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山西省智慧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0-01-07 14:03高鸿燕
种子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智慧农业山西省互联网+

高鸿燕

摘    要:智慧农业是将互联网、大数据、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入到农业中的一种新兴农业发展模式。山西省作为农业大省,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去发展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通过介绍山西省各地发展智慧农业的现状,分析了山西省在发展智慧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员素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及规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山西省;互联网+;智慧农业;发展

智慧农业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农业中的智慧经济与智慧经济形态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智慧农业可以成为消除区域贫困,实现后发优势、经济后来居上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而使我国的农业迈入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在公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了要加快城乡融合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措施,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逐渐运用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使智慧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

1   山西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山西省从2015年开始选择试点推广智慧农业,太谷县(现晋中市太谷区)作为第一批试点区域,农业发展势头较好,为了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山西省人民政府为太谷县拨款1 500万元,开展山西农谷重点工程建设,致力于打造“一城三园五区”。山西省人民政府对山西农谷的大力建设,使其成为全省甚至全国发展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的重要引擎[2]。

2020年,为了推动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山西省人民政府拨出资金,对黄河金三角智慧农业展览会给予大力支持,展览会的面积达到了20 000 m2,计划观众达10 000人次,邀请企业达300多家,为企业与农民建立了一座便于沟通的桥梁[3]。

2   “互联网+”背景下山西发展智慧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智慧农业规模较小

如表1所示,截至2016年底,山西的温室面积已达到1.07万hm2,大棚占地面积已达到1.68万hm2,然而辽宁的温室面积是山西的5.6倍,大棚面积是山西的2.5倍。可见,山西的农业设施和辽宁有较大的差距,智能化和普及率都较低,极大地影响了全省的农业经济发展。

同时,智慧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但是山西并没有建立涉及全省范围的此类平台。只有部分地区将“互联网+”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广使用农业应用软件,如山西临汾冀城县运用的农机软件,使农户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预约拖拉机和农机手,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活动。但这样的情况只是少数,数据平台的建立仍局限于部分地区,并没有扩展到全省范围[4]。

2.2   基础设施不完善

据山西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山西全省99.7%的自然村通电,8.4%的村接通了天然气,有线电视安装率为61.8%,大部分村庄引入了宽带互联网,占比达到77.6%,但是,拥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只有12.7%。由此可见,山西省的能源和通讯覆盖率较高,但是发展电子商务的配套站点较少,这成为山西发展智慧农业的一大阻碍。到2016年底,全省拥有拖拉机42.6万台,耕地面积480万 hm2,平均每11 hm2耕地可配备1台拖拉机,农民种地主要靠手工劳动,劳動设备简单,对于拖拉机的使用率较低,采用数字技术的机械设备更是少之又少。在耕地灌溉面积中,使用喷灌、滴灌、渗灌设施的耕地面积只占7.5%,基础设施严重落后[5]。

2.3   农业生产人员素质较低

截至2016年底,对于山西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年龄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员的年龄在36岁以上,占比为81.9%,55岁以上人员占比达36.3%,可见年轻人从事农业的比重非常小。在农村的人员多为文化程度偏低的老人和儿童,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小学和初中文化最多,大专及以上人员最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此外,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有科学研究机构50个,职工人数3 028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2 641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25人。由此可见,山西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较少,其中,农村劳动者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从而制约了智慧农业的发展。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方面,农村的生活条件不能吸引专业人才的长期留驻,再加上农村收入较低、就业环境差,各高校培养的农业专业人才大多流向了发展空间更好的发达地区。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从业者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年龄偏大,因此接受现代化信息的能力较弱,偏远和贫困地区的农民无法顺利接收到新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延缓了智慧农业的发展。

2.4   缺乏资金支持

智慧农业是将互联网、大数据、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入农业中的一种新兴农业发展模式,这些现代技术对设备的要求较高,所需要的资金较多,多数农民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无法购买及使用这些设备,导致高科技设备、设施无法得到推广和应用。另外,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科研人员缺乏的情况,都是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的。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接受教育和培训,科研人员由于工资水平较低而流向了经济条件更好的地区。因此,资金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很多方面受到影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6]。

3   “互联网+”背景下山西省发展智慧农业的对策

3.1   建立统一的农村信息化综合平台

当前,山西各地的农村信息平台单纯服务于当地的农业发展,而智慧农业要求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结合起来,应用到全省农村发展的数据资源库中,构建一体化的农业数字资源体系,从而实现全省的数据资源共享。农村信息化综合平台集合了农业生产、监督管理、仓储以及农业信息等各个环节,使全省农民足不出户便能够共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将“互联网+”应用于农业生产,开发出容易操作的应用软件,实现农业生产成本低、方便高效的目的。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电商可以为农民打开销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但是,当前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制约和问题,包括产品的质量以及物流的配送等,都是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在许多偏远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不足,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种植及销售方式,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农村信息闭塞也是发展智慧农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此,应加大力度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将其融入城乡建设规划,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增加农村电子商务配送站点,适当引入农业智能装备,如设施连栋温室、植物工厂以及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装备,并对这些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机构进行很好的协调和组织,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智慧农业中的积极作用。

3.3   提高农业人员素质

发展智慧农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于山西的农村地区,一方面可以提升现有农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引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现有的农业从业者,应加强农业知识的培训,包括对于互联网知识和农业设施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培训,使更多农民能够掌握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软件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对于引入的专业人才,要从政府方面加大资金支持,保证对高素质人才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将各高校、科研机构培养的农业技术人员列为农村需要重点引进的技术人员,促使其发展成为建设智慧农村的主力军。

3.4   加大资金投入

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尤其是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山西省政府需要加大發展智慧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金融信贷以及农业补贴等方式对智慧农业的发展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除了购置高科技设施设备,还应重视技术创新,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等。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和农民贷款的优惠力度,吸引农业企业加入智慧农业建设,以满足发展智慧农业对于资金的需求。

参考文献:

[ 1 ] 胡开明.抚州市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J].农业经济,2020(70):122-123.

[ 2 ] 余凯迪,王超超.基于日本比较的重庆智慧农业发展思路研究[J].特区经济,2020(7):106-109.

[ 3 ] 李楠.浅析我国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水稻,2020(7):48-51.

[ 4 ] 康亚丽,韩亚男.山西省智慧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18(4):151.

[ 5 ] 张瑞芳,段军.运城市智慧农业建设运营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4):240-241.

[ 6 ] 南昌,李泳琪.我国智慧农业发展问题和战略对策[J].现代企业,2020(8):143-144.

猜你喜欢
智慧农业山西省互联网+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北斗卫星对智慧农业的作用与应用探讨
延边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实施方案分析
基于安卓的智慧农业APP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