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灵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2020-01-09 10:01凌志宏
课外语文 2020年16期
关键词:心灵课文阅读教学

凌志宏

(安徽省庐江县郭河镇粉坊小学,安徽 合肥 231500)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谈到小学国文教育应当如何进行改革时,就曾写道:“需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需要关注教学对象,如叶老所言,教育应当把发展儿童心灵作为重中之重。

一、发展儿童思想感情

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是用来开阔人知识视野的。心灵指的就是人的思想感情。思想,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感情,是人类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应以及动作流露。

语文是感化儿童心灵的学科之一,语文教学中感化儿童的心灵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语文是一门表达情感的学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古诗举例,如果学习的感情不投入,就难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带着感情,才能体会曹操在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只有带着感情,才能感受到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种保家卫国的决心;只有带着感情,才能领悟到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凡是读到的名家名作,总会感到朗朗上口并能被深深感动,就是因为作者心怀情思。而作者在文章中所吐露的情语,正如近代著名诗人王国维所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中含蓄情感,情语中映衬着景物。关键在于真景物、真感情。”好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感情,所以小学生学习语文也要情感丰富,这样才能读好文章、写好文章。儿童情感的一部分形成是蕴含在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的。

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体验,即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展儿童心灵和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意义。发展儿童情思,促进儿童成长,走进儿童心灵,语文就成为了主要的载体和摇篮。

二、挖掘教材内涵,发展儿童乐学爱学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在陶先生的眼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首先要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品质,让学生从内心发出对学习的渴望,就是陶先生眼中“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的金钥匙。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乐于学习。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课本中《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为例来说明,笔者在教学时,是通过朗读、交流,让学生理解感悟,使他们知道了李时珍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编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使他们知道了齐白石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努力,潜心作画终使画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使他们知道了爱迪生毕生孜孜不倦,经历无数挫折,克服重重困难拥有一千多项发明。笔者在总结时问学生:“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有同学会回答:“靠的是滴水穿石的精神。”这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理解得透彻。有次单元测试,有几位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个别同学开始变得寡言少语,在学习上产生焦虑、畏难的情绪。笔者结合《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的内涵教育学生,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努力的不足,并指出他们学习方法的缺陷。老师的启发和教育像是一剂良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把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下,笔者对症下药,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排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困生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有了积极性,他们开始乐学爱学,不少同学在后来的学习上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教材内容中渗透德育,发展儿童德育美

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有古诗、童话、散文、寓言、诗歌、故事、小说、说明文、记叙文等。课文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它包涵古今中外许多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关心他人、遵纪守法、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内容,可以称为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百科大全”。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里的内容、图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讲述了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的故事。一天,他去姑妈家做客,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而隐瞒错误,后来他主动把事情经过告诉了母亲,并写信给亲戚承认自己说谎一事。在讲解课文时笔者利用列宁的所作所为,教育学生学习列宁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知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孩子。同时,笔者还借助语文教材中蕴藏着的各式各样的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再如引导学生学习表现智勇双全的《武松打虎》,学习表现艺术美的《翠鸟》,学习表现爱科学的《数星星的孩子》等,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帮助学生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培养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语言和情思的统一 ,发展儿童语言美

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儿童的心灵,激发儿童的情思。“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述等形式的方法”,这是不可缺少的。

在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中,均要重视其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注重其中的语言的特点,始终突出对学生语言方面的训练和培养。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时,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结构特点,领会文章的表达方式。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到阅读教学过程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主要经过由具体的语言理解到概括内容的过程。

第二,反之再由文章思想内容到语言表达的过程,从而通过语言表达,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思,同时学习文章表达方法。以上是构成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是理解作者写作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言、思维和情感的过程;另外,还可以从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和写作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文理是怎样阐述的、思路是怎样体现的,还有如文章在立意、构思、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在遣词造句上又有什么特色和值得借鉴的地方等。让学生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真正达到“善读”。当前,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前一个过程中。教师强调朗读确实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课文中重点的词句、精彩的语段不加以咀嚼和体会,不去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作者表达情思的思路,这样的朗读,学生是不能充分感悟到思想内涵的。

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语言和情思的统一。在教学一些写景的文章时,将景与情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出作者在景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文中有的以记事为主的文章,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注意把事与情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课文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时,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渗透在语言文字中,让学生弄清文章基本内容后,最终要归结到人的思想感情上去,用所赞扬、歌颂的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唤起学生对人物的敬慕情怀。

在习作教学中,笔者一般不给学生设定作文的框架模式,也没有要求习作篇幅长短,而是要求学生把已有经历、感悟、通过写作表达出来;笔者也随时对他们的小作品进行批改、引导和建议。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应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如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仔细观察、感受野外环境。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间徘徊,在树林里穿梭……直接面对大自然就会产生创作的动力,这样既能写出语言优美寓有感情的文章,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还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孩子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最终实现语言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发挥教师本身作用的优势

发挥教师优势,促进孩子语言发展、心灵发展。要发展儿童的心灵,教师自己也应当是一个怀有“赤子之心”的人。老师犹如一阵清风,给儿童教育带去了福音,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又似一股甘泉,滋养着乡村孩子的心田,播下了阳光向上、爱与希望的种子;更是一盏明灯,老师无私奉献、资源共享的大爱情怀,照亮了心灵教育的前进方向。

心中有阳光大爱,积极参与追求并不断重塑自我的人,才可以唤醒沉睡在孩子心灵深处的那颗“诗心”。“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感受生活、热爱生活。例如教师把学生带到大自然的美景中去,让他们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为学生揭示自然界的奥秘,自然而然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因而能写出赞赏大自然的美文。对一些写英雄和伟人的文章,教学中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在阅读中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激发起学生对英雄和伟人的仰慕和爱戴之情。由于情感受到陶冶,随着人物形象对学生感染程度的不断加深,内心就会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悟其神”的较高境界,情感也得到进一步升华。这样,作者、教师、学生的心灵才能引起共鸣,将语言文化的魅力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儿童心灵得到很好的发展。

六、结语

小学生心灵的发展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认真实施,注重发展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促使儿童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更好地发展儿童的德育美和语言美,并发挥教师本身的优势作用。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才能培养出新时代优秀的接班人 。

猜你喜欢
心灵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唤醒心灵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