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中立体绿化的应用设计分析

2020-01-07 08:14施帆
艺术科技 2020年23期

摘要:自18世纪后期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传统的手工作坊被机器化的工厂取代,袅袅浓烟弥漫在城市的上方,使得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直到如今,多数国家都在提倡重视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为了更好地体现环保理念,将立体绿化引入空间设计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工作。本文旨在探索立体绿化在公共空间中的设计类型及其应用,阐述其重要作用,以期对后续生活与艺术、城市绿化发展与空间设计理念的延伸起到升华意义。

关键词:立体绿化;公共空间;设计探析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02

1 立体绿化在公共空间中的发展

当今,愈演愈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使绿植以其生态性与装饰性的特点进入人们的视线,其中最瞩目的当属立体绿化[1]。立体绿化在公共空间上的延伸,既响应了现代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又迎合了当代人们回归生态、亲近自然的需求,无论是在生活还是艺术上,抑或在城市绿化发展与空间设计理念上都能起到升华意义。在此情况下,人们改善室内生态环境的愿望尤为强烈,故而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中融入生态原则[2]。

2 立体绿化的概念与作用

2.1 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演变,立体绿化的概念也从最初的泛指细化为如今的阳台绿化、屋顶绿化等[3]。但总而言之,立体绿化就是在设计方案中利用植物的蔓延性、吸附性、悬垂性等进行设计,再通过植物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对墙面、廊柱以及立架进行延伸,使之具有生态性与装饰性,以营造和谐清新的环境和氛围。

2.2 作用

2.2.1 提升环境品质

现代大部分建筑空间都是由线条生冷僵硬的几何框架组成的,而立体绿化能让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植物生长在人造的垂直环境中,也可以建造在墙壁、阳台、屋顶、天桥等不同的建筑结构上,可以让生硬、粗糙、灰暗的建筑墙体变得柔和,让建筑立面枝繁叶茂,以增加建筑的艺术美感。立体绿化可以设计出或独特或雅致的造型,不仅可以让空间内外景色相互应和,还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美化市容,给建筑增值,为城市带来更多生机[4]。将建筑与绿化统一起来,在建筑墙面上做垂直绿化能够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能耗,还能改变建筑微环境,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2.2.2 改善环境质量

第一,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净化空气。立体绿化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改善了城市景观,还具备吸音、降温和除尘等功能。大城市的夏天因为高楼密集,会产生热岛效应,立体绿化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和热量,降低建筑物表面温度。测试显示,当温度超过34度时,立体绿化周围的温度能降低2~3度,能耗比常规幕墙降低4成,减少空调负荷15%以上。在冬季,附着的绿植能够形成保温层,减少加热能耗。立体绿化可减弱城市噪声影响,一部分噪声声波在通过植物时会被吸收[5]。立体绿化中的植物大多有滞尘功能,其表面的纹路或者纤毛能够吸附飘尘,做到过滤和净化空气[6]。国内外关于植物降低大气污染物的研究很多,发现立体绿化对降低O3(臭氧)、NO2(二氧化氮)、PM10(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SO2(二氧化硫)等城市气体污染物和颗粒物污染有显著的作用。

第二,可以调节气温,利于健康。立体绿化通过植物和建筑表面反射率发生改变,降低了城市热量聚集,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栽培基质的水分蒸发来调节空间中的湿度。在夏季,立体绿化显著减少了通过外墙和窗洞的传热量,降低了室内内表面温度,可以避免建筑本身吸热以后成为一个热辐射的巨大热源。冬季通过植物的恒温性,植物本身温度的变化大大低于室内环境的温度变化,可以减慢温度的降低,从而起到一定的保持室内冬暖夏凉的效果,减少气温在空间范围内对人的影响,有益于人们的健康。

第三,可以减少辐射,降低噪聲。绿植是改善空气和环境的天然空气净化机,能净化空气,释放负离子,舒缓解压,让空气变得更有营养[7]。电子产品所产生的有害辐射也能够被绿植有效地吸收,同时绿植还能将室内的污染吸收到叶片内,向下输送这些毒素到根部,在那里进行中和,以成为养料来源。立体绿化的设计还可以利用植物层叠叶片的隔音性,提升对声音的吸收率,降低空间内的噪声污染。

3 立体绿化在空间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

3.1 注重整体设计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到整体的氛围、装修的风格以及布局的要素等,使之相互呼应、和谐统一,彰显出商业建筑的品位。不同空间的运用使得空间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放置绿植时应充分考虑各个空间的功能差异性,使得植物能够与空间功能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一切设计是为了人,其中“人”既包括作为生物的人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的人,因此,设计既要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又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要想维护建筑和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设计师就应该考虑建筑的整体空间构造,分析其材料、地貌、技术。设计师需要学习如何维持生态与人、建筑之间的平衡,以构建建筑、生物与人之间的良好和谐的关系。要想满足社会中人的需求,就需要分析设计的几个功能,包括审美功能、比拟功能、道德功能。建筑设计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是要创造合理的居住空间。其中,创造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创造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合理则是一种审美标准,是评价生存空间的重要原则。

3.2 考虑安全设计

在设计立体绿化时,安全因素总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要注意公共空间的承重能力,施工完成后绿化的安全问题以及防水处理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建筑的使用期和安全性。尽管大多数绿植是有益无害的,但还是有少部分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比如有一些绿植的茎叶分泌的物质对人体有害,而像仙人掌、玫瑰之类的有刺植物往往容易刺伤皮肤。所以,对立体绿化植物的认知与选择都是绝不可怠慢的,针对不同的种植载体,不同的项目环境,设计师都应做出不同的植物搭配,在保证效果的同时,也要对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做出调整,选择的植物不合理,将会对其后期生长带来极大的挑战,适应能力差的植物将会自落叶继而长至死亡。对于室内植物,应在灯光上营造最接近太阳光的数值进行补光,避免植物因缺少光合作用而生长不良[8]。

3.3 注意养护成本

利用立体绿化打造一个圆满的景观是相当烦琐浩大的工程,因此要考虑到方方面面。首先应该考虑场地的材质构造,出于安全考虑确定建筑是否有足够的承重力适应立体绿化,由于建造立体绿化一般都有较高的景观要求,大部分都要求较高的密度,而使用喷淋系统会导致绝大多数水源无法进入植物根系部位,所以一般立体绿化都采用了内置的滴管系统,通过疏松的基质达到保湿和过滤渗漏的作用,以保持植物必要的水源及养分条件,让植物得以存活。立体绿化中大多会使用五叶地锦、地锦、南蛇藤、美国凌霄等攀缘类的藤本植物,偶尔也会选用垂盆草等小叶垂枝植物。立体绿化中的植物不能长势过猛,为防止植物徒长一般会使用矮壮素限制其生长,只要稍加搭配便可成为亮丽的景观,观赏效果极佳[9]。

4 立体绿化在上海世博会场馆中的应用分析

4.1 上海世博会法国馆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将立体绿化的概念和应用引入了人们的视线内,会馆上的万国建筑大面积地采用了立体绿化设计,覆盖率达到近八成。以上海世博会法国馆采用的墙身攀爬绿化为典型案例,可以看到东西立面上由红叶石楠、亮绿忍冬等绿植构造出大面积的生态墙(如图1)。植物生态墙即植物组成的垂直墙,可以应用于不同材质表面,比如砖墙、玻璃等有一定承重的垂直面上。利用植物来代替原来的墙壁,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们对原本单调的墙体产生审美疲劳,随着植物的不断生长,植物墙美景也会发生变化,可以让观赏者维持长久的新鲜感。通过改变植物墙的植物种类,可以使墙面效果更加丰富。在夏季,可以利用绿墙上植物树冠的遮阴作用和蒸散作用,降低室内温度;在冬季,可以通过植物的恒温性,减缓温度的降低,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4.2 上海世博会印度馆

以上海世博会印度馆采用的屋面立体绿化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除了重要的框架结构外,该建筑全部由3mm的种植层组成,数以万计的盘口粗的竹子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竹制穹顶,再结合不同颜色的绿植和金属曼陀罗的图案,形成了浪漫独特的建筑效果(如图2)。印度馆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用任何能源,完全实现零排放。展馆中使用的都是可重复利用的手工材料,完全实现了环保绿色的生态理念。其中央穹顶,主结构是原竹结构,设计荷载为1吨/平方米,上面种植着鲜花和草皮,铜制的雕刻就造铸在其中[10]。植物与金属的结合,使这个中央穹顶具有现代的造型感,又充满了植物的明媚生机。这是一座零化学物质的场馆,其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经过工厂处理的水用于綠化灌溉,不需要任何非清洁能源。而屋面绿化又能够实现建筑对雨水的吸收和循环,为人们打造更多的喘息空间,缓解由于城市化发展导致绿化空间被压缩的问题。

5 结语

本文通过探索立体绿化的设计类型及在上海世博会场馆中的应用,阐述立体绿化在公共空间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立体绿化并不只是单纯地实现植物在立体面上的种植,而是将不同色彩、尺寸的植物进行排列组合,让植物造型与建筑形态在空间设计上实现高度统一,实现城市建筑艺术表现的多样化。而中国受人多地少、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现状影响,传统绿化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城市发展的绿化需求,可以说,立体绿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未来城市寻求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国内立体绿化的形式有很多,如铺贴式、布袋式、盆组式、模块化等等,现在进行立体绿化的公司也有不少,可是在形式上看,这些公司的绿化模式差不多都是同类型的,分割喷灌系统、光照通风和植物习性的掌握是需要我们不断深究的东西,这几方面的合理协调能有效提升立体绿化的效果,在保证植物生存的基础上,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生态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仁杰,范珂珂,周超.浅析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环境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85-86.

[2] 房华.构筑生态环境——室内立体绿化景观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2016(09):220-224.

[3] 徐雷,赵谧,潘玥.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室内环境设计[J].设计,2018(21):42-44.

[4] 孟美雪,梁晶.苔藓植物在室内造景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69-70.

[5] 王子豪,刘力维.江南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分析——以扬州片石山房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5-86.

[6]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7] 熊瑶,严妍,张秀.生态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8] 李欣,王夕倩,钱丽红.现代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美学[J].艺海,2020(5):88-89.

[9] 杨婧熙,丁山.基于自然体验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研究——以南京珍珠泉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2-93.

[10]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06):89-90.

作者简介:施帆(2000—),女,江苏镇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指导老师:周超,耿植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