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诊急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进展

2020-01-07 03:29
关键词:演练家属护理人员

彭 连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安全事件,其会对患者的身心、利益造成损伤[1]。在院前急诊急救管理中包含了院前急救、入院等不同的环节,此类患者通常病情危急、变化快,且在抢救过程中由于时间紧急,抢救设备、药物、环境受限,发生风险事件的几率也非常高,不利于患者抢救,甚至会引发护理纠纷,因此,对院前急诊急救护理中风险因素和防范措施进行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1 风险因素

1.1 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包括护理人员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和家属因素三个方面。在刘知江[2]的研究中显示,110例院前急救患者中有5例发生护理纠纷,除了环境因素以外,人为因素是导致院前急救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不足、专业素质低下主要的认为因素。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则导致护理操作不规范或无法遵医嘱完成操作,严重影响抢救操作。在抢救的过程中若未能及时与家属沟通,忽略了家属的知情权或沟通不到位也会引发护理纠纷。在抢救现场护理人员过于慌张,不能沉着冷静的进行抢救也会增加差错事件的发生,影响抢救质量。

患者/家属因素:患者在抢救过程中会由于对疾病的恐惧而出现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甚至会出现躁动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导致风险事件发生。而家属会由于担忧或治疗、抢救未达到其期望而出现负面情绪,甚至引发暴力事件。此外,患者年龄、是否合并基础疾病等均是影响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路明[3]等人在一项针对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研究中证实,患者年龄超过50岁、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均是影响其抢救效果和安全的因素。

1.2 环境因素

院前急救开展的地点不确定,因此对周边环境的变化无法把控,其可能在路边、建筑工地、居民家甚至公共场所,不同的环境会对抢救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光线不足、卫生条件不足等等导致患者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发生意外。

1.3 管理因素

在院内抢救中能够通过一系列制度保障抢救工作有序开展,但在院前抢救过程中则会存在较大的限制,院前抢救的仪器、药物配置不能够满足全面抢救的需求,因此风险发生率较大[4]。此外,也有部分人员未遵守抢救管理规定,使用后的药物未及时补充导致物资缺乏也是造成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

1.4 病情因素

患者在院前抢救过程中的风险多以疾病为主,患者疾病起病急且多为突发性疾病,且抢救过程中有多种不确定因素会增加风险事件的发生,若患者同时合并多种并发症则无法准确对其疾病进行诊断,进而会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率。

2 防范措施

2.1 完善管理体系

总结既往院前急诊急救中的问题,结合院内情况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制定,严格规范院前急救操作流程。安排所有人员学习相关制定,同时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范畴,提升护理人员对相关规章制度的了解。

2.2 人员培训

在指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后要对护理人员的急救操作流程进行培训,提升护理人员技能操作质量,同时采取模拟演练的方式熟悉院前操作流程并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演练,提升医护人员应急时间处理能力[5]。在模拟演练的过程中要聘请相关专业的医师、护士长进行点评,针对操作不合理的地方集中讲解,提升护理人员实践操作能力。

2.3 职业风险防范

提升护理人员自我防范意识,并针对可能出现的暴力事件进行预先演练,制定一系列处理措施,同时要提升护理人员沟通能力,通过得体有效的沟通缓和家属、患者情绪,避免发生纠纷,必要时要向保卫科寻求帮助,保证护理人员安全[6]。

2.4 加强质控管理

建立质控管理小组,对急诊科院前急诊急救风险事件进行统计,并要总结相关原因。每个月开展一次总结大会,总结当月风险事件发生因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消除安全隐患[7]。此外,其也要每周对急诊科器械、物品数量、有效期、药物质量进行检查,同时要开展不定期抽查,保证急诊科仪器处于良好备用状态,药物数量充足、质量完好,为急诊急救提供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演练家属护理人员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A卷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