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祛湿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

2020-01-08 02:08章璐璐郑群飞朱晶晶
健康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卡韦乙型肝炎健脾

章璐璐,郑群飞,朱晶晶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 中药房,浙江 温州 325000)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肝病,是肝硬化的重要病因,约6%~20%的患者会进展至肝硬化,而HBV在肝硬化疾病进程中引起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紊乱及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则是造成肝纤维化的重要环节[1-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全球呈流行趋势,据WHO报道[3],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近年来因疫苗的接种CHB患者逐渐减少,但我国的CHB患者仍是世界第一位[4]。单纯采用西医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并不理想[5],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HB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可[6-7]。本研究采用清热祛湿健脾方治疗CHB,并对其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进行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肝病科就诊且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38~67岁、平均46.84±12.64岁,病程5~13年、平均6.97±1.57年。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39~68岁、平均49.11±14.25岁,病程6~14年、平均7.67±2.3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8];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疾病或并发症;②孕妇、癌症、肿瘤或患有精神疾病者;③严重肝肾损害或心脑血管疾病者;④不能自主配合者;⑤所有患者均无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史。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慢性乙型肝炎常规治疗与护理,给予恩替卡韦(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140325)0.5 mg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热祛湿健脾方,每日1剂,用水煎服,早晚各1次,治疗周期6个月。方药组成:生地黄20 g,牡丹皮、山茱萸、女贞子、桑寄生、白术、川萆薢、川厚朴各15 g,菟丝子、仙茅、五味子、黄芪各10 g,叶下珠30 g[9]。用药剂量根据患者情况(年龄、性别、体质、病程、病势等),进行调整。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及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肝区无压痛,HBV-DNA与HBsAg、HBeAg均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肝功能基本正常,HBeAg、HBsAg及HBV-DNA均转阴;有效:症状与体征有所好转,肝功能明显改善,HBV-DNA有所下降,但未降至正常,HBeAg转阴,HBsAg为阳性;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肝功能无好转,HBV-DNA与HBeAg均为阳性[1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肝功能及转阴率 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的肝功能指标,检测患者治疗后的病原学指标,并计算HBeAg与HBV-DNA的转阴率。

1.4.3 免疫指标 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的免疫细胞水平(CD3、CD4、CD8、CD4/CD8)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IFN-、TNF-、IL-4、IL-6)。

1.4.4 不良反应 记录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86.6%)高于对照组(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30,P=0.003),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血常规、肾功能等检查均正常。

2.2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后患者转阴率比较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HBeAg与HBV-DNA转阴率均高于治疗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HBeAg与HBV-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HBeAg与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治疗前后患者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4、CD8、CD4/CD8比值及血清细胞因子IFN-、TNF-、IL-4、IL-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转阴率比较[n(%)]

注:*与本组治疗3月时比较,P<0.05。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HBV感染是我国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阻断HBV感染后演变为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一直以来的一个治疗难题[6]。西医一直采用单纯抗病毒治疗CHB,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肝细胞损伤,从而达到延缓疾病发展的目的。恩替卡韦属鸟嘌呤核苷酸类似物,临床使用抑制HBV具有作用强、起效快、耐药率低等特点,是目前治疗HBV感染的首选药。虽然恩替卡韦在抗病毒的同时能够抑制HBV-DNA多聚酶活性,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是由于CHB的特殊性,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及造成病毒基因发生缺失或变异,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及停药后易复发[7]。

慢性乙型肝炎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传统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属于黄疸、胁痛、鼓胀、肝瘟等范畴,发病机制为外感湿热病毒、脾虚、肝郁气滞、肝脏疏泄不利等导致[1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因劳倦外感,引动内邪,以致肝气郁结、脾虚失运、湿浊不化,日久则肝郁乘脾、气滞血瘀、湿热外邪、阳气亏损、阴液耗伤。有研究认为湿热之邪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外邪,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就是温热邪毒在人体中一系列证候的体现[12]。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宜疏肝理气、健脾化湿[13]。故以清热祛湿、疏肝健脾、理气活血为法,拟清热祛湿健脾方治疗慢性乙肝,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辩证,有助于进一步清除患者体内湿热外邪。本研究对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清热祛湿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的对照组,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的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进展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相关,肝功能损伤、肝纤维化也与之密切相关。机体免疫功能包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Th1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以CD3、CD4为代表,Th2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调节,以CD8为代表,CD4/CD8比值则表明了Th1/Th2细胞失衡程度[14],CD4、CD8是衡量HBV感染患者免疫功能和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15]。在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中,T细胞免疫应答是消除病毒的关键,IFN-、TNF-是Th1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IL-4、IL-6是Th2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和血清细胞因子IFN-、TNF-、IL-4、IL-6水平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清热祛湿健脾方能够明显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免疫细胞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猜你喜欢
卡韦乙型肝炎健脾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