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然与病毒“结伴”而行

2020-01-08 15:21张雁灵郑广赋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华金结伴共生

文/张雁灵 郑广赋

2003 年的“非典”(SARS)我们记忆忧新,在《论集体记忆》中,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试图回答一个问题:社会为何需要记忆?其实,从慈悲心出发,你就会知道有一些记忆绝对不可忘记,它唯一的动机就是慈悲心而已。

此刻,又因为新冠病毒(COVID-19),世界被按下了暂停键。新冠病毒给骄傲的人类上了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课。

我们一起“聆听”新冠病毒的教育,人类从未有过的成了听话的“孩子”。车子停开,飞机停飞,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商场关门,战场停火……今日之病毒已经席卷全球,这种情况下,人类能做的是各国共同合作,守望相助。

人类也从未有过的目标一致,这让我们对生命重新思考,在新冠病毒面前,我们才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平等。新冠病毒教人类怎么“做人”,它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生命,它只是一个RNA 片段。人类自诩为万物灵长,擅长运筹帷幄,博弈决胜。但面对COVID-19 病毒,人类并没有显示出高明之处。

人类能最终战胜病毒吗?

美国著名作家兼记者劳里·加勒特(Laurie Garrett),普利策奖获得者,公共卫生专家,全球著名的防疫专家,她在《逼近的瘟疫》一书中,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角度理解“病毒”与“人类”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便是人类与病毒“共生共存”。病毒微小、古老而广泛地存在着,就目前的了解看,病毒的种类和数量应该远远超过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体。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病毒在不同的生命体(宿主)之间传递基因,对所有生命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 世纪60 年代,玻利维亚一个叫作圣华金的村庄里,每天晚上,老鼠一边偷吃着人类的食物,一边撒尿,这种老鼠携带着致命的胡宁病毒。第二天早上,在人们做扫除时,沾满鼠尿的灰尘和碎屑都会漂浮在空中,整个空气里都是病毒。

在圣华金,流行病已经暴发了14 个月,每天都有人出殡,教堂不停地在为新死的人敲响丧钟,镇上的墓地添满了新坟,近一半的人受过感染,一半的感染者都会死去,在1963 年,有一个11 人的家庭中竟然死去了9 个。

这里并不是一直都笼罩在瘟疫的阴霾下。多年前,人们为了更多的粮食来源,砍伐掉了浓密的丛林,他们不知道瘟疫的传播者——卡洛米斯野鼠也因此失去了自己栖息的土地而不得不钻入人类的村庄,不到10 年,老鼠们布满了圣华金镇。到第一例病状出现时,村庄里储藏粮食和谷物的任何地方都能发现老鼠,而村里的猫早就因为人们喷洒的滴滴涕(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而死绝。

直到1964 年,约翰逊、麦肯齐、孔斯和韦布等人才解开这里的谜团,流行病才被终止。

病毒和人的这种互相纠缠的关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永远不要妄谈战胜。

刚才也说过了,病毒就在我们体内,就在我们身边。或许我们能战胜一两种病毒,重现消灭天花的奇迹,但是肯定没办法完全战胜所有病毒,完全把它们隔绝于人类世界之外。

第二,学会理解和共生。

既然病毒这位伙伴在我们身边很久了,而且在可见的未来还将长期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和体内,那我们当然不能无视它,而是要学会理解它,和它共生。

当然,对于一些会导致人类生病的病毒,我们可以通过隔离,通过打疫苗,通过药物治疗,通过开发更多有效的方式,阻止它带给我们更多伤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地球的生态环境很脆弱,我们只能在共生中寻找平衡,善待自然界中病毒的宿主生命体。

第三,学会利用病毒。

这可不是我们的异想天开,未来,病毒确实有可能为我们所用,成为我们改造世界的利器。比如,如果未来我们想要修正错误的基因,治疗各种遗传疾病,或者是通过修改基因改造某个物种,病毒或许是我们最好的工具。

第四,病毒的传播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今天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文明进步,甚至价值观。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目前,全世界疫情之下,我们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让我们体悟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真的需要那么多吗?让我们一起降低欲望,学会谦卑,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这也是爱护我们自己……

面对大自然母亲,希望我们都是孝子,都说行孝不能等。不然会来不及!

事实上我们人人都有善念,善恶只在一念之间。想象一下,你双手拿着杂物走在人行道上,有人无意中撞倒了你,使你的杂物散落一地。当你脚踏碎鸡蛋和番茄汁站起来时,你就要叫了:“白痴!你怎么了?瞎眼了吗?”但就在你的话脱口而出之前,你看到撞倒你的人是个盲人。他也趴在遍地的杂物中间,你的愤怒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同情关切:“你受伤了吗?我可以帮你吗?”我们的情况就是这样。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世上的不和谐和痛苦源于无知时,就可以打开智慧和慈悲的大门。

另外,我们坚信善念会传染。50 年代,在日本九洲以东的群岛上,子岛(Koshima)的一只猴子无意中学会用海水把甜薯洗干净,跟着一只传一只,直到有一天,当第一百只猴子学会用海水洗净食物之后,整个子岛的狐猴群很快都会了。最为神奇的是另一边高崎山 (Takasakiyama)大陆的狐猴们,也全都会了,而它们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后来人们就用“第一百只猴子”来形容造成意识形态突破的关键参数。不一定是一百,只要达到某个数目,在某个地方形成一种文化或觉醒,其他界线之外的族群也会受感染。这便是著名的百猴效应。病毒在密切合作,人类却互相攻讦,人不如毒,岂不悲乎!

我们应该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看似人类跟病毒势不两立,但其实更像一种“相爱相杀”的共生关系。甚至,没有病毒就没有今天的人类。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十万种病毒的基因。放眼整个地球,微生物的平衡、地球的温度,包括生物的不断演化,都少不了病毒的参与。

让我们善待自然,与“病毒”结伴同行。

诚心祈求天下无灾,人皆平安远离苦难,愿持善念肤大地,世界充满着爱和关怀。

猜你喜欢
华金结伴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跳房子
薛景 赵云 华金涛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自愿结伴抱团养老
蓝色蝴蝶梦
蓝色蝴蝶梦
兵器 多元共生
商人求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