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高品质之问 助思维力提升

2020-01-07 08:09戚艳侠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孔乙己文本思维

戚艳侠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可见,思维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语文教学中重视并有效提升思维力,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层出不穷,但教学生态不容乐观。部分教师依然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解轻读写,重眼前轻长久,“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模式依然盛行,学生思维力的训练严重缺失。这已经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效益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落实。

笔者认为,眼里只容得下教材、教参和考试成绩的老师,目光是短浅的,思想是狭隘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也是贻害无穷的。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必将日趋枯萎。怎样荡起思维涟漪?问题是撬动思维的杠杆,高品质的提问能唤起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课堂更有学习张力和活力,学习效果更为突出。在此方面,肖培东老师可谓典范,现笔者根据对肖培东老师课例的研究,谈谈高品质的提问的四个路径。

一、善问触发思维视角

好的问题应该能引领课堂活动方向,触发学生思维视角。失之过宽,会覆水难收,求之以严,会束缚学生的手脚。怎样问于当问之时,止于当收之际,肖培东老师的《山羊兹拉特》可谓是最好的范例。请看这个片段。

师:我们先请一位女同学试着用最简练的语言,给大家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生思考,举手)

生1:阿隆和山羊兹拉特在经历了一场大风雪以后,他们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了。

师:哦,你是从情感发展的角度来概括的。后面的男同学,你来说说。

生2:山羊兹拉特老了,没奶了,勒文就决定把它卖了,让阿隆把它牵到镇上。没想到在路上遇到了大雪,结果他们被困在雪里三天三夜,经过三天磨难,他们感情加深,回来后大家也就不卖它了。

师:嗯,相对详细的故事内容,可以再简洁些吗?

生2: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山羊与他相依为命,终于平安回家了。

师:同学们,感觉到了吗?咱们同学有一个特点:女生很感性,从情感的角度来表述;男生呢,喜欢故事情节,专注于小说的情节内容。其实,只要把他俩的内容整合一下,这个故事梗概就会更加规范。

生3: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到暴风雪,山羊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困难并安全回家,经此磨难,阿隆一家与山羊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这是课堂感知内容部分,只有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才能顺畅开展下面的教学。在此环节,肖老师“从情感发展的角度来概括的”“相对详细的故事内容,可以简洁些吗”“把他俩说的内容整合一下,这个故事梗概就会更加规范”三句话既是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也是对其他学生思考视角和表达角度的点醒。

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触摸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为下面的内容研讨、情感体味、主旨把握做好有效铺垫。

肖老师的引导巧妙无痕,既教给了学生概括的方法,也对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

二、追问开掘思维深度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能够深入到事物内部较深层次的认识能力,即透过表层进入内部分析思考的穿透力和透视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深度的问题,推进学生思维进程。要提防学生思考的浅表化,追问不失为有效的方法。通过追问,让学生沉浸到文字中去,开掘出深层意蕴,从而深度交流,深刻表达。

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剂、粘合剂,在教学中起着以一当十的力量。课堂上,教师要设置一些指向深层信息理解的问题,引领学生突破思維“浅水区”,潜入文本深处,破译作品精神内核。

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从别具匠心的“记”字切入,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请看问题一:“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提问简明,指向明确。共十四位学生踊跃发言,如记住可怜、记住守信、记住骄傲、记住迂腐、记住善良、记住诚信……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及肖培东老师紧贴文本的引领,学生很快从整体上把握了孔乙己这个在封建科举制度下挣扎的小人物形象。

在此基础上,肖老师加以追问:“小说中孔乙己以外的其他人物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追得及时,问得恰当,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调整阅读视角,由关注我的评价到文中其他人的印象。共有三十八位学生在师生、生生对话中进行交流,孔乙己在酒客、掌柜、伙计的记忆中,留下的是“伤疤”,留下的是“欠钱”的话,留下的是“打折腿”的悲惨经历,原来,孔乙己只是他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人物”。至此,酒客、掌柜、伙计对孔乙己的凉薄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学生的思维状态被大大激活,课堂渐入佳境。

肖老师接着追问:“这些人是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在此环节,肖老师引领学生潜入文字,通过品析语句、词语甚至标点,认识到了孔乙己“被人屈辱地记着,被人残酷地忘记”的悲剧人生,认识到了酒客、掌柜、伙计的看客心理和毒瘤根源。

整堂课,一个“记”字提纲挈领,学生阅读思维的纵向提升过程,堪比登山爬坡的过程,肖老师的课堂三问为学生搭建了适时适宜的思维台阶,由内容感知到重点研讨再到主题探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取更为丰硕的阅读体验。思维也从形象到抽象,由肤浅到深刻,得到了有效的调动与提升。

三、细问严密思维逻辑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此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走进文本,思维与文本产生碰撞,获得阅读体验。高明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善于为学生思维架梯子,助力学生接近思维目标,到达成功彼岸。

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论证过程是议论文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师进行议论文教学时的重点和难点。怎样引导学生梳理论证结构,发展逻辑思维呢?肖老师的《怀疑与学问》值得学习揣摩。

上课伊始,肖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了中心论点。接着,肖老师提出问题:“课文中哪句话具体阐述了怀疑与做学问的关系,以及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经过阅读思考,学生找到了“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经过师生充分品析,明确了此句是梳理课文论证的教学支点。在此基础上,肖老师又引导学生把句子拆解为两个短句。然后,老师抛出问题:“把它拆开来,你会把这两个句子各自放在哪一段开头?”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经过老师启发,学生自主阅读品味,最终把握了每一段含义,以及各段逻辑关系。肖老师又引领学生梳理了论证结构,明确了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层递关系,并通过画结构图等手段理解了全文的逻辑顺序,体会了作者结构文章的思维形式。

因为生活经验、个体认知、阅读能力的差异,学生的阅读理解有可能会与作者表达的意思产生相去甚远,教师要通过巧妙的问题将学生思维方向纠偏反正,引领学生准确、深入理解文本。

请看《皇帝的新装》教学片断。

师:《皇帝的新装》成功上演的最主要的因素,你想怎么概括呢?

生: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愚蠢的。

师:你认为是所有人共同上演了这出闹剧?

生:是!

(教师板书:人)

师:我觉得不该是所有的人吧。

(学生一愣,突然举手)

生:是所有的成人。

师:所有什么人?

生:大人,成人。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或者说表述不够严谨,其实质是问题分析不透,思维出现盲点,教师没有生拉硬拽,用接连追问的方式暗示学生反思纠偏,让学生的思维朝着阳光大道发展,学生修正纠偏的过程正是思考趋于完善、思维趋于严谨的过程。

四、巧问助推思维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善导须善问巧问。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课堂学习的新鲜感和期待感,要在把握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问,既要找准突破口,又有出乎意料、尺水兴波之感。

《在沙漠中心》讲述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1935年一次飞行中,飞机坠毁在沙漠之中,在各种求救求生措施均告失败后,濒临死亡的他却感到一种内心的平静,文章给人以内心的震撼。

课文没有曲折的情节,重在通过大量篇幅的内心独白来表达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教学此课,常见的思路是:沙漠环境如何——我有哪些感受——我是怎样的人——你有怎样的人生启示?”这样的设计中规中矩,本身实在没有问题,但过于程序化的教学,很难有效合理地激发,课堂极易陷入机械呆板之境。

另外,对于大部分初二的学生来说,走进文本,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恶劣的环境下,我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并非难事。但真正进入作者的內心,去真切体验沙漠里的顽强,也颇需费一番功夫。

怎样巧妙避开学生的思维思路?肖老师紧紧抓住“我”的三句话,理顺文本,理清情感变化,尤其是在学习第二句话时,设计之巧妙让人惊叹。

黄厚江老师说,同样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问,可以用不同方式问,也可以从不同距离问。比如讨论一篇文章的结尾,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不同的问题:这篇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效果?这样的结尾安排合理吗?这三个问题便是越来越远的提问。至于哪一种最合理,则要根据具体的对象、具体的要求和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定。

肖老师带领学生整体感知、阅读、品味体会恶劣的环境后,避开了“作者最后在沙漠中想到了什么?是什么帮助他挺过难关最终走出沙漠?”这样的“大众问法”,代之以“挤不出一滴眼泪,那么,在沙漠中心,作者最后‘挤出的是什么?”的有效追问。这一问“投石击破水底天”,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把课堂教学引入高潮。经过阅读思考,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课堂风生水起。学生有的“挤出”了求生的欲望,有的“挤出”了对生命的热爱,有的“挤出”了内心的平静……在老师的点化之下,学生“挤出”了“我”人格之可贵,“挤出”了字里行间的人生感悟。

这一问,摒弃了过深过细的机械琐碎讲解,和常规问法相比,对学生阅读和思维激发具有更高效果,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可以说,肖老师在语言文字深处中“挤出”英雄的光辉和伟大,也“挤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问。”语文教师要做语文课堂有心人,精于设问,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作者通联:江苏睢宁县第一中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孔乙己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