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给教师的建议》给我的答案

2020-01-07 00:55符玉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惩罚瓶子信念

符玉

在初为人师之时,笔者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要做一名好教师,但是对于“好”的定义当时还不太明晰。直到看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给教师的建议》,笔者才找到了答案。

实例一:将“犯错”学生当成“孩子”对待

书中说:“理智会提醒聪明的父母——只有惩罚是不能挽救人的。”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没少使用惩罚,然而实际效果并不太理想。惩罚固然能起到短暂的效果,但被惩罚后的学生往往是口服心不服,长此以往,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教师处在对立的两面。这既使得学生失去了一部分上课的兴趣,也让笔者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于学生在背后给笔者起了个“魔玉”的外号。直到在书中看到一条建议:“当学生犯错时,把他想象成你自己的孩子,再思考面对你自己的孩子犯错时,你将怎么处理。”才有所领悟。

笔者还没有孩子,但有一个非常喜欢的五岁大的小堂弟。有一次调皮的小堂弟在玩烟花爆竹时把自己的手给炸了。当时笔者的第一反应是担心小堂弟的手有没有受伤,第二反应才是批评他,告诉他这样的行为多么危险,以后必须禁止。正因为笔者首先考虑的是人的安全,其次才批评他的行为,所以言语尽管也非常严厉,但小堂弟反而感受到姐姐对他的关心,因此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更容易接受批评与指正。在随后的一次课堂教学中,有两个学生在练习时调皮捣乱,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笔者本想大声叱止,严厉批评,但转念一想,这样不仅会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对这两名学生的教育效果也只是治标不冶本。因此,笔者先让他们在旁边冷静,课后再处理。下课后,笔者先让这两名学生说了事情经过,在说的时候,他们还在相互指责。在了解了原因后,笔者非常诚恳地告诉他们:“老师有些生气,因为你们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还导致课堂中断,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当学生意识到这点后,笔者又接着说道:“老师之所以点名批评你们,是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成为友善、有礼貌的人。”说到这里,笔者看到他们的表情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不服气变成了羞愧。笔者继续说道:“同学之间要相互谦让,不能因为一点儿矛盾就上升到肢体冲突,如果有人受伤了,那就因小失大了。”听了笔者的话,两名学生相互和解后便一同离开了,以后的课堂上,他们明显懂事了不少。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将犯错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处理,这样,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爱的前提下才会更理解教师的做法,从而建立起信任的桥梁。

实例二:忘不掉的“符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和善、亲切、热爱,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人性的、現实的,充满了对人信任的和善、亲切和热爱。”

工作第二年,笔者所教的一个班级转来了一名特殊的学生——智力有些障碍,在课堂上突然起立或者就地躺下是常有的事。笔者曾在网上查过“智力障碍”一词,其主要表现为感知速度慢、语言能力差、思维能力差、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因为特殊行为会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所以他在学校待了一周就回家休养了。第二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笔者又意外地在教室里看到了这名特殊的学生。当笔者的课上到一半时,这名学生突然站了起来。因为学生们都了解他的状况,对这样的情况也习以为常了,只要没扰乱正常的上课秩序,任课教师也权当没看见,会继续上课。正当笔者继续讲课时,突然这名学生指着笔者说:“符老师,符老师。”

当笔者听到记忆力如此差的他准确而清晰地喊出我这个接触并不多的人的称呼时,既诧异又感动。笔者想,这应该和那瓶水有关。

那是第一学期的一次室外课,他带了一瓶水,喝完后放在旁边的瓶子可能被其他同学当垃圾扔了,不见了。只见他嘴里一边念叨着“瓶子”一边在寻找。知道他理解不了“不见了”,也无法给他解释,于是笔者干脆带他去学校商店买了一瓶水放在他手里,并告诉他,这就是他的瓶子。

“是因为这一瓶水的事,所以在你心中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所以才让你在众多老师中记得我吗?”笔者特别想问问他,可是此后再也不曾见过他。但是这一声“符老师”却让笔者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的殊荣,让笔者知道教师的一个很小的行为也很重要,同时也提醒笔者要将一些关注力放在成绩没那么好、平时表现并不突出的学生身上。

至此,笔者对“好教师”也有了新的理解:以一种“爱学生”的信念来从事教师这一份职业,任何与学生相关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言行举止都是从这一基点出发,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找方法,在对待学生时以爱为前提。今后的工作中笔者也会更加坚定这份信念,在这个基础上尊重、爱护每一名学生,给予更多需要关爱的学生以帮助。

猜你喜欢
惩罚瓶子信念
瓶子赛跑
瓶子赛跑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Jokes笑话
围墙的信念
瓶子赛跑
信念而非执念
别把你的瓶子随手扔掉
真正的惩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