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教改中语文教师需要强化的五种意识

2020-01-09 10:01王万雄
课外语文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语文课规则习惯

王万雄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甘肃 定西 743000)

新的“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各地响应号召,行动积极,步伐紧凑,成效显著,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有新的提升和突破。可以说,成绩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改革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更不能回避改革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甚至是纯粹的错误。我以为,当务之急,就课堂教学而言,要求教师上课务必强化五种意识,即习惯意识、规则意识、系统意识、实践意识、语文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教师的教改意识,规范教改行为,确保教改的顺利推进,下面具体分析。

一是习惯意识。教育是什么?要使学生在学习上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实践中反复历练,久而久之,才能真正达到不自觉地学习。学生只有不自觉地去学,才能真正实现“不教”的目的。当前,绝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或评课时,只讲求教法是否新颖,重点是否突出,如何突破难点,环节是否齐全等,至于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岂不知,学好语文,习惯是最要紧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说:“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语文的学习就是一种习惯,学生学习语文的命运怎样,关键在于老师的培养。

二是规则意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说,做任何事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我这里所说的规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法则,学习生字、识记文学常识等,要有科学的方法。现如今,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上课只注重口才、表演、热闹等,至于规则、方法之类,恐怕很少有人在意过。语文教学,多少年来之所以少、慢、差、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规则所致。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在研究传统语文教育时,就特别重视规则问题,甚至认为连八股文这种最令人不齿的东西,若从规则的角度而言,也有借鉴之处。如果仅把学生学语文的渠道定格在一节语文课上,无论如何是无法学好语文的。要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务必从课外获取。而如何获取,就要学生掌握获取的规则,规则从何而来,这才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是系统意识。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教师上课要有系统意识。只有教师上课有系统意识,学生学语文才能系统。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这就是一种系统意识的体现和实践。教师具有系统意识,教学过程才能避免重复、啰唆或单调、片面。学生具有系统意识,才能把握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但在大力推行教改的今天,有很多教师不领会教改的精神,只钻教改的空子,上课只追求华丽、热闹、新奇等特效,从而迎合听众的心意。更甚者有的教师将某一名师或专家的一两节课刻意模仿,乃至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成了这一两节课的“克隆”。一堂课无论如何精彩,只是语文教学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小阶段,甚至是一个点,如果所有的语文课全这样上,要学生学好语文是没有指望的。语文教学既然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应系统地教。课外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写日记,指导学生办报等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多数人却盯在一个点上,只对一堂千锤百炼的课说三道四,评头论足,从不在意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和语文学习的系统性。如果还不调整这种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意识和状态,大张旗鼓的教改恐怕很难取得显著成效。

四是实践意识。笔者曾听过当地名师的一堂课 ,讲的是《岳阳楼记》。这堂课,除了在导入中给学生出示了几幅江南名楼的图画,别的时间全是教师对课文的翻译,学生几乎无任何活动。这位老师上课很自信,很卖力,很投入,很有激情,俨然“大家风范”。许多老师听后以为受益匪浅,但我为这节课却忧郁了好多时日。因为这不是一般的课,这是名师的课,名师是有权威的,他引领当地教育。这样的课,如果老师真的当回事,影响是很不好的。别的不说,就剥夺学生的实践权这一条,就可判定这是一堂失败的课。这样的课,别说如何引领当地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参考而言,也没必要。一个语文教师,之所以把课上成这样,其原因在自己根本不懂得学生的实践练习在语文学习中绝对重要,从而盲目夸大“讲”的作用,最终,学生的学习权全被老师的“讲”剥夺了。

五是语文意识。实行灵活多变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这是新课改教学的特点,但不能因此而乱了教学的规律。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不容乐观,因有了多媒体这个现代化武器,教师仿佛可以为所欲为。语文课上,不是音乐即美术,不是小品即相声,一会政治,一会历史,几乎应有尽有,就是少了语文。我曾听过一堂全区的优质课,上的是《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这节课一开始就给学生看了一些关于“仙湖”消失前后的图片,虽然多了一些,但视觉冲击力很强,对学习课文还算有用。但接下来的内容就让人十分不解了,老师没让学生读整篇课文,而是仅让学生读了几段与环保有关的段落,然后对学生进行没完没了的环保教育。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老师还将自己拍摄的许多关于环保的图片给学生讲解,布置作业时,还要求学生也拍摄这类照片。试问,这样的课是不是语文课?如果说是语文课,究竟进行了多少语文训练?提高了多少语文能力?当然,在语文课上进行思想教育,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不可推卸的,但把思想教育扩大化,这是对语文课极其错误的认识。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一般是自然而然的,只要进入文本,学生就会被熏陶、感染,过多的说教是没必要的。

当前,除了把这种思想教育无限扩大化的语文课,还特别流行“弹唱歌舞”,“花花哨哨”“热热闹闹”的语文课。而且普遍认为这是“多媒体”带来的新气象,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这样的课,要说“乐”是有一点,但要说“教”,就没有根据了。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变态的语文课堂?其原因不在教改,也不在多媒体,而在于教师对语文的认识,其根本在于教师严重缺乏语文教育理论素养。这就如同浮尘和飘蓬,没了根基,它怎么飘都有可能。对语文课,只要在理论上认识了,不管形式如何千变万化,语文课永远是语文课。由此看来,要大力推行新教改,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是刻不容缓的。

总之,教育改革不能搞“横空出世”,既要有现实基础,又要有理论基础。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要指导实践。实施者要深入理论,深入实践,要及时总结,及时反馈,要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成绩就没有发言权,严禁投机取巧,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改革创新中克服片面性,少走弯路,少出现反复,才能使课程改革沿着科学的轨道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语文课规则习惯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