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新:洪本健教授的欧阳修研究

2020-01-07 13:40王永
天中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欧阳修古文散文

王永

守正出新:洪本健教授的欧阳修研究

王永

(中国传媒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24)

洪本健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欧阳修及唐宋古文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他陆续推出的《欧阳修资料汇编》《欧阳修诗文集校笺》《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等堪称当代欧阳修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这些成果中可见洪本健教授对传统学术精神的秉持与坚守,也可见他对前沿学术方法的吸纳与运用。洪本健教授守正出新的学术道路值得后学深思与借鉴。

洪本健;欧阳修;守正出新

洪本健1945年生于福建福州,196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198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后为古典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科研处副处长、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出版社社长、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等职,2010年退休。其间,曾为韩国启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上海商学院法政系教授。在40余年的学术道路上,洪本健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侧重研究唐宋散文,是较早致力于欧阳修研究的当代学者。洪本健教授著有《醉翁的世界:欧阳修评传》《欧阳修资料汇编》《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唐宋散文要义》《宋代散文评点》《解题汇评古文观止》《王安石散文选集》《欧阳修诗文集校笺》《新见欧阳修九十六篇书简笺注》《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等,另有合著及编著多部,发表欧阳修研究及唐宋散文研究等论文数十篇。

据洪本健教授回忆,他对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了解和兴趣起自初中时期。本来就对唐宋古文怀有兴趣的他,当时在家藏民国版古文选本中,无意中读到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尤其欣赏“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二句。这篇文章也使他对欧阳修产生了强烈的崇敬之情。此后在他所钟爱的古文学习中,始终包括欧阳修的诸多名篇。在编选《宋代散文评点》时,于收录王安石这篇文章之后,他还特地附上了曾巩、苏轼、苏辙三人的祭文,可见洪本健教授对王安石此文和欧阳修的钟爱之情。

纵览洪本健教授以欧阳修为核心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到一条守正出新的清晰道路。

一、采摭之功:嘉惠学林的《欧阳修资料汇编》

在本科就读阶段,洪本健就对系出桐城古文之学的叶百丰先生十分钦敬。正如洪本健及听过百丰先生讲课的人回忆,百丰先生“自幼就喜爱古文,在课堂上口诵解读,如数家珍”[1]‍序。1980年洪本健考取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先师从叶玉华、朱碧莲二位老师,在先秦文学方面打了些基础,同时师从上海师范大学罗君惕教授学习《说文解字》;后入叶百丰先生门下,专治唐宋古文。在叶百丰等先生的热情指导和积极鼓励下,洪本健自研究生阶段开始即将欧阳修作为明确的核心研究对象,且产生了为欧阳修作资料汇编和生平传记的想法。“百丰师要我们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时,两位同窗选了韩愈和王安石,我选了欧阳修。百丰师叫我们重点通读各家的文集和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等书,关注众多古文选本中评说唐宋八大家的内容,搜集有关评语,做好卡片资料。百丰师还带我们到四川大学,听成善楷教授讲古文。我在川大图书馆中,看到吴文治先生所著古典文学资料汇编《柳宗元卷》,极为向往,立下了编撰《欧阳修卷》的宏愿。”[1]‍序出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系列丛书是中华书局持续半个多世纪的重要规划,备受学术界好评,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古典文学研究学者重视读书摘抄积累的学术传统之系统展现。踏上学术道路伊始,洪本健的这一自觉选择,表明了他奉献学术事业的视野和胸襟。事实证明,这也是他在欧阳修研究领域不断收获硕果的扎实基础。

1983年洪本健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繁忙的教学及行政工作之余,他的欧阳修研究始终没有中断。为了编纂《欧阳修资料汇编》,洪本健一有时间就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披阅卷帙繁富的古籍,也不时前往上海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手抄不辍,六易寒暑,辑录了从北宋至“五四”九百多年间、六百多位作家撰著、散见于约七百部书中的有关评述百万余字。据洪本健教授回忆:“记得在寒假里,我获得热心的校图书馆管理员的许可,在北风凛冽中置身丽娃河畔的书库里,查阅一排排的图书,多有所获;而整个暑假,为了抄录线装书里的资料,我几乎每天早出晚归,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师大一村与上海图书馆巨鹿路书库之间的路上。”[1]‍序据荣斌先生介绍:“编者不以披阅古籍为唯一途径,还曾亲赴滁州等地寻碑问碣。例如,收入该书的明人萧崇业、秦致恭对欧阳修的评价,就是编者从实地碑刻中抄录下的。这无疑起了拾遗补缺的作用。”[2]这些都是鲜为人知的成书经历。

做资料汇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材料的取舍。在“求全责备”的前提之下,洪本健秉持尽量选取早期或完整史料、避免雷同冗复的原则,个别地方又酌情加以编者按语进行说明。《欧阳修资料汇编》所辑资料,“主要是对欧阳修思想、经历的评述和对其散文、诗词的评论,另有关于他的学术成就的探讨以及各类作品的考辨等”[3]。由于版本和记忆差别,古人评语中往往包含有与原文并不一致的地方,对此该书保持了古人的评语原貌;而对于明显的衍漏错讹之处,则径直改过,不赘校语。对于目录方面,则按著者生年顺序编排,少数生年难以考定的,根据推断的年代列入。

开始着手编纂《欧阳修资料汇编》这项工程伊始,除了继续得到叶百丰、朱碧莲等老师的指导与关怀外,洪本健也得到了中华书局编辑部的认可和支持。1986年4月,洪本健教授将书稿交至中华书局编辑部,根据责编刘尚荣先生许多中肯而具体的意见又做了删补修订,去掉了大量仍嫌泛泛而述的材料,补充了一些重要的遗漏条目。直到多年以后,洪本健还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对刘尚荣先生屡屡表达感佩,他在文章中写道:“记得我到北京看《欧阳修研究资料》清样那天,正是中秋佳节,到中华书局时编辑们早已下班了,只有尚荣先生一个人在办公室等我。他为我准备了月饼和水果,送我到书局附近的招待所住宿,在那里我完成了校阅清样的任务,心里充满了温暖。”[3]缘于责编这部扎实的著作,刘尚荣对洪本健关怀有加,二人基于此书的学术交谊甚为深厚。对于此书,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谭家健评价道:“此集比较齐备,网罗相对丰富,是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基础性资料。”[4]《欧阳修资料汇编》惠及学林,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为欧阳修撰写评传的想法,与《欧阳修资料汇编》的整理计划是同步产生的,工作也是同步进行的。1987年,洪本健完成了24万字的欧阳修评传的写作。1990年,在中州古籍出版社范炯先生的长期关心与支持下,《醉翁的世界——欧阳修评传》出版问世。作为洪本健第一部学术传记著作,徐中玉先生在序言中评述道:“洪本健同志是一位非常笃实有见的青年学者。早在读硕士学位之前,就对欧阳修著作有特别的爱好。他先花费几年的时间,广搜博采,完成了多达数十万字的《欧阳修资料汇编》,在此基础上,写了欧阳修的年谱稿,继续下去,才写成了这部欧阳修评传。青年学者能这样从坚实的基础功夫做起,是很少有的,我非常赞赏他这种艰苦、勤奋的优良学风。在某种意义上,对欧阳修的研究,这部书有填补过去所缺的意义,我认为这不算过奖。”[5]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施蛰存、程俊英等先生本来就有创作与学术相兼的传统,洪本健这部传记之作,也是在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浓郁的文学氛围下完成的,加之“六一风神”情韵之美的滋养、欧阳修一生情感历程之丰富,因此该书颇富文采与情怀。作为读者,除了在该书中得到欧公翔实的生平信息,更可以欣赏到传记文字的艺术之美。《醉翁的世界——欧阳修评传》还附有欧阳修年表和行迹图,便于读者从时空两个维度快速把握欧公的一生。

《欧阳修资料汇编》的另一项拓展性成果,是《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王水照先生在《曾巩研究论文集》序中指出:“我们迫切需要选择一些便于展开综合研究的题目。例如,宋代作家间的师承交游关系,就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课题。”[6]这与洪本健自身的想法颇为一致,他觉得建立一个纵横交织的体系,以一个既上下相连又左右贯通的框架,反映唐宋八大家中六位北宋作家的生平、创作和交游状况,是一项富有价值的课题。实际上,这就是“活动编年”的研究创设,它开拓了编年体研究方法的新范例。

想法确定之后,在近百万字《欧阳修资料汇编》整理工作基础之上,洪本健披阅六家著作、年谱、评传,广泛搜集见于宋人文集、笔记、诗话以及史书的诸多有关资料,并作必要的考订整理,以年代为经、人物为纬,撰写了《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该书于1993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断限上自公元1007年欧阳修出生,下至公元1112年苏辙去世,以编年体展现了以欧阳修、苏轼两位文坛盟主为核心,包括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辙等北宋古文大家在内的文学活动风貌以及北宋中叶文学的概貌和发展轨迹。

二、涵育之成:垂文后世的《欧阳修诗文集校笺》

《欧阳修资料汇编》出版之后,洪本健一直有为欧阳修诗文作笺注的想法,也做了相应的准备。21世纪初,终于结束近20年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双肩挑”重担的洪本健,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科研之中。他向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申报的《欧阳修诗文集校笺》研究计划得到批准,也得到了时任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高克勤先生的约稿,并在高先生处获赠《欧阳文忠公集》中《居士集》《居士外集》影印件,于是他开始了艰难而又神往的欧公诗文集校笺工作。为了撰写这部书稿,洪本健遍查各种宋代文史资料,精心辨别考证,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其间洪本健经历了严重的腰椎疾患,但仍于病床之上孜孜不倦,同室病友善意地规劝他,他也只是笑言:“这是拿了国家钱的,不做不行。”实际上,学者自心之甘苦,又岂易为外人所解。出院后,洪本健教授将急事放缓,坚持不懈,有计划地持续前进,保证校笺工作的质量。

《欧阳修诗文集校笺》成书之际,洪本健已是中国欧阳修研究会会长,在该书序言中,他高度评价了一代文宗欧阳修的人格魅力以及在政坛活动、文学创作、史学著述领域的地位,赞同学界认为欧阳修是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百科全书式学者的观点。他特别强调了欧阳修不屈的人格精神以及体现在著述中的批判精神、实录精神和疑古精神。

在校勘方面,洪本健考虑到《四部丛刊》本与最早的周必大刻本属于同一系统,且为历来读者广泛使用和认可,故以之为底本。该著最重要的特色是以日本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图书馆所藏南宋本欧集为主要参校本。天理本欧集早出于《四部丛刊》本,有诸多可取之处。与国内外诸多欧集版本相比,天理本基本保留了南宋刊本的原形[9],153卷中后人补写的仅有14卷,故弥足珍贵,在日本被视为国宝。洪本健也是在日本九州大学东英寿教授的无私帮助下得到天理本《居士集》和《居士外集》的影印本,从而完善了相关部分的校笺。

在笺注方面,洪本健的创设之功在于完成了《居士集》《居士外集》的全面笺注。在作品编年方面,李强教授曾举《秋日与诸君马头山登高》(《居士外集》卷6)为例说明其考订之功:“此作原置庆历三年(1043)与五年(1045)诗间。据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载,庆历四年四月,欧出使河东;七月,还京师。洪先生认为诗题云‘秋日’‘登高’,诗云‘佳节登临’,当指重阳,时为九月。他考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45,发现在‘光化军领县一,乾德’下载:‘马窟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下有窟。按《南雍州记》:汉时有马百匹从此窟出。旧名马头山,敕改为马窟。’由此洪先生认为欧阳修诗中的马头山当指此山,而非出使途中所见之马头山。欧阳修宝元元年、二年都在乾德任上,那有没有可能是宝元二年的九月呢?洪先生又从《书简》卷6找到欧阳修作于宝元二年的《与梅圣俞》:‘承九月一日就道……某自解官,触事不快,至今几五十日,未能脱去,岂其屯蹇未极耶?所幸亲老渐安,更三五日可以卜行。南阳之居,依贤主人,实佳事,但恨圣俞不在尔。’‘贤主人’指谢绛,时知邓州(唐时称南阳郡)。由此考证出宝元二年的九月欧阳修已经离开乾德往南阳了。经过这样严密细致地考证,洪先生确定《秋日与诸君马头山登高》乃记宝元元年(1038)秋日在乾德‘与诸君马头山登高’事,此诗的确切系年应为宝元元年(1038)。”[7]《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中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该书的价值不全在版本和注释上。

在《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一书中,洪本健集多年古文研究造诣之长,设定了“集评”部分,在诸多评语里好中选优,对于前人较少评述的篇目在评语选择上又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充分体现了“精选”的追求。2009年,180万字的《欧阳修诗文集校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面世,并被列入《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中。2010年,《欧阳修诗文集校笺》获得中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一等奖的荣誉。《欧阳修诗文集校笺》成为与《欧阳修资料汇编》遥相呼应的另一部皇皇巨著,同样推进了欧阳修研究。

正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先生所云,“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在《欧阳修诗文集笺注》的撰著过程中,洪本健与日本学者东英寿围绕天理本《欧阳修文忠公集》及欧阳修研究也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东英寿是海外欧阳修研究中成就卓著的学者,他在对天理本和其他版本的比较中发现,天理本收有为其他版本所未收的96篇书简,于是将这些书简整理为《新见九十六篇欧阳修散佚辑存稿》,刊发于《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1期。洪本健基于对天理本的前期了解,也及时撰写发表了解读文章。这批“佚简”的刊发引发了学术界不小的反响,对欧阳修研究的相关问题也有一定的现实推动。很快,在东英寿的约请之下,二人合作的《新见欧阳修九十六篇书简笺注》2014年6月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也成为欧阳修研究必备书目之一。

三、涉猎之得:厚积薄发的《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

洪本健教授的学术研究,并无“为研究而研究”的功利之弊,所发表的观点都是在对研究对象长期研究积累下,结合诸多说法和前沿方法自然而然提出的新见。其研究不仅观点稳妥,而且体现出时空和深度上不断拓展的步骤性和计划性。有了多年关于欧阳修研究的成果积累,洪本健又推出了《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一书。对于这部书,北京师范大学谢琰评价道:“洪本健《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是2017年欧阳修散文研究的重大收获。作者凭藉多年笺注欧集、研究欧公的功力,汇集多篇重要论文,编成这部堪称‘欧阳修散文通论’的权威著作,几乎涉及欧阳修散文研究的一切重要问题,如其生平重要阶段,思想特点,对北宋散文及后世散文的影响,与唐宋八大家其他诸家散文的异同比较,重要友人,‘六一风神’,碑志、书简、笔记各体特点等等。”[8]如上所言,《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一书论及了欧阳修的人生、思想、主盟历程、与北宋散文及唐宋散文的关系、各体散文、“六一风神”、交游、影响和历代评说等,可以说涉及了欧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是个人学术研究的撷英集成之作。

总结此书,其研究方法有如下特色:

第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欧阳修资料汇编》《醉翁的世界——欧阳修评传》《欧阳修诗文集笺注》以及《宋六家活动编年》的撰写,使得洪本健教授建立起一个纵横交织的文献体系,这使得他在讨论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如第一章“欧阳修的人生”中,洪本健以欧阳修贬谪时期的创作为中心,论析了北宋贬谪文学的风貌和贬谪文学的内在机制;以出使河东为例,考索了欧阳修识才荐才爱才的行动。第三章“欧阳修的主盟历程”中,洪本健以“天圣起步”“庆历奠基”和“嘉祐辉煌”三个阶段呈现了一代文宗的领袖历程。尤其是针对欧阳修的主盟时间,针对学术界的模糊认识,洪本健教授说:“如果因欧阳修嘉祐二年知贡举,扭转时风,影响巨大,而认定其文坛主盟即在嘉祐,是不正确的。欧阳修入主文坛,或者说文坛盟主地位的确立,应在庆历而非嘉祐。”[1]80第九章“‘六一风神’探析”直指欧阳修文风的核心议题,回应了“六一风神”的内涵和特质。洪本健认为“六一风神”本自六一居士欧阳修政坛名臣、文坛领袖、史学巨擘的三兼身份,具体表现上可以概括为散文的诗化表达。欧阳修情感丰富,在词中尤可见其“任情”一面。洪本健也指出,“六一风神”的本质是欧阳修的“情感外显”,有其人格特质的归依,而“六一风神”的归属,则来自太史公“逸”调(刘熙载云:“太史公文,韩得其雄,欧得其逸……”)的阴柔之美。在这一章中,洪本健还专论了欧文“和气”与“六一风神”的关系。在第十章“欧阳修的友人”中,洪本健提出了范仲淹对宋初古文运动影响这个问题,基于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的撰写讨论了范、吕(夷简)交恶与释憾这则公案的看法,以翔实的史料证明了“释憾”之说的成立。在这一章中,洪本健通过对《相州昼锦堂记》的细读和旁证,指出其实在这篇记文中,对同僚北宋名臣韩琦,“欧阳修已隐约表达了含蕴在颂扬之中的劝勉、激励与警醒之意”[1]397。

第二,言必有据,性、量结合。得益于《欧阳修资料汇编》撰写过程中的多年文献积累,长于以支撑性文献充分印证是洪本健教授早期论文就具备的鲜明特色,而在他的学术研究中,重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越来越多地运用了统计方法,使得他的结论充满说服力。如第一章通过对整个北宋时期高官卒葬问题的全面统观回答了欧阳修致仕归颍、卒葬新郑的原因。洪本健教授指出:“欧阳修致仕居颍而未归江西,固然有个人钟爱颍州风光的缘故,亦与‘宋时士大夫多不归本籍’而在京都附近区域居住的社会背景有关”,“从欧生前思颍、归颍,至终并未归吉州来看,卒葬新郑也是很自然的,所谓‘恋恋君父,不忍远归故土’者,比比皆是,已形成一时未见条文的风气。”[1]33再如第四章《欧阳修与北宋散文的发展》将“天圣学韩”作为北宋“文学自觉”的标志,指出庆历新政阵营里的许多人物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并以翔实的数据统计证明了“嘉祐多士”与“北宋文盛”的同步共时关系,从而也体现出欧阳修对北宋文坛的突出贡献。再如第八章《欧阳修的碑志、书简和笔记》在讨论欧碑时,洪本健教授指出,以韩愈为背景参照,欧阳修在创作原则上更追求碑志文写作的求真务实、记大略小,他秉持“铭近于史”的理念创作,使得碑志文被宋代史书充分重视并吸纳,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从统计分类学的角度来看,“记叙友朋、名臣两类的碑志最有份量,最耐人诵读,亦最有影响。记述亲属、女性的,亦有佳篇,然而数量较少”[1]251。洪本健研究发现:从欧碑中可以得见,时间上的庆历,空间上的洛阳,都是欧阳修的毕生情结所在。为当世名人撰写墓铭是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重要使命,也是他借以营造健康士风的重要手段。欧碑“事信言文”,富于情韵,是“六一风神”的重要展现领域。洪本健认为:“(欧集中的‘书简’部分)在我国的书简发展史和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欧阳修长期从政与交游的记录,也是欧阳修心灵的生动写照。”[1]290基于欧阳修10卷568篇传世书简的数量和收集体例,洪本健创设性地标举了一个“个人大量书信命名《书简》的首次结集”[1]262的提法。为此,他详尽统计了历代作家书简的传世数量和状况,为这个提法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第三,重视比较,发掘特色。在考证和统计之外,洪本健还十分重视比较研究的方法以求价值特色之彰显。第二章“欧阳修的思想”中,洪本健教授谈到了儒释道三家在欧阳修思想世界的比较问题;王禹偁对欧阳修的影响问题;以及欧阳修对“和而不同”理念的坚守与践行问题。洪本健既明确了欧阳修终生笃信儒学、力排佛教的基本立场,同时也指出:“欧阳修对道教的排拒是坚决的,而对老庄思想的吸收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1]46再如第五章“欧阳修与唐宋古文运动”,先是从发展起点、时代氛围、作家地位、领袖传承、骈散关系比较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差异,指出了北宋古文最终居于不可逆转地位的原因;再基于韩、柳、欧、苏这“文章四大家”的比较,深入探讨了唐宋文风之别,得出唐文奇崛而宋文平易、唐文硬直而宋文柔婉、唐文清瘦而宋文丰腴、唐文古雅而宋文通俗、由唐至宋变体趋多的结论。重视比较中的特色发掘,使得洪本健教授避免了研究对象专一而带来的认识局限。洪本健早年著有《唐宋散文要义》,但由于时间久远,加之该书本为《中国文化经典要义全书》之一种,故而市面上已难见到。这次出版《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其中的部分章节也得以汇入,亦有所修改或补充,内容涉及韩柳比较、韩欧传承、宋六家文比较、苏轼对欧文的效法与超越,均是在比较中发掘唐宋八大家特色与地位的研究成果。

第四,纵横交织,呈现历程。在《欧阳修资料汇编》研究成果基础上,与近年来广泛运用的接受史研究方法结合,呈现欧阳修对后世创作的影响和学术批评视域中的变化,也是洪本健关于欧阳修研究的重要一环。第十一章“欧阳修对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着重从创作接受的角度选取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归有光和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两个个案进行研究。洪本健引证文献指出欧公的人格与学术对归有光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具体来说,欧、归二人基于共同的儒学信仰,在文道观上有一致的认识,欧文平易自然和唱叹之美为归氏所承,在对象、场景、情调上,归氏也有创新。他又云:“欧、朱的散文,一般地说,没有涛澜汹涌的阳刚之态,但却以深情绵邈的阴柔之美感染着读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1]434

当代学者对《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这部著作也多有好评。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专家熊礼汇认为:“凡有意涉猎欧学、特别是欧公散文研究的初学者,如果要读今人的研究著作,恐怕洪先生的这四种书,务必要读一读。而《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尤其不可忽略。这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走近乃至走进‘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而且还有助于扩大学术视野、接触新见卓识、提高认知感悟能力,和在研究方法上得到启迪。”[9]对欧阳修有专门研究的学者刘越峰说:“洪本健先生的著作涉及范围广泛,具有集大成的风采,在他人忽略的细微之处多有发覆,同时能将深厚的学术功底与现代科技研究手段巧妙结合在一起,互相生发。可以说《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这部著作正是洪先生‘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术追求的具体化,先生的著作堪称当代学术著作,尤其是欧阳修散文研究著作中的典范。”[10]《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在欧阳修及中国古代散文研究领域的作用正在深化之中。

四、博观之集:传承斯文的《解题汇评〈古文观止〉》

尽管洪本健的学术研究始终以欧阳修研究为核心,但也旁及唐宋散文乃至历代古文,而“守正出新”这一特色依旧鲜明。“汇评”之学的传承,即为“守正出新”的实践道路。

徐中玉说:“评点这种方式,宋代已有,明、清更多,用于评点小说,有圈点、眉批、夹注、总评等,不一而足。对诗、文也有类似情况。评点比较自由、灵活,对作家、作品的用心,作品的价值、技巧、工拙、特色、读后感想等等,或多或少,有什么心得,都可写在里面。古代批评家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都留下了精彩的评点之作。评点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殊样式,有其可取之点。这种样式或一语破的,或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即使总评,也不过数十百字。虽不系统,也可能发人所未发,大可参酌。这种样式并无成规可循,也不必拘守陈规,贪大求全,空洞说教,读者因而引发别样的议论,或补充发挥则更好。许多名家名作就是在历代读者的纷纷议论中,在许多的一得之见中,在持久流传并扩大传播的过程中,得到新的阐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11]应该说,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主要表现形式,但这种形式本身,最初是汲取诗文评点的营养发展起来的。

对于汇评之学,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学者都十分重视。施蛰存“为一个班级讲《项羽本纪》,复印了三家注本《史记》竖排本中的这一篇作教材,讲课时不仅讲正文,更是讲注文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一学期下来,一篇《项羽本纪》都没讲完,而学生却获益良多”[12]。汇评之学,本是古文研究学术之长,对于洪本健来说,也是叶百丰先生的师门之传。古文评点,形式有总评(题下评、尾评)、眉评、旁评、双行夹评等,这是古文阅读心得的记录习惯,叶百丰先生自以平生教学多得前人评点之力,又因于唐宋古文之中首推韩愈,故而晚年决定编著《韩昌黎文汇评》,病重之际,仍在床铺上铺开许多卡片,取精汰粗,选用之时,再三斟酌,并约一同住院的马茂元先生为序。书未成,百丰先生竟然溘然长逝,文稿收尾工作交托洪本健完成,经华东师范大学沈达伟女士誊写,叶百丰先生遗孀夏漪女士将文稿交台湾正中书局出版。马茂元教授序言中引述的叶百丰先生的观点云:“评点之学,乃吾国文学理论批评之特有形式,由来尚矣。片言居要,一羽破的。其精深透辟,启发人意之处,往往有逾于解说者。”又云:“吾留意于此有年矣,资料搜罗,大略齐备。今欲先取昌黎集中世所诵习名篇,别择诸家评语之精粹者,汇此一编,以饷学者。”[13]该书共收韩文78篇,分杂著、书、序、哀辞与祭文、碑志、杂文7大类,附有评家小传,引用文评古籍25种。

洪本健十分珍视恩师的见解并效法之,他也指导研究生和他一起完成了《解题汇评古文观止》。在唐宋八大家对“古文”的开拓之下,充满思想创见和艺术魅力的散体单篇文章就开始深受学子重视。南宋以来,古文选本和评点就构成了古文之学的核心内容。其中,清人吴楚材、吴调侯编选评注于康熙年间的《古文观止》最为脍炙人口。有鉴于此,洪本健认为:“自古以来,有不少学者对《古文观止》中的作品加以评说,真知灼见在在皆是,如汇集并附于原文之后,必定对今天读者的鉴赏分析有所帮助;而各篇作品的背景与题旨之所在,诸多古代文献中不乏记载,如搜集而列于原文之前,对深入理解和研究作品,也大有裨益。”[14]这个想法得到了洪本健教授当时的三位研究生方笑一、戴从喜和李强的赞同。于是师生四人从收集资料、做卡片开始,着手《古文观止》的解题和汇评工作。经过两年共同的紧张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这部“学术版”《古文观止》为简体版本,原文与夹注夹评使用的是中华书局1959年《古文观止》所据映雪堂本,也参考了1987年中华书局安平秋点校本和其他一些版本。每篇文章写作背景均取自古书或其他古代文献,评语则取自数十本古文评专书,绝大部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书,引用书目总计二百余部。该书2002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台湾五南图书公司以《深入阅读〈古文观止〉》为书名出了繁体字版本。在海内外教学与研究中都广受好评。2018年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以《古文观止解题汇评本》之名重印出版了该书。

2000年,徐中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作导读本》邀请洪本健承担《宋代散文评点》的选文评点工作。在该书中,洪本健亲自尝试了对精选宋文之旁批与总评。在该套丛书的设计中,出版社还留出了让读者自评和撰写读后感的页面空间,这都是评点之学的当代推广。

欧阳修研究之外,洪本健在唐宋古文其他研究对象的论著上也颇有建树之处。比如他在自己所选注的《王安石散文选集》中特别提出:“在其身后的数百年间,王安石始终顶着历代反对革新变法的守旧派们强加在自己头上的诸多罪名,甚至是辱骂”,“在对自己极为不利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背景下,仍然能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且并未受到有力的质疑或撼动,而是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出他的文章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堪称当之无愧,有口皆碑。”[15]这几句话,也正如王安石“简劲瘦硬”的文风一样,具有极强的逻辑力量,令人无以辩驳。是书编选了王安石六十多篇作品,系以《临川先生文集》为底本,参校以《王荆公文集》,编排大体以写作年代先后为序,原文下设注释,后附解题。洪本健教授有百余篇学术研究论文及赏析性文章,总计已发表著述五百多万字,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综观洪本健教授40余年的学术建树,校、注、评、解、编、选、汇、传、序、考、论各体兼通均备,可谓在各种传统研究方法上都有所运用,有所创新,这在当代学人中,是很不多见的,突出体现了守正出新的一代学人特色。洪本健教授的学术研究,充满了积极阳光的文化指向,饱含了对研究对象的深厚情感,形成了自成一家的学术范式。他在丰富的从教、行政和人生历程中,能够始终坚持以欧阳修及唐宋古文的研究为核心,不为各种学术诱惑所动,保持了学术的纯粹和洁净,这又是令当代学子感佩之至的为学要旨。洪本健专治欧公之学,而其人也深得欧公春风和畅之气。他深感学术道路上得到诸多师友相助,对此感恩不已,而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和感染着欧学的后继者。欧阳修一生乐道他人之擅长,在文坛、政坛上倾尽心力营造北宋士林的健康风气和优良传统,洪本健教授的欧阳修研究也着意发明于此,庶几有功于当代学林乃至大众读者。

[1] 洪本健.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 荣斌.心血与才智的结晶:评《欧阳修资料汇编》[J].天府新论,1996(6):95–96.

[3] 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95:前言.

[4] 洪本健.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序.

[5] 洪本健.醉翁的世界:欧阳修评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序.

[6] 王水照.曾巩研究论文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序.

[7] 李强.欧学研究的新创获:评洪本健先生新著《欧阳修诗文集校笺》[EB/OL].(2009-08-27)‌[2009-08-27]http://www.guoxue.com/?p=985.

[8] 谢琰.2017年唐宋散文研究综览[J].斯文,2018(1):265–273.

[9] 熊礼汇.欧阳修散文研究的新收获:读洪本健《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J].福州大学学报,2018(4):92–95.

[10] 刘越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术力作:评洪本健先生《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2):81–86.

[11] 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名作导读本[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总序.

[12] 汪明寿.忆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名师们[J].世纪,2019(2):57–61.

[13] 马茂元.韩昌黎文汇评[M].台北:正中书局,1990:序.

[14] 洪本健,方笑一,戴从喜,等.解题汇评《古文观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前言.

[15] 洪本健.王安石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序.

Keeping the Right and Creating the New: Professor HONG Benjian's OUYANG Xiu Study

WANG Yo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Professor HONG Benjian has devoted himself to the study of OUYANG Xiu and ancient Chinese pros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for decades, and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Since 1990s, the, the,, which he has published successively, can be regarded as the landmark works of contemporary OUYANG Xiu's research. In many works, we can see his adherence to 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his absorp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frontier academic methods. Keeping the right and creating the new, his academic path is worth pondering and drawing lessons by the later researchers.

HONG Benjian; OUYANG Xiu; keeping the right and creating the new

2019-04-28

王永(1976―),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

I206

A

1006–5261(2020)01–0006–09

〔责任编辑 刘小兵〕

猜你喜欢
欧阳修古文散文
画眉鸟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快乐的“长工”
勤奋的欧阳修
欧阳修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