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

2020-01-07 14:03李冬梅
种子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防治策略种植技术病虫害

李冬梅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产品的消费大国,在诸多粮食作物中,玉米是我国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经济价值较高,不仅可以鲜食,也能被加工成许多产品,如玉米油、玉米淀粉、零食等产品。另外,玉米秸秆可以处理成畜牧动物所食用的饲料,将玉米秸秆还田也能起到改善土壤环境的效果。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的调整,玉米产量相应减少,但是玉米种植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对玉米种植技术的应用以及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仍然有较高要求。详细介绍了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应用的技术要点,同时根据目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提出相应的病虫害防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策略

玉米属于禾本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玉米的根系较为发达,因而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更优于其他粮食作物,玉米的果实可以作为粮食供人们食用,也能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制作成各类加工食品或调料,而玉米秸秆也能被制作成动物饲料、有机肥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相应的种植技术水平以及玉米病虫害,因缺乏科学先进的种植技术,种植过于粗放,给玉米种植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过度施用无机肥会造成土地板结、盐碱地等问题,不利于后续的玉米种植;而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与品质,缺乏妥善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不仅难以达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还会因为农药施用过量而引起农药残留问题。为了保证玉米种植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关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有效应用,同时还要做好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1]。

1   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应用要点

1.1   科学选种

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是玉米高产丰收的关键基础,有利于促进玉米的生长。结合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选择抗病害能力更强的品种,可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因此,在种植玉米前,必须做好玉米选种工作。

首先,因地制宜选择玉米品种,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环境、土壤环境情况以及种植面积,选择更适合的玉米品种,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玉米用途,以求保证玉米产量与品质。其次是优先选择生命力、抗病虫害能力更强的丰产品种。科学的玉米品种有利于更好地提升玉米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降低农民的经济损失。最后,需通过正规的销售商和渠道购买玉米种子,保障其纯度和质量。为了让广大农户认识到种子品质与纯度对玉米种植的重要性,种子管理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同时加强对种子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杜绝品质较差的劣质玉米种子流入市场,营造出更好的市场环境,为玉米种植业发展保驾护航,维护广大玉米种植者的利益。

1.2   选地与整地

玉米种植除了需要适合的生长气候环境外,还离不开良好的土壤环境,所以选择更适合玉米生长的种植区域至关重要。由于玉米植株较高、根系十分发达,其根系能够深入到土壤深层汲取养分,所以,玉米种植适合许多类型的土壤。但是,为了实现玉米的高产丰收,应该选择更好的土壤环境。首先,玉米种植不能选择连作、迎茬的区域,其都会导致提升病虫害发生率,所以选取的玉米种植区域前茬必须种植其他类型的农作物,合理轮作有助于降低病虫害防治难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其次,要选择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种植玉米,同时还要保证完善的排灌设施,方便进行灌溉、排水等操作。玉米种植区域应避免在低洼地,其容易发生积水,更容易引起病虫害。尽管玉米是一种喜光的植物,整个生长周期都离不开大量的光照,但是长时间的日晒会加快水分蒸发,有可能引起干旱问题,因此,选择的玉米种植区域必须是在临近水源的地点,及时为玉米种植区域进行灌溉补水,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进而保护农户的经济效益[2]。

完成选地工作后,还应该进行土地翻整工作,做好对玉米种植区域的深耕翻整,控制土壤翻整深度在20~25 cm,有助于提升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另外,在翻整完土壤后需晒田7~14 d,有助于通过紫外线灭杀土壤中可能存在的病原菌及害虫虫卵,达到预防玉米病虫害的效果。整地过程中还要及时清理田间体积较大的杂物,例如石块、植物根茎以及农用地膜等杂物,为玉米创造更加优良的生长环境,便于农用机械进入场地进行相应的作业。

1.3   种子处理

为了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提升玉米苗期的抗病虫害能力,在玉米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其有助于提升玉米的发芽率与发芽势。具体处理方法如下:首先,筛选出颗粒饱满的玉米种子,剔除残破、干瘪的个体,保证玉米的良好长势。其次,将选好的玉米种子进行晾晒,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和平整开阔的场地,将玉米种子均匀铺摊在地面,种子铺摊的厚度控制在2~3 cm,及时在中午温度较高的时段翻动玉米种子,避免局部区域种子温度过高灼伤种子内部组织,进而降低发芽率,通常情况下晾晒2~3 d即可进行后续处理。最后,将晒干的玉米种子浸泡至种衣剂中,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适量添加病虫害防治药剂,减少早期病虫害玉米发生概率[3]。

1.4   田间管理

玉米的健康生长离不开规范化的田间管理,玉米苗期需进行2~3次除草工作,避免杂草与玉米幼苗争夺养分和水分资源,遵循尽早除草的原则,注意不要误伤玉米幼苗。在玉米拔节期再次进行除草,除草时要在苗旁进行浅除,玉米幼苗根系比较发达,如果不小心则很容易伤到玉米幼苗的侧面根系,进而干扰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在苗期进行中耕也有助于促进套种玉米的生长,作物收获后需进行中耕灭茬,同时在田间进行追肥浇水,其有助于保证全苗、壮苗。

玉米穗期需要注重科学的追肥,满足玉米的养分供给,进行生殖生长协调,即可达到壮秆、穗大多产的增产效果。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要注意施用适量穗肥,同时进行1次中耕高培土,玉米穗期至灌浆期的階段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多,此时的水分需求量占整个生长周期总需水量的40%~45%,因此必须保证该阶段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65%~70%。如果玉米穗期的土壤水分含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40%,则会因为水分供给不足而影响雄穗的正常发育,进而干扰正常授粉[4]。

2   玉米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2.1   玉米常见病害的防治策略

2.1.1   玉米大斑病防治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的叶片位置,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延伸至玉米苞叶与叶鞘位置。在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初期,玉米叶片部位会出现若干个灰色病斑,病斑呈不规则的圆点形,当病情逐渐严重,病斑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同时会沿叶脉向上方蔓延。通常情况下,环境湿度过高则容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因此,必须在连续阴雨天后做好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工作。具体可选择抗病害能力较强的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常见品种有京早1号、长早7号、陕玉911等,根据种植区域的土壤环境与气候环境来合理选择。其次是要做好土地翻整工作,减少土壤中的大斑病病菌数量。最后在发生玉米大斑病时进行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方式如表1所示。

2.1.2   玉米锈病防治

玉米锈病也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锈病的发生也会影响玉米产量。防治时应优先选择相应的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控制玉米种植密度,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同时适量控制钾肥施用量,达到预防玉米锈病的效果。如果发现田间出现患有玉米锈病的病株,可以使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照1∶1 500的比例与水稀释,在田间进行药液喷洒,每次喷洒防治间隔10 d左右,连续防治2~3次即可。

2.2   玉米虫害防治策略

玉米种植中常见的虫害为玉米螟、玉米黏虫等,防治时注意合理使用农药制剂,控制农药施用量。同时可引入生物防治技术,在田间布置赤眼蜂卵,通过引入玉米螟的天敌赤眼蜂,实现对玉米螟虫群规模的控制,进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在田间以1盏/667 m2的数量悬挂灭虫灯,也能有效诱杀玉米螟、玉米黏虫等成虫,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采用综合防治的手段,可以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农药残留问题,同时也能得到较好的防治成效。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玉米的适应性较强,在我国南北各地都能进行种植,应保证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有效应用,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减小病虫害对玉米产量与品质造成的影响,有利于推动玉米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李茂盛.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防治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184,186.

[ 2 ] 耿军.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防治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8):179-180.

[ 3 ] 张艳新.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3):172-173.

[ 4 ] 周云芳,王秀玲,趙玉君.玉米高产种植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206-207.

猜你喜欢
防治策略种植技术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关于冷却塔的落水噪声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探析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及防治策略
52例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建筑施工用电的安全隐患与防治策略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