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维表征和实践诉求

2020-01-09 08:39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时代

侯 智

(天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之一是确定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1]形成了“历史方位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继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之后的又一重要判断。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要的任务是从理论层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在实践层面抢抓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说明了新时代的重大意义,用“五个是”阐释了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在笔者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方位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了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从珍惜辉煌成就和解决突出问题的统一中正视新时代;坚持了创新思维,用发展的观点从基本国情不变与主要矛盾变化的统一中理解新时代;实践层面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正确认识新时代的基础上,坚持了底线思维,从把握重要机遇和应对重大挑战的统一中适应新时代;坚持了战略思维,从推进重大战略和实现伟大梦想的统一中融入新时代;坚持了系统思维,从促进国内发展与作出世界贡献的统一中引领新时代。

一、坚持辩证思维,从珍惜辉煌成就和解决突出问题的统一中正视新时代

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实践和理论创新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的发展必然遭遇发展中新的问题。这个新时代是一个辉煌成就和突出问题并存的时代,而且这个新时代已经来临,需要我们坚持辩证思维,在珍惜发展成果、正视发展困难的语境中正视、迎接这个新时代。

首先,实践领域成就与问题并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日臻完善,政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成就斐然,以人民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中心兼顾经济效益的文化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解决,社会稳定不断实现,民生持续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方针不断落实,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保持了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对外开放效益明显提高;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党的执政能力明显提高、纯洁性不断得到保障,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军队改革全面展开,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完全建成。

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经济方面,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现行标准下一定数量的人口还没有完全脱贫,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市场体系、产业体系、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东西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有待于进一步消除。政治方面,人民的政治参与度较低,民主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不够完善,协商民主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国家的建设较低,法治的公信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行政体制改革进程较慢,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有待于进一步强化。文化方面,消极文化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产品数量较少,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外向型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慢,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较弱,不能完全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社会方面,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不够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待于进一步推进;民生短板比较突出,还需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3]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不够到位,环境和资源的硬约束依然明显;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完全满足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其次,理论创新取得伟大成就,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把中国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进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独创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理论成果虽然对社会主义国家甚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绝不会向这些国家贩卖自己的发展模式。如何找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合理途径,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只有理解成就与问题并存的现状,才能既充满自信,又不精神懈怠,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新时代的战略目标。

二、坚持创新思维,从基本国情不变与主要矛盾变化的统一中理解新时代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规律,事物的性质与主要矛盾存在直接同一的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事物性质的变化,事物性质的变化必然伴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又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看似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存在矛盾,但其实质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是用创新思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规律。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必须在基本国情不变与主要矛盾变化的同一中把握其发展的脉络。

首先,基本国情是变与不变的统一,需要我们在准确理解变与不变的基础上看待新时代。不变的是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社会发展中质的规定性;变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是社会发展中量的规定性。自从党的十三大完整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未发生变化。不论是毛泽东提出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还是邓小平论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我国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前必经的发展阶段,只能发展而不能跨越。因此,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保持了质的稳定性。同时,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幅提高,初级阶段在量的积累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接近摆脱初级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

其次,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变与不变的统一,需要我们在把握变与不变的实质内容中理解新时代。不变的是供给(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现状,不论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都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变化的是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生产的水平,是从“物质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需求”的转变,是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在前一个发展时代,人民的需求是物质生活的需求,属于低水平、平面化、重视量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新时代作为矛盾一方的需求则表现为高水平、立体化、重视质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矛盾另一方的社会生产,在经历了十年“文革”之后,在改革开放初期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发展的方向是“又快又好”,重视的是社会产品量的剧增;到了新时代,在我国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的前提下,社会生产不再是“落后”状态,而表现出的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发展方向不再是单纯追求量的积累,而是质的提升,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只有深刻理解了国情和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实质内容,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坚持底线思维,从把握重要机遇和应对重大挑战的统一中适应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我们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同时,实践范围的空前扩大也使我们面临更多的、全新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并及时总结经验,完成理论创新。需要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更是机遇大于挑战的时代。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拥有无比光明的前景。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导思想、战略安排更加科学、务实,社会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发展过程操作性更强,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描绘的宏伟蓝图更加具体;随着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水平的提高具备了更坚实的主、客观条件,社会主义中国开始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随着社会文明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目标的不断实现,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稳定不断巩固,完成祖国统一的共识出现了更高的呼声;随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稳步提升,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了更广泛的国际支持。但是,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工作中的不足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3]栗战书同志指出:“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树大招风’效应日益显现,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国家和国际势力对我们的阻遏、忧惧、施压有所增大,这同样是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4]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积极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实践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次,理论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我国在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实践成果,体系更加完备、论断更加科学、判断更加准确。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社会主义建设与文明、目标的对应关系更加准确: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实现富强的价值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民主的价值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实现文明的目标;通过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实现和谐的价值目标;通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的价值目标。在价值目标中增加了“美丽”,使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更加清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实践的不断发展既为理论创新提出了课题、积累了经验材料,也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检验。要应对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必须有效抓住发展中的机遇,加大理论创新的力度,引导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为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坚持战略思维,从推进重大战略和实现伟大梦想的统一中融入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时代,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3]的时代。并根据新时代的要求,部署了“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这个战略安排,是我党战略思维的体现,秉承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发展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三步走”的战略,安排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进程,细化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体现了推进伟大战略完成量的积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质的飞跃的统一。

首先,更新了时间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通过的《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指出要在解决温饱、达到小康的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5]159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通过的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首次提到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指出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5]298十六大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5]418党的十八大继承了我党关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认为“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都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6]16十九大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四个自信”的基础上对发展战略做了科学调整,把时间表提前了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其次,优化了路线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路线图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逻辑进路安排的,是近期目标、阶段性目标、长远目标统筹规划的路线图。十九大对发展战略的安排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进路安排的,实际上是“3+1”的战略步骤,在科学调整时间表的基础上对路线图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中期目标,使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这个新时代,是通过推进伟大战略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需要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的基础上凝聚中国力量,需要每个人在本职岗位努力,融入新时代,进而实现伟大梦想。

五、坚持系统思维,从促进国内发展与作出世界贡献的统一中引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个在国内不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历史阶段,也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充分激发内生活力、通过对外开放与和平外交有效利用外部条件的历史阶段;更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大国姿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争取国际权利的重要历史阶段。据此,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用国内发展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理念,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改革为动力、以法治为保障,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国内发展持续向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科学发展新理念,形成深化改革新举措,增强执政兴国新本领,“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3]这既是实现国内发展的要求,也是引领世界潮流的前提。

同时,由于中国的和平崛起“解决了困扰发展中国家多年的一个两难选择:实现现代化就失去自身独立性,保持自身独立性就无法实现现代化。中国对这一难题的解决,给世界上那些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基础上希望加快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7]这个贡献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使以“中国模式”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间达成了共识,正如埃塞俄比亚总理经济顾问阿尔卡贝·奥克贝·梅蒂库所指出的:“我们要仔细学习中国的经验,但是不能照搬。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国情,我们要学习中国经验的精髓,再把精髓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8]这个新时代是彰显中国大国形象的时代,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4]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作出大国应有的贡献。

要引领这个新时代,中国首要的任务是有效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钉钉子精神做好每项工作,“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扎扎实实实现国内发展;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推己及人的路径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时代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