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院校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创新

2020-01-08 14:17姜庆连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小丽文化课雷锋

姜庆连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深圳 518107)

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教学,是加强中职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学生和老师似乎都对德育学习不太重视。这就需要班主任首先转变自己的观念,适应时代特征,落实好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相关方针,体现出德育理念,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和灵魂,对学生进行新颖的德育教学[2]。

一、主题活动,开展德育教学

为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学,还可以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班主任要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根据班上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入德育实践活动,从点滴之处入手,从简单的事情抓起。将德育教学融入富有鲜明色彩的主题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教师想要传达出来的感情。在不断的领会和感悟中获得坚强的意志,提升自己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主题活动开展德育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把学到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逐步提升自己的全面素养。

比如,在进行“雷锋月”学雷锋活动时,我为大家组织了一场主题班会。首先介绍了雷锋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让学生认初步识雷锋,弘扬雷锋精神。雷锋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无论是在雷锋时代还是现在以及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的宝贵财富。通过认真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班会活动,在班级内我们也构建了一个和谐的优良班风。很多学生都用实际行动表达出了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课下能够主动擦黑板,捡捡教室里的垃圾,这种点滴的小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勤俭朴素、助人为乐的快乐。

二、坚持鼓励评价,开展德育教学

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不一样的发光点,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的潜能。中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学习底子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但学生开朗可爱,有的学生体育方面非常出彩,有的在唱歌画画方面堪称天才。所以,班主任在班级中进行德育工作时一定要合理科学地运用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摆脱自卑感,也要学会鼓励每一位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让学生逐渐拥抱自信。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都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负责人,班主任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比如,在我的班级上,有一个体育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他的文化课成绩却时常垫底,为了让他做出改变,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首先,我肯定了他在体育方面的成绩,表扬了他获得的荣誉。但我拿来他的文化课成绩单,对他说:“如果你的文化课能像你练习体育一样那么努力的话,我相信你的文化课也可以在班里名列前茅。”我坚持鼓励和激励的原则,跟他一起想办法,建议他每天早上去跑步的时候,能够拿着一本英语词汇到操场上大声朗诵,在跑步时能够一边跑一边回忆,这样既能缓解自己的肌肉酸痛,还可以记忆单词,就这样,慢慢的,这个同学的成绩逐渐有了上升的趋势。

三、现身说法,开展德育教学

进行德育教学,最有信服感的就是现身说法。班主任可以搜集一些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真实事件,讲授给学生听,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学生也会把它们记在心里。班主任还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在课下寻找一些实例,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高,班主任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也可以给予表扬。这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的,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课上提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中职院校的学生更乐于接受。

例如,我在一次德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了这样事情:浙江一个中学生小丽,由于母亲先天性脑发育不全,父亲在自己上初中时也因病去世,所以小丽的家庭非常困难,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间破草屋子里。小丽每天不光要出去砍柴、做饭、照顾爷爷奶奶和妈妈,还要完成学校的功课。就这样年复一年的,小丽在中考时,考上了县重点高中,用知识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现在的学习环境,端正学习态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德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维护心理健康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品德。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教育对象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中职院校的班主任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出发,发现新的问题,才能迸发出新的方法,让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在创新理念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3]。

猜你喜欢
小丽文化课雷锋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体育舞蹈中等专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兴趣程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艺考生如何“逆袭”
小财迷
要笑一整天
写给雷锋
武大十大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