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帮助家长正确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

2020-01-08 19:16黄健恩
科学咨询 2020年30期
关键词:心理家长孩子

黄健恩

(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机关幼儿园 广东广州 510220)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达不到心理障碍的程度,或者持续的时间较短,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儿童心理问题。如:儿童焦虑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障碍、儿童抑郁症、品行障碍、儿童恐惧症、儿童强迫症、抽动症、入睡困难、孤独症等。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要求:“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些政策的推出,体现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说明了家园携手合作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幼儿园里,对于大部分家长,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日常沟通、宣传教育、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帮助他们解决教育难题。而对于那些出现心理问题幼儿的家长来说,教师的观点和看法他们未必能接受,教师的做法也未必能够得到认同,他们有的甚至并不认为孩子有这些问题。如此,就形成了家园共育的障碍,且不能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也会延误孩子的最佳治疗期与教育期。因此,幼儿园教师如何能让家长正确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使之能抓住学龄前的关键治疗期,积极带孩子及时治疗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是值得所有教育者深思的[1]。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鲍特(J·W·Whibaut)和凯利(H·kelley)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认为:任何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互动,而互动的核心是相互依赖,社会学中将这种相互依赖称之为“相倚”。应该说,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追求应当是“彼此相倚”型的互动,因为在这种类型的互动中,才能真正凸显双方的主体地位,体现主动性。那么,如何让家长对教师产生依赖与信任,并积极互动,高效沟通,使家长能正确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师幼互动,教师要与家长的关系趋同

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更需要教师给予关怀和帮助。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耐心地与孩子进行交流,细心地观察孩子的心情变化及需求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帮助;要成为孩子们喜欢的“亲人”,是孩子们的“妈妈”“爸爸”“哥哥”“姐姐”,例如:主动融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主动和小朋友一起玩,成为他们的玩伴;在他们入睡前主动给予轻声安抚,在他们起床的时候主动给予关切的问候,在他们回园的时候主动给予爱的抱抱等;对于孩子的日常表现、学习作品、游戏作品等成果,要先细心寻找其闪光点,然后给予真诚的赞美,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爱、关注及温暖,获得安全感,从而更喜欢和信赖教师。家长可以从孩子面对教师的表情、态度和亲昵程度,及时、直观地了解到师幼关系的和谐程度及教师在工作中对孩子的付出,感受到孩子对教师的喜爱,自然而然地,家长也会和孩子一样喜欢教师,信任教师[2]。

其次,教师对待家长,要做到关心、尊重、平等和真诚。对待有心理问题孩子的家长,教师要主动关心他们,对于家长提出的一些要求,要以对待朋友般的心态热心为家长服务,不推诿、不敷衍。如果是提前约定沟通的时间,教师还应提前到达,不让家长等待,家长到达的时候,主动相迎,让家长感受到被尊重。如果家长迟到了,教师不要表现出责备和不满的言语或表情,应主动表示理解。在与家长交流时,教师要热情专注,既尊重对方的意见,也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渐渐地,家长便会信赖教师,与教师像朋友一样地交流,建立像朋友一样的信任关系,从而愿意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引下,共同为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而努力。

二、互动基础,教师要向家长树立专业形象

(一)主动学习研究

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积累有关心理学、儿童心理健康、特殊儿童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分析案例、请教心理专家/医生、与有相关经验的教师、领导进行交流等方法,搜集相关数据和理论依据,使家长在与教师的互动和沟通中,体会到教师的专业性,从而加强对教师说法、做法的认同,依赖并信任教师提供的方法,愿意与教师携手合作。

(二)提供专业帮助

教师给予家长的建议应该是专业性的,要能真正帮助家长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向家长灌输专业知识,要把一些理念和具体的教育要求进行转化。例如:可以说“据数据统计,孩子的情况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和训练,是可以有效改善的。您可以尽快带孩子去XX医院或机构进行详细检查(给予专业的指引和方向),找到问题的根源。对于……情况的孩子,一般训练和治疗是……,另外……情况的孩子,也许只要进行……训练,都可以对孩子起到帮助作用。”当家长对孩子的情况不以为然或放弃时,教师也要从专业的角度,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家长明白问题的重要性,提高重视度,提高对治愈孩子的自信心。

三、设身处地,教师要对家长有同理心

(一)理解家长的心情和需求

教师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的角度,理解家长知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的心情,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案例,当成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亲戚朋友的事情,以当事人的心态去倾诉自己发现孩子情况时候的感受,让家长产生共鸣。当家长提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他们的需求。很多家长在知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紧张、焦虑的情况是常见的,心情不好,也是常有的。我们应该换位思考,充分理解他们。当他们提出一些对孩子有益的需求时,教师要尽量满足,并对家长的需求表示理解。

(二)换位思考

在考虑采取以怎样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要换位思考,不论是哪种沟通方式,都必须提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家长的职业、层次、性格、平常与教师沟通的情况、对教师的态度及家长的教育观等才能做出决定。面对不同的家长,怎样的约见方式、沟通方式更有效,都是需要教师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周详考虑的。当教师了解家长的想法和顾虑后,就能理解他们,选择沟通的时机和方式就会更加正确有效了。

(三)理解家长的意见和质疑

家长对教师的建议和反映的情况往往有自己的看法,不能接受教师建议的情况,也是常有的。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多想想是因为日常工作做得不够好导致家长对教师的不信任,还是家长在逃避什么。教师要了解误会背后的详细原因。

(四)理解家长的感受和抵触

在和家长谈话时,不能单刀直入地指出孩子有这个或那个问题,使得家长尴尬难堪,让家长产生不愿意听的抵触情绪。要采用委婉的方式,在肯定孩子闪光点的同时,讲出平常观察的一些情况,用温和的语气进行陈述,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孩子的爱,欣赏他们孩子身上的优点,担心他们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这孩子最近在……方面有进步了,但我观察到他有这些情况……(简明扼要地说一两个突出的情况,先不多说,观察家长的反应),我有点担心他,不知道他在家里有没有这些表现呢?我希望我们能够早沟通、早发现,一起帮助孩子,否则真担心会影响他的健康和将来的读书学习。”让家长感到教师是在关心、帮助他和他的孩子,而不是指责或歧视。

四、彼此相倚,教师要与家长礼貌沟通

(一)礼貌待人

要有为人师表的风度和人格魅力。如果家长对教师有良好的印象,有舒适的交谈体验,家长就愿意继续倾听和深入交流,有了良好的开端才会有后面进一步的互动。

(二)愿意倾听

良好的倾听可以发现更多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向专家、医生等相关人士进行咨询,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孩子的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家长逐渐感受到教师重视他反映的情况,教师会进行详细分析和具体研究,会为了他的孩子不断努力,继而让家长由衷地产生感激之情,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并愿意听取及采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三)不妄自评论

教师不是医生,也不是专业人士,教师只要以朋友式的交谈打开话题,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向家长表达对孩子的担心,共商帮助孩子的方法就可以了。反之,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引起家长对教师的不满,影响沟通效果。

五、科学引导,教师要帮助家长直面问题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的心情往往是很复杂的,包括罪恶感、焦虑、否定,依赖等负面情绪。然而,如果家长一直不能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延误孩子治疗和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个特殊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做:

(一)有耐心、有计划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例如:可以邀请专家讲课、发一些相关的资料给家长学习;也可以请有这方面经历的家长,通过面谈、拍视频或加微信沟通等方式,与相关家长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家长逐渐接受和理解,从而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教育。

(二)引导家长长远思考

教师要让家长明白,孩子的这些情况,若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引导和教育,及时对症治疗和训练,就会呈现持续性的不良心理症状,产生更严重的心理偏差、情感偏差、人格偏差、行为偏差,进而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

(三)引导家长正视问题

教师跟家长沟通,是为了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以免延误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期,对孩子不利。如果孩子得到及时治疗,教师就能按医生的诊断和建议,用更正确、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对他进行辅导和教育。

(四)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当确认孩子的真实情况后,教师会在课程、作息环境、活动安排及教学管理上尽量同时满足不同幼儿的实际需求,并会引导其他孩子和家长正确接纳这个孩子,与他友好相处,培养幼儿体贴他人的同理心,让孩子们懂得尊重个别差异,认同自我价值。

孩子出现任何心理问题,对家长而言都是一种挑战。更因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所以,教师要开发和拓展各种与家长沟通的渠道,用耐心、爱心感化家长,使家长在与幼儿园的有效互动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白抓紧关键期为孩子进行治疗和教育的必要性,客观地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正确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促使家园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教育和治疗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心理家长孩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