网络,提高网络利用率。采用基于IMS 的体系架构的思路如下:首先,软交换技术演进采用重叠网策略,在融合一开始首先形成多网并存的框架结构,各网仍然以从前的方式提供服务,IMS 统一提供IMS 域,既包括用户属性标识。随着网络融合的演进,网络将以IMS 作为主要的会话控制,提供多种终端接入方式,提供开放的业务成为基统一开放的网络体系。

2.2 软交换和IMS 技术的控制层面融合。软交换和IMS 技术的融合使得移动网和固定网在基于IP 传输层上的融合得到了实现,其中控制层融合主要是指由核心控制网络直接接入到其他多个终端部分,然后再在移动终端完成呼叫和绘画的统一控制。该过程当中,业务内容和接入技术无关,所以才能实现控制层上的网络融合。固定和移动软交换实际上并没有本质分别,都是以软交换服务器为基础所实现的功能。但是MSC 服务器和固定网服务器的呼叫融合是有一定差距的,这是软交换和IMS 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的核心内容,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软件转换服务器的全部兼容。为了能够适应用户终端的移动需求,MSC 服务器需具有定位功能,而且需支持一定范围内的漫游和信道切换,这种功能和以往的固定网呼叫模式有着很大不同,通过软交换服务器和长途切换服务器进行对接,区别性不是十分明显,所以融合起来更加容易。

2.3 软交换和IMS 技术的传输层融合。传输层是信号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实现传输层的融合是实现控制层和业务层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随着当代网络结构的扁平化发展,IP 网络成为了主流形势,核心网融合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更加关注IP 承载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逐渐的分工与融合效果,也就是说,以后IP承载技术将逐渐具备传输层功能,而传输层网络则会逐渐向承载层延伸。在软交换和IMS 技术 条件下,五路你说固定网络还是移动网络,二者的交互实际上就在于媒体渠道和信令之间,两种网络系统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除了要进行交互的部分,其他也没有很大区别,所以实现传输层的融合,具有很强的实际可操作性。

2.4 软交换和IMS 技术的接入层面融合。实现终端和接入端的信号转移是软交换和IMS 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中接入层面的一项重大转变,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网络光纤能够与用户的以更近的距离接触。要实现这个目的,进行互通的两个网络就必须在接入网关处实现转换功能,并且还要在媒体网关加以融合,该过程有两个注意事项:其一是媒体网关融合的转码能力要强,此时可以使用固定软交换设备或者无线设备;其二是媒体网关接口需具有一致性,这样有利于网关识别编码类型。

2.5 软交换和IMS 技术的业务层面融合。软交换和IMS 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的业务层面融合主要采用的是ParlayAPI 编程接口,这种接口形式可以把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转换成API 形式,然后将其提供给第三方平台,使得网络资源可以在第三方应用层实现融合,这对于业务种类比较繁杂的运营商来说,优势比较突出,有助于帮运营商找到更好的盈利点。

3 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阐述可以发现,软交换和IMS 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的融合,虽然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已然能够有效实现,但是总体上来说,实现的过程还是相对繁琐的,技术性要求也比较高,所以相关行业工作人员还要进一步学习先进的融合理论,并在实践工作中加强应用和优化改进,以促进我国信息网络领域向着更高的台阶迈进。

猜你喜欢
传输层核心网终端
5G核心网关键技术布局及应用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基于Python语言的网络传输层UDP协议攻击性行为研究
ZnO电子传输层在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浅谈服务化的5G核心网切片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华为发布核心网自动驾驶网络白皮书
基于声波检测的地下防盗终端
基于物联网GIS的消防智能巡检系统设计与实现
“吃人不吐骨头”的终端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