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锁治疗应用于1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儿的护理经验

2020-01-07 05:15章米丹项小燕朱正怡
护理与康复 2020年7期
关键词:万古霉素本例全身

章米丹,朱 薇,项小燕,朱正怡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 310051;2.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14

抗 生 素 锁 治 疗 (antibiotic lock therapy,ALT)是将高于100~1 000倍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抗菌药物溶液灌注在导管腔内并保留一定的时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ALT主要适用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管腔内感染,不推荐用于管腔外感染,也不推荐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假丝酵母菌、耐药菌引起的感染[2]。在多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病例中,拔除导管是常见的处理措施,但对于静脉通路差,导管无法移除的部分CRBSI患儿,ALT联合全身抗生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导管补救措施[3]。2018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科ICU将ALT联合全身抗生素治疗应用于1例PICC CRBSI患儿,效果较好,患儿PICC导管补救成功,延长了导管留置时间,期间导管功能良好,未发生其他相关并发症。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儿,男,9岁6个月,2013年因“脑性瘫痪、窒息、心肺复苏后、肺炎、营养不良”收住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科ICU。因机械通气依赖及胃肠功能障碍伴严重营养不良,患儿长期在ICU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治疗,定期监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波动在51~90U/L之间。2018年2月患儿经颈外静脉置入4F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导管内置12cm,外露3cm,导管尖端位于第6胸椎水平。2018年10月5日患儿出现畏寒、发热,体温39.9℃,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20.1×109/L,超敏C反应蛋白54.67mg/L。当天经导管和外周静脉采血培养送检,导管血培养阳性报告时间6h10min,标本结果显示人葡萄球菌感染,药物敏感试验显示甲氧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敏感,最低抑菌浓度2μg/ml;外周血培养阳性报告时间11h18min,标本结果显示人葡萄球菌感染,药物敏感试验显示甲氧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敏感,最低抑菌浓度2μg/ml。痰培养、尿培养结果均显示阴性。该患儿肠道功能障碍,长期依赖PICC进行肠外营养治疗,鉴于该患儿血管通路建立困难,临床医生决定应用ALT联合全身抗生素治疗补救导管。用药3d后,10月8日患儿体温热峰降至38.5℃,10月12日体温恢复正常,10月12日复查导管血培养和外周静脉血培养,结果显示阴性,再继续使用ALT联合全身抗生素巩固治疗10d,10月22日停止抗生素治疗。于2019年2月按计划拔除导管,留管期间导管功能良好,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感染、静脉炎、堵管等并发症。

2 护理

2.1 制定ALT方案

2.1.1 ALT溶液选择

本例患儿CRBSI的微生物培养结果显示人葡萄球菌感染,药物敏感试验显示甲氧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敏感。根据药敏结果,选用万古霉素作为本例患儿的ALT封管液。

2.1.2 ALT溶液浓度

在ALT的应用中,抗生素浓度的选择尤为关键,直接影响ALT效果。国外文献推荐成人ALT应用万古霉素的封管剂量是2~10mg/ml[4-5],没有明确推荐儿童封管剂量。本例患儿药物敏感试验显示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2μg/ml,选择万古霉素浓度是机体最低抑制浓度1 000倍[1],即选择2mg/ml为封管溶液浓度。

2.1.3 ALT应用时间

ALT应用时,抗生素锁定的时间长短影响抗感染效果。中心静脉导管使用万古霉素进行ALT,万古霉素药物浓度稳定持续时间达72h[6]。本例患儿全身治疗使用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浓度15mg/kg,1次/8h经PICC输注,每次输注完毕后实施ALT封管,锁定时间7h,导管内药物持续处于治疗水平。

2.2 ALT溶液的配制与使用

本例患儿ALT溶液的配制方法为:将500mg万古霉素溶解在10ml 0.9%NaCl注射液中,取0.1ml药液(内含5mg万古霉素)加入到2.4ml 0.9%NaCl注射液中,即得到2mg/ml的万古霉素封管液。全身治疗使用的万古霉素15mg/kg经PICC输注1次/8h,50ml/h泵注,1h泵注结束,用0.9%NaCl注射液脉冲式冲管,再进行ALT,用2mg/ml的万古霉素1ml封管。本例患儿的导管是4F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完整导管(总长60cm)预冲容积为0.45ml,修剪导管至15cm,加上减压套筒等附加装置,推算得出封管液需要量为1ml。每次输注全身治疗的万古霉素前,回抽1ml封管液弃去。ALT联合全身抗生素用药至导管血培养和外周静脉血培养阴性后10d,于10月22日停止治疗,停止治疗前再次复查导管血培养和外周静脉血培养。

2.3 关注ALT潜在风险

ALT需关注一些潜在危险如药物毒性、变态反应和微生物耐药性等[7]。治疗期间,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万古霉素所致的肝肾功能损害、听力损害、伪膜性肠炎、变态反应样症状。本例患儿在ALT前即存在肝功能损害,予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和注射用腺苷蛋氨酸护肝治疗,并监测谷丙转氨酶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波动在62~105U/L之间。治疗期间患儿未出现腹痛、腹泻和变态反应等症状,监测肾功能正常,监测万古霉素的血药谷浓度为15mg/L,符合10~20mg/L 的安全有效范畴[8]。

2.4 观察ALT终止时机

ALT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皮肤、脉搏、血压、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尿量。如果患儿出现体温不升或高热,意识下降或改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超过2s;脉搏细弱;四肢湿冷有花纹;洪脉和脉压增宽;尿量减少,<1ml/(kg·h);血压 <90mmHg等脓毒性休克症状[9];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骨髓炎等临床表现,需终止ALT,及时拔除感染的导管[10]。本例患儿在ALT联合全身抗生素治疗3d后,体温热峰从39.9℃降至38.5℃,治疗5d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治疗期间脉搏波动在90~158次/min之间,四肢温暖,尿量维持在2.2~4.1ml/(kg·h),血压波动在92~126/60~88mmHg之间;治疗3d后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5.1×109/L,超敏 C 反应蛋白20.53mg/L,治疗5d后血常规提示正常。没有出现CRBSI的严重并发症,继续ALT。

2.5 导管补救后的监测

一项回顾性系统性研究报道,补救后导管是感染复发的危险因素[11]。本例患儿的导管补救成功后,继续监测导管功能至拔管,包括堵管、血栓、异位等情况,监测血常规、CRP、降钙素原等指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落实中央导管干预组合措施,未发生导管感染复发情况。

3 小结

对于部分CRBSI患者,ALT是一种有效的导管补救措施。ALT方案制定、抗生素锁溶液的配制与使用、ALT潜在风险、ALT期间终止时机的观察以及导管补救后的监测是护理重点。本案例通过ALT联合全身抗生素治疗的应用,成功保留了患儿的PICC导管。

猜你喜欢
万古霉素本例全身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常规剂量万古霉素治疗后血清万古霉素浓度<10 mg/L的影响因素
非重症感染患儿万古霉素初始稳态谷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石榴全身都是宝
神经外科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
西门子S7-1500 PLC串行通信的应用
局部应用硫酸钙+万古霉素预防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观察
窗外
全身总动员——写话其实很简单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