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校园欺凌:特点、成因及干预

2020-01-08 10:23陈小萍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同辈性别角色群体

陈小萍

(咸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咸阳712000)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校园欺凌是指以校园为背景发生的欺凌事件,与男性校园欺凌不同,女性校园欺凌由于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间接性,往往容易被教育工作者所忽视,使得欺凌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处理,从而对欺凌双方尤其是被欺凌女性造成严重伤害,同时也容易助长女性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导致该类事件数量增加,危害更大。

一、女性校园欺凌的特点

校园欺凌在欺凌方式、手段和目的上存在着性别差异。校园欺凌实质上是一种攻击行为。男性校园欺凌以身体侵犯和公开攻击为特征,侧重于直接对抗和身体击打。青春期男孩通常使用身体力量保持其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对男性来说欺凌及攻击是一种在社会上显示权力、地位和男子气概的方式。而女性校园欺凌则不同,受自身生理、心理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女性校园欺凌的方式和手段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欺凌形式以间接欺凌为主,并与直接欺凌相结合

校园欺凌在形式上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种类型。直接欺凌是指直接的身体欺侮(如打、踢等)和直接的言语欺侮(如辱骂、起外号等)。间接欺凌包含所有非直接的攻击形式,一般指隐性的、非面对面的、在他人背后发起的攻击[1]。女性校园欺凌以间接攻击的方式为主,主要表现为散布流言蜚语、恶意中伤、群体排斥等。同时,女性校园欺凌也常常伴随着直接欺凌,在直接欺凌中,女性更多的是言语攻击行为,直接身体攻击则呈现出表演性和虐待性的特征。此外,在不同年龄阶段,女性校园欺凌中直接欺凌与间接欺凌所占比重不同。研究表明,年轻女孩校园欺凌中的直接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比年长女孩更常见[2]。也就是说,在校园欺凌中年轻的女孩更多的是直接的身体和言语攻击,而年长的女孩更多的是间接的欺凌和攻击。

(二)欺凌行为中侧重关系欺凌与社会欺凌

校园关系欺凌是指通过故意操纵或损害同学关系以伤害他人的行为。无论是直接欺凌或是间接欺凌,女性对同性更多采用的是关系欺凌。例如将被欺凌者排除在同伴群体之外,撤回对被欺凌者的友谊,达到对其的排挤和孤立。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之间的关系欺凌变得愈加严重[3]。关系欺凌对女性欺凌者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巩固自己与群体内成员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拒绝和孤立等手段故意伤害被欺凌者,排斥群体之外的人。

社会欺凌指欺凌者用言语攻击、冷嘲热讽、散播谣言和绯闻、暗地中伤、蓄意报复、负面八卦、背后捅伤他人或恶劣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伤害他人的行为。研究表明,女孩比男孩对同性别的同龄人使用社会欺凌的手段更频繁[4]。社会欺凌中也可能有关系欺凌的成分,但在女性校园欺凌中社会欺凌和关系欺凌是有区别的:首先,二者的欺凌侧重点不同。在关系欺凌中,无论是言语的还是非言语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其攻击目标总是关系本身,关系是欺凌者作为欺凌与攻击他人的武器而使用的。而在社会欺凌中,攻击的侧重点在于通过损害他人的社会声誉、自尊、自信心或亲密关系来伤害他人。其次,在欺凌的形式上,关系欺凌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操纵同伴关系达到欺凌目的。社会欺凌行为的形式则非常广泛,欺凌者既可能通过关系攻击也可能通过其他形式多样的攻击来达到社会欺凌的目的。

与其他欺凌行为相比,关系欺凌和社会欺凌是两种更隐蔽、更普遍的攻击形式,对教师、学校和父母来说很难发现和干预。男孩和女孩在校园欺凌中都会受到关系欺凌与社会欺凌,但是研究显示,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关系欺凌和社会欺凌[5],关系欺凌与社会欺凌对女性被欺凌者来说会造成更大的伤害。研究结果表明,校园女性被欺凌者在社会欺凌和关系欺凌中会导致对自己的外表和行为缺乏自信,伤及自尊,自己的社会人际关系评价扭曲,人际信任度降低,学业成绩下降等,而这些会抑制她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欺凌目的注重对被欺凌者精神和心理的伤害

与男性校园欺凌主要针对被欺凌者身体的物理攻击和伤害不同,女性校园欺凌常常通过性侮辱等以增强自身的欺凌快感,目的更明确,主观恶意更强,对被欺凌者身心造成的伤害更严重。

性侮辱是校园欺凌中女性的特有手段。从古至今,在文化传统中,贞操、名誉是女性最为珍视的东西,为了达到对被欺凌者精神和心理伤害的最大化,很多的女性欺凌者往往对被欺凌女性进行性侮辱和伤害。在对被欺凌者进行性侮辱方式上,女性欺凌者通常使用两种方式[6],一种是对被欺凌的女性器官进行公开羞辱,一种是通过散布流言蜚语,对被欺凌者的性道德进行诋毁。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校园女性性侮辱常常与网络欺凌结合,使得性侮辱信息的传播和危害呈几何级数放大。

二、女性校园欺凌者的心理及行为分析

(一)传统文化及女性性别认同

在东西方大多数传统文化环境中,女性的刻板印象是温柔、善良、乖巧。在女性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鼓励女孩遵守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强调被动、依赖、人际关系这些女性特征。这种文化并不鼓励女性进行直接的攻击和欺凌,欺凌行为与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的要求是相违背的。相比之下,男性以公开的方式发泄愤怒、攻击更为常见,也更容易被传统文化所接受。所以女性校园欺凌者往往以更低调、更隐秘的方式实施她们的攻击行为,欺凌行为更具有隐蔽性和间接性,以使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加符合传统文化对自己性别行为规范的要求。

在女性校园欺凌中除了间接欺凌外,也存在着直接欺凌。究其原因,传统文化在规范女性性别行为的同时,也对女性性别行为规范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和压力。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企图摆脱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束缚,在传统文化与女权主义的双重冲击下,女性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形成一种矛盾状态:既想维护自己的传统性别角色,又渴望摆脱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有些女孩由于缺乏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为了摆脱传统性别角色,就选择了与男性相同的直接攻击欺凌行为。研究也证实,性别认同失调的女孩在同龄人中更具有攻击性,也更爱争论[7]。

(二)青少年时期女性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环境因素,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甚至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研究表明,男性在同辈群体中主要是寻求独立,对自我价值的判断相对独立,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小;而对女性来说,同辈群体是影响她们社交网络的关键,也是影响她们在群体中的价值感的关键[8]。青少年时期的女孩更多地依靠同辈群体来定位自己,在行为方式与思想上倾向于与同辈群体保持一致。她们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主要来自同辈群体对其的评价,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自尊、自我价值观以及个性的形成都更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

因此,青少年时期女性欺凌者会把女孩同辈群体的接纳度作为攻击和欺凌的目标,例如通过公开不良的个人隐私、起绰号、公开声明对方的背叛和不忠诚、在网络上传播侮辱性的信息等对被欺凌女孩的声誉进行社会欺凌,使被欺凌女孩在同辈群体中被边缘化、孤立或者拒绝。

(三)对成人社会行为规则的模仿

在成人社会中,避免直接攻击被视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无论是男性欺凌者还是女性欺凌者在实施欺凌行为时更多表现为间接攻击行为。在青少年时期,女性的心理、生理发育成熟期早于男性,这使得在冲突中女孩比男孩更早地习得了成人之间攻击的方式。也就是说,女孩更多地使用间接欺凌可能反映了她们早熟的一面。女孩的间接欺凌行为,应是她们对成人社会行为规则的模仿。因此,间接欺凌、关系欺凌、社会欺凌,这些女性校园欺凌的方式,也是在面临冲突时女孩更成人化的处理方式。随着男孩心智的成熟,他们也开始使用间接的攻击形式来代替更直接的身体攻击。

三、女性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女性校园欺凌的手段和方式具有隐蔽性和间接性,这无疑增加了教师和学校其他管理者识别和干预女性校园欺凌的难度。为了抑制女性欺凌在校园中的蔓延和升级,根据对女性校园欺凌的行为与心理分析,笔者建议,可采取以下预防和干预策略:

(一)提高学校对女性校园欺凌的预防、识别和干预能力

1.重视校园欺凌的群体差异

首先,校园欺凌群体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欺凌群体更注重身体的直接攻击,而女性欺凌则更倾向于间接的社会攻击、关系攻击和性侮辱等。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群体的性别差异及其特征,可以有效地对校园欺凌进行识别和干预。其次,女性校园欺凌群体还存在着年龄差异、学校差异、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在女性校园欺凌中,年轻欺凌者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和口头攻击的更多,而年长欺凌者使用间接和隐蔽的欺凌方式则更常见。女性校园欺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各种类型的学校中都有存在,但更多发生在寄宿制学校、职业院校和艺术类院校。因此,在处理女性校园欺凌事件时,应重视欺凌群体的各种差异性,以便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

2.加强对女性校园欺凌的监控和测量

目前,针对校园欺凌事件,中小学校只有保卫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事件进行处理和事后的干预,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校园欺凌的管理效果收效甚微。因此,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管控机构,建立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事后干预机制,对校园欺凌从预防到干预做到有效应对。在校园欺凌的研究和测量中,目前实证研究大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及同伴提名的方式,调查内容更多的是直接欺凌和典型的男性攻击行为。因此,应借鉴国外女性校园欺凌的研究成果,针对女性欺凌所具有的间接攻击、社会攻击、关系攻击、性侮辱等特征,制订适合我国中小学校的女性校园欺凌测量问卷,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测评工作。

3.提升教师和学校其他管理者对女性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能力

在教师和学校其他管理者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应增设女性校园欺凌的专题培训课程。在课程要求的知识层面,应重点讲授女性校园欺凌的特点和方式、女性校园欺凌的危害等,明确教师和其他管理者在干预女性校园欺凌中的职责范围;同时可讲授女性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减轻欺凌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身心伤害等。在课程要求的技能层面,可通过个案分析和模拟角色扮演等获得干预女性欺凌行为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关系欺凌、社会欺凌和性侮辱时教师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加强对青少年女孩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引导女孩形成稳定的自我同一性,正确看待友谊

青少年时期是女性探索和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学校和家庭应引导女孩积极地了解自我和认识自我,形成稳定、完善的自我同一性,减少女孩在形成自我同一性过程中的困惑和不确定性。自我同一性的逐步达成,可以使女性对自我价值的确立不再过度依赖同辈群体,这样就减少了同辈群体中消极方面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可以增强女孩在人际交往中人格的独立性。在女孩的人际交往中,引导女孩要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拓展友谊交往的空间,避免友谊关系的过分紧密,同时能正确地看待友谊关系的发展、延续和中断,在朋友交往中避免成为其他人校园欺凌的对象。

2.引导女孩构建良好的性别角色认同

学校和家庭要充分认识到性别认同对青少年女孩身心成长的重要性,有针对地开展性别角色教育,引导女孩构建良好的性别角色认同,同时要帮助女孩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学习性生理知识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当孩子由于性别认同失调导致心理冲突或困扰时,尤其是引发女孩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等内化问题和攻击、欺凌等外显问题时[9],应帮助孩子积极面对,耐心解决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

(三)加强对被欺凌女孩的心理干预

首先,学校和家庭要为被欺凌女孩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使其消极情绪能够有一个合理的途径得以释放或宣泄,同时帮助被欺凌女孩学会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技巧,将欺凌行为的伤害降到最低。其次,帮助被欺凌女孩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学校可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课程渗透、团体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对被欺凌女性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帮助被欺凌女孩提高人际交往习惯,学会积极应对关系欺凌和社会欺凌,尤其让被欺凌女孩与年长的或高年级女孩建立积极安全的同伴关系,是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再次,帮助被欺凌女孩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女孩经历被欺凌后所产生的消极心态可能会影响到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尽力消除被欺凌女孩的消极情绪体验和不良思维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尤为重要和必要,当然其心理干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后,校园欺凌中被欺凌女孩除了内心痛苦的经历外,也常常导致其对学校、班级、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情绪,进而影响其学习成绩。因此,可利用同伴互助、课后辅导等方式促进其学业进步,以减少欺凌经历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优化女性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环境

在女性青少年同辈群体中,关系欺凌和社会欺凌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的同时,却能为欺凌者赢得更多的朋友,同辈群体的其他成员在支持欺凌者的同时也间接地伤害了被欺凌者。对被欺凌女性而言,最有效的干预策略则是得到同辈群体的支持和认同。因此,优化女性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环境是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又一关键因素。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积极努力,集合各方力量使同辈群体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本质是恃强凌弱、是不道德和违背良知的,该行为会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惩和道德的谴责。同时使青少年女孩了解同辈群体的特点,避免盲从同辈群体,受其消极影响,成为校园欺凌的帮凶或冷漠旁观者;进而摈弃通过欺凌其他女性以满足自身需要的错误思想,从根本上消除欺凌群体的不正当和非法的价值观。此外,应重视对女性同辈群体中弃恶扬善、理解包容、公平公正等主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形成“欺凌不可为、被欺凌要同情和关爱”的同辈群体氛围,更好地预防和避免女性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猜你喜欢
同辈性别角色群体
消失吧!同辈
自尊心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研究
你们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小声点吗?
性别角色认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同伴关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