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槭树科黄栌病虫害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2020-01-07 14:03王海荣
种子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病虫害

王海荣

摘    要:黄栌作为重要的彩叶树种之一,夏可观赏紫烟,秋可观赏红叶,其生态效益尤为显著,因2020年黄栌发生严重病虫害,结合实践工作,总结出防治黄栌病虫害的经验技术供参考,为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而努力。

关键词:槭树科;黄栌;病虫害;黄栌胫跳甲

1   地理位置

桓仁满族自治县隶属本溪市,地处东经124°43′~125°47′、北纬40°25′~41°34′;东与吉林省、集安县、通化县相连,南与宽甸满族自治县交界,西与本溪满族自治县接壤,北与新宾满族自治县毗邻;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的长方形。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属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4 ℃,地处长白与华北两大植被区系过渡带,林地面积约29万hm2,占桓仁满族自治县面积的80.69%,有林地26万hm2,其中天然林21万hm2,人工林4.2万hm2。活立木蓄积1 513万m3,森林覆被率76.6%。林木种类繁多,乔灌木40科、94属、248种;水资源丰富,以浑江水系为主。

2   形态特征

黄栌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树冠近圆形,高3~5 m,木质部黄色,单叶互生,叶片全缘或具齿,叶倒卵形或卵圆形。苞片披针形,早落;花萼5裂,宿存,裂片披针形:花瓣5枚,长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核果小,肾形扁平,绿色,侧面中部具残存花柱;外果皮薄,具脉纹,不开裂;内果皮角质;种子肾形,无胚乳。

3   生长习性

黄栌为喜光阔叶灌木树种,耐半阴;喜耐寒、耐干旱瘠薄的土壤和碱性土壤,不耐水湿,喜土层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生长快,根系发达,萌蘖性强。对二氧化硫有较强抗性。秋季当昼夜温差大于10 ℃时,叶色变红。

4   主要价值

4.1   药用价值

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根、茎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无黄疸肝炎,麻疹不出均有较好的疗效;枝叶能清湿热、镇痛疼、活血化瘀,可抗凝血、溶血栓、抗疲劳,具有抗菌消炎、退热消肿等功效,对治疗感冒、齿龈炎、高血压病征具有较佳的疗效。

4.2   经济价值

野生黄栌是利用价值较大的资源型阔叶乔木植物。木质部为黄色,木材能够提取黄色的工业染料,树皮和叶片还可提栲胶,木材还是制作家具或用于雕刻的原料;叶片含有芳香油,可做調香原料,且黄栌叶片中丰富的花青素含量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进行黄栌色素方面的研究,有望开发为新的天然食用色素。

5   病虫害防治

5.1   黄栌胫跳甲

成虫体长7~8 mm、宽3~4 mm,长椭圆形,身体浅棕黄色,复眼大呈黑色,前胸背板,呈梯形;后足腿节发达,善于跳跃,腿节上有细毛;卵金黄色,半透明状,长0.7~1 mm,卵多呈块状。该虫害在本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小枝、树皮表皮处越冬,翌年4月黄栌发芽期开始孵化,4月下旬孵化达到高峰期,5月下旬开始化蛹以成虫取食叶片为主。防治方法包括:①物理防治:在黄栌林内悬挂黄色粘虫板,冬季刮除带有卵块的树皮,对黄栌成林进行抚育管理,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植株自身抗病虫害能力。②药剂防治:使用5%桉油精1 300倍液,利用成虫上午取食阶段进行喷雾防治,喷雾时将喷雾均匀喷至叶片正反面,连续喷施2~3次,每2~4 d喷施1次,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2%以上。使用1.2%苦参碱·烟碱乳油1 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防治效果可达到95%以上。

5.2   蚜虫

蚜虫属半翅目,蚜总科,是繁殖最强、最快的昆虫,体长一般在1.5~3.9 mm,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体长且软,具有一对腹管,在夏季卵胎生,夏末交配后,雌蚜虫产卵,以卵越冬,1年能繁殖10~30世代。

蚜虫主要为害黄栌叶片、嫩茎、花蕾和顶芽,严重时造成整株黄栌叶片卷曲,以致黄栌叶片脱落,导致植株黄栌枯萎、直至死亡。防治方法包括:①物理防治:可在春季人工利用工具刮除黄栌树皮或剪除被蚜虫为害的嫩枝条,刮出隐藏在黄栌树皮内的越冬虫卵,将刮下的树皮或剪下的嫩枝条集中烧毁,烧毁时注意防火,将烧毁后的树皮、嫩枝、灰烬挖坑掩埋。也可在黄栌林内放置一定数量的寄生蜂虫卵,寄生蜂会取食蚜虫卵,减少蚜虫卵孵化后生成蚜虫。②药剂防治:蚜虫大量发生季节一般为6—8月,可在蚜虫产卵高峰时喷施40%氧化乐果水剂950倍液,每15 d喷1次,或用55%乙酰甲氨磷900~1 300倍液,每7~14 d喷施1次,以上2种药剂均可有效控制蚜虫的为害,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0%以上。

5.3   黄栌立枯病

黄栌立枯病主要发生于自然萌生的黄栌幼树根部或致使幼树根颈部皮层腐烂,严重时造成幼树萎蔫死亡。防治方法包括:①物理防治:发现病株后及时将带有病菌的幼树拔除并集中清理出黄栌林内进行烧毁,烧毁时注意防火。②药剂防治: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或喷施55%波尔多液水剂800~1 200倍液,每隔6~12 d喷施1次,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或使用30%恶霉灵水剂兑水50 kg或使用75%敌黄钠可溶性粉剂兑水45 kg灌根,根据立枯病的病情,间隔4~8 d灌根1次,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

5.4   黄栌白粉病

黄栌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呈现白色粉点,随后逐渐扩大成污白色圆形斑。严重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8月末至9月初,黄栌叶片变为红色时,叶片的白粉中出现小颗粒状物,被白粉覆盖的病叶仍为暗绿色或黄色,并在白粉层上出现黑色小粒点。受白粉病为害的叶片组织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使病叶提早脱落,不仅影响树势,还严重地影响观赏。防治方法包括:①物理防治:将带有白粉病菌的落叶彻底清除,剪除病菌枯枝,远离林区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病原。②药剂防治:白粉病发病初期喷洒45%粉锈宁800~1 000倍液兑水60 kg。可有效防止白粉病的发生,或喷洒65%甲基托布津900~1 300倍液每30 d喷施2次。5月中旬每667 m2用硫黄粉10~15 kg均匀撒在黄栌林内或黄栌发芽前在树冠上喷洒50%波美度石硫合剂,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概率,防治效果可达75%以上。

5.5   黄栌枯萎病

黄栌枯萎病是由真菌、细菌引发的植物病害,其潜伏期较长,发病初期植物叶片出现黄色斑点,严重时整株黄栌叶片全部变黄,致使叶片全部脱落,导致黄栌整株死亡。防治方法包括:①物理防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首先,利用该病的生长特性,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法,栽植黄栌时注意林下通风,减小林内湿度。其次,将初发该病的整个植株拔除并带离黄栌林内,集中烧毁,防止真菌、细菌继续传播,以减少侵染源,用土壤熏蒸剂处理土壤后再栽植黄栌。②药剂防治:可用45%嘧霉胺800~1 000倍液兑水45 kg稀释进行喷雾防治,每5~8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可有效控制枯萎病,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还可采用真、細菌净水剂,按3∶1的比例兑水,每株用药量15~20 mL灌根,可有效预防黄栌枯萎病的发生,防治效果85%以上。

5.6   缀叶丛螟

缀叶丛螟又名黏虫,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体长25~40 mm,呈红褐色,卵块为鱼鳞状,幼虫体长30~40 mm,蛹为黄褐色,是为害黄栌的主要虫害之一。在辽宁地区1年发生1代,成虫产卵1 000~1 400粒,主要为害黄栌的嫩叶,在嫩叶与嫩枝间结成网幕,在黏虫为害的黄栌树下方均可发现满地的虫粪。防治方法包括:①物理防治:利用幼虫喜欢聚集在黄栌树冠下向阳处枝条和叶片上结网取食的特点,及时剪除黏虫网幕,消除虫源。利用老熟幼虫下树作茧越冬的习性,在黄栌树下土地封冻前挖出虫茧减少越冬幼虫。利用黏虫的天敌,蛹期可利用真菌寄生,卵期主要天敌有螳螂类、瓢虫类、蚂蚁类。幼虫寄生性天敌有茧蜂类、姬蜂类等多种,捕食性天敌有山雀、麻雀、灰喜鹊、等多种益鸟。②药剂防治:每年6—7月为辽宁地区黏虫幼虫的高发期,此时可用55%杀螟松乳油1 300~1 500倍液、45%辛硫磷2 000~2 500倍液或氧化乐果乳油900~1 000倍液,兑水60 kg进行喷雾防治,每1~2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4次,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5%以上。还可根据幼虫下树做茧越冬的习性,使用速灭菊酯加废弃机油混合,制作毒带或毒绳,捆绑于黄栌树干0.5 m处,防治幼虫下树越冬,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5%以上。

5.7   黄栌丽木虱

丽木虱属半翅目、木虱科,主要为害黄栌幼枝及嫩叶,成虫体长2~3 mm,身体为暗褐色,有黑色斑纹;若虫为椭圆形,身体为浅绿色,在本地区1年发生2~3代。丽木虱黄栌春季发芽期将卵产于幼枝或嫩叶上,若虫以群居为主,有分泌黏液的习性。本地区丽木虱的高发期在6月上旬至8月中旬,由于该时段降水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0%,又因丽木虱若虫在幼枝或嫩叶上分泌黏液的习性,就会引起幼枝或嫩叶发霉,导致叶片或嫩枝干枯脱落,直至死亡。防治方法包括:①物理防治:在林内春季黄栌萌芽前,彻底清除林下杂草及落叶,集中烧毁,抚育修剪成年黄栌,清除带有病原菌的嫩枝,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在林间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在烧毁落叶及嫩枝时注意防火。②药剂防治:使用24%阿维菌素1 500倍液或1.2%苦参碱·烟碱乳油1 500倍液,分别兑水30 kg进行喷雾防治,每3~4 d喷雾1次,连续喷雾2~3次,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8%以上。

猜你喜欢
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浅谈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浅谈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建立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之我见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探析气候变迁对森林病虫害在防治上的影响
核桃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