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疝修补术中如何预防浆液肿的发生

2020-01-08 05:43张志明
关键词:补片疝囊修补术

张志明

(徐水区人民医院,河北 保定 072550)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术相比其具有术后患者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术后早期参加社会劳动等优点[1]。腹腔镜疝修补术后,浆液肿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现象,通常情况下,该现象不会诱发极为严重的后沟,根据临床数据表明,该现象的发生率有较大波动,范围在0.5%~78%[2]。而究竟如何辨别和诊断,临床学者认为,浆液肿的诊断要表现出临床症状,并且临床将其分为Ⅲ型和Ⅳ型,根据这个结论可以分析出,临床腹腔镜疝修补术后浆液肿的发生率大概在5%左右[3-4]。在临床上对易引起浆液肿的因素尽量在术中及术后处理好,术后才能有效的预防浆液肿的发生。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普外科自2016年1月~2019年12月对132例腹股沟疝患者,采取经腹腔镜腹腹膜外疝修补手术(TAPP)分析,其中直疝32例,股疝12例,斜疝88例,其中并发浆液肿的发生例数为10例,除一例嵌顿复发阴囊疝术后并发浆液肿,术后需穿刺外,其余均自行吸收,预后良好。2016年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例数25例,发生浆液肿5例,发生率为20%,2017年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例数32例,发生浆液肿3例,发生率为9.3%,2018年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例数36例,发生浆液肿1例,发生率为2.7%,2019年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例数39例,发生浆液肿1例,发生率为2.5%。自2018年开始我们根据患者术中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把浆液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1.2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采用SPSS 22.0结果数据进行比较处理,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s)及%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及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018年~2019年我们根据患者的术中具体情况,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明显比前两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如何预防浆液肿的并发症的发生,(1)可以于假疝囊的基地部予以圈套器套扎从而消灭死腔,(2)直疝假疝囊缝合于腹直肌上予以固定,(3)直疝假疝囊缝合于耻骨疏韧带上或髂耻疏上予以固定,(4)直疝假疝囊疝环部周边予以荷包缝合,然后缝合疝囊基底部,达到消灭假疝囊死腔的目的,以上4种方法均能有效地消灭补片与腹壁之间的死腔,达到补片和组织的紧密贴合。而对于较大的腹股沟斜疝或阴囊疝或者疝囊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不易分离的患者,我们可以在适当的位置行疝囊横断处理,远端旷置,近端再与精索分离,完成“精索腹壁化”[5],术后患者浆液肿的发生率会有效降低,其中我们也可以把远端的疝囊口与周边固定,敞开亦可有效的降低术后浆液肿的发生,并且在斜疝疝囊剥离时尽量减少能量器械的应用,减少电灼伤,减少术后渗出。同时我们发现补片的材质造成补片对组织产生的炎性反应是不同的。轻量型补片(40 g/m2)相比较于重量型补片(≥90 g/m2)来讲,更加柔和、更加透明、组织相容性更加好,网片大孔材料结构的最大优势即分子渗透性良好,组织中的蛋白性物质可以从网孔中渗入,使补片和组织迅速发生作用,形成纤维性固定效果,不仅对成纤维组织的长入起到促进作用,还能够尽将补片和组织间无效腔尽快消除,从而大大降低浆液肿的发生可能性。

猜你喜欢
补片疝囊修补术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PLGA/PP复合补片的体外降解及防粘连性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污染和感染区域中应用生物补片的研究进展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改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56例临床疗效分析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化脓性感染的诊治一例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