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教育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分析

2020-01-09 10:01
课外语文 2020年16期
关键词:辛弃疾家国语言文字

朱 燕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江苏 扬州 225000)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语文作为基本学科,对学生的知识拓展,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学民族自信心,提升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责无旁贷,应以课本内容为教育载体,培养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感。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有很多关于“家国情怀”的课文,例如《黄河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彰显着作者对国家家庭的热爱与责任,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让学生深刻感受爱国主义的情感。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课堂进行尝试。

一、以语言文字来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形成用于交流沟通的工具,是整个民族传承的智慧结晶,也是每个民族成员在牙牙学语就开始学习的内容之一。每个人对自己国家或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着深厚的情感,语言文字也是培养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工具之一。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和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现已传承上千年,很多忠义之人的忠义报国思想也由文字传承下来。

教师可以从课文中准确生动的描述入手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例如以部编版教学《岳阳楼记》为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的激流,浩浩汤汤的景象根本无法看到边际。区区十几字就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仿若洞庭湖就在大家的眼前。如此生动形象的文字让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自然产生真挚的热爱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象描述了范仲淹自已不会单纯因为外物好坏和自身的得失而欢喜忧愁,而是为国家大事、民生大计而忧虑,只有当国家和人民能够真正安定富足才会感到开心的家国情怀,也会让学生对尚不清晰的爱国思想进行反思和共鸣,产生对国家热爱赤忱的情感。以部编版教学《最后一课》为例,法兰西陷落,阿尔萨斯以后只能学习德语,最后一节法语课上,当小弗朗士背不出分词用法时,韩麦尔先生说的一番话:“你怎么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对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应多加热爱和学习。当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时,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哽咽的细节和最后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也让学生感受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爱恋之情以及祖国失陷祖国语言即将消失的悲痛心情,让学生对爱国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以课文解读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生动有趣的课堂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风趣的课堂导语,对课文内容进行深情的朗读,细致的讲解,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设计巧妙的导语能够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部编版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在讲授本课时,“范仲淹曾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曾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痛诉自己的亡国之恨。而在唐苏宗年间,有一位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时期,虽有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虽家贫却始终忧国忧民,其爱国胸怀同范仲淹、文天祥等爱国人士相比肩,这就是诗圣——杜甫,作诗三千余首,他的诗歌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的发展演变。今天我们就跟着诗圣的脚步,去看看一千二百年前,杜甫所在的草堂,去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去倾听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真情流露。”短短几句导语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课文的情景,深刻感受到杜甫那从不思虑自己,时刻为国家为人民着想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触动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课文,在描述大千景象的时刻也不免渗透着作者对国家的赤诚热爱之情。对这种情景并茂的文章,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度情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大好江河的壮阔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部编版教学《我爱这土地》为例,这首现代诗情感真挚、浓烈、深沉地述说了祖国的那段百年沧桑。在学习本课时,教师用热烈的情感朗读了本文,通过恰当的情感停顿和合理的轻重音转换将艾青对祖国、对这片土地的真挚感情诉说得淋漓尽致。再联系那段黑暗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做出的种种罪恶行径,深切触动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现在安定生活得之不易的深刻认知,加强了学生对国家对家庭的热爱情感,激起了学生对未来报效国家、复兴中华的决心。

三、以英雄人物触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光荣历史,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度。描写这些英雄人物的文章更是多如鸿毛,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文章为学生描绘出光辉的英雄形象,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和“英雄出我辈”的鸿鹄之志。

英雄不仅有超越一般人的实力和头脑,更有超越凡人的高尚情怀。以部编版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教师首先对学生讲解辛弃疾的生平,身负文韬武略的辛弃疾生在内忧外患的南宋时代,年纪轻轻的辛弃疾渴望报效国家,用自己文略武学建功立业。仅仅二十余岁的辛弃疾就率五十骑闯入有着五万兵力的金营取了叛徒张国安的首级。这样有勇有谋的少年英雄本应该有着无限的光辉未来,可是生不逢时,直至六十八岁辛弃疾逝世也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诗歌成了他抒发悲愤之情的阵地,六百余首词描写了辛弃疾抗金复国、悲国忧民的一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不同于一般词以上下分界,总共十句,有九句词都在书写自己想象驰骋沙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最后一句却话头一转,一句“可怜白发生”描写了自己“了却君王天下事”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只能“醉里挑灯看剑”的悲凉现实,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这样一位豪情满怀、文武双全、却又壮志难酬的辛弃疾形象让学生不仅深刻了解词创作的背景,更深刻了自己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自己的知识,也丰富着建设着自己的世界观,感受到自己祖国的繁荣与富强,漫长璀璨的国家历史文化,让学生树立坚实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对祖国深切真挚的热爱之情,深刻学生的家国情怀。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抒发作者对祖国热爱的诗篇文章,这些未随历史流逝的千古绝响现在依旧激励触动着初中生的深切爱国情感,无论是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是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些诗人忧国忧民、誓死报国的爱国之情,通过这些诗句现在依旧震撼着我们的心,净化着我们后辈的心灵。通过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赤诚的家国情怀,让新一代为担负起中华复兴的重担做准备!

猜你喜欢
辛弃疾家国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