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回忆和联想一个“转场镜头”

2020-01-09 10:01张紫扬
课外语文 2020年16期
关键词:节子转场秋千

张紫扬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 常熟 215500)

在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建议学生尽量避免平铺直叙,为了使文章富有波澜,要运用好倒叙和插叙这两种特别的叙述方式。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学生运用得比较多的是结局提前式的倒叙和回忆、联想式的插叙。这些类型的记叙文需要完成时间点的跳跃,或从结局跳跃至初始,或从此时联想、回忆至彼时。

但很多学生在运用这样的记叙手法时,不能够实现时间点之间的平顺过渡,只能生接硬转。比如学生大量采用“每当我看(听、闻)到xxx时,我就想起……”“每当xxx出现,我的思绪仿佛就回到……”等句式,或者“xxx(事件)终于……(结局)了,原来……”的套路。时间点固然跳跃成功,但总显得呆板。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写作手段已属不易,这时我们就应该给这些学生一些具体的指导。那么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点平顺跳跃的效果,并且为他们实际操作提供具体的方法呢?

一、影视作品中“转场镜头”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总是以例文作为教学的范本,这当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但对于记叙效果的呈现,文本语言总不如视听语言来得直观。

在优秀的影视艺术中,引入一个人的联想、回忆,常常运用转场的镜头。比如日本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结尾,有这样一个“转场”镜头。

在电影的前一小时里,节子的童真、纯洁和无忧无虑带给我们一种心灵的享受,陪伴着我们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现在她却被战争和饥饿无情地夺走了。战争结束后,当画面转到节子与哥哥一起生活的防空洞口,断了绳子的秋千上又闪现节子的身影,之前一个小时的光影又呈现在观众眼前,两相对比,观众的眼泪就不知不觉流淌下来。这就是“转场”给予观众的观影效果。

电影中的转场总是利用相似性因素,比如运动感觉的一致性、声音的相似性、视觉的一致性、形状的相似性、颜色的相似性等,或者利用“挡黑镜头”或者声音进行画面的转换。《萤火虫之墓》这个“转场”就是利用视觉一致和运动感觉一致,上一帧,观众眼中是断了的秋千,而下一帧,节子回到了秋千上,整个转场是利用一个“秋千”实现的。两帧画面借一个“秋千”得以重叠,实现了画面最大的一致性,减少视觉变动元素,符合人们逐步感知事物的规律,就此实现最平顺的过渡。

那么这些转场方式在写作中是否具有可模拟、可操作性呢?

二、“转场画面”在文学创作和记叙文写作中的具体实践

学生进行回忆或者联想,就像要完成一个“转场画面”,那么,利用影视作品中转场的画面与技巧,结合特定的转场方式,模仿其在具体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我们就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联想和回忆的切换。

(一)利用相似性因素的转场画面

首先需要找到“转场”的媒介,这个媒介往往是两个不同时间点,相似性的场景中,具有独特意义的物象,结合这个物象的特点,把前后两个画面“重合”起来。例如宋利萍《山村弦歌》中的开头。

家有一盆文竹,要长到窗外了,教师节得的,学生特意全体起立唱《感恩》,一百零八支花朵一百单八杯红酒,我那天臭美得四处得瑟。窗外秋玫瑰开得正好,我的记忆跨山跨水一直通到故乡,村庄小学课堂上。那时我们也给老师送花,五月初山丹丹开成焰火……

……

孩子老早不念书打工嫁人去,山丹丹花开了,艳也无人采。村头老师和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我不知道。

在这里,作者的写作意图很明显,想要利用“花”的意象来转场,当下的时间点与回忆的时间点所塑造的是“学生送花”这个相似性因素。但整个“转场”的表述却流于俗套,“我的记忆跨山跨海一直通道故乡”。让学生依照《萤火虫之墓》的转场方式改写:“窗外,山丹丹花开得正好,五月初夏的风吹起,一片朱红花瓣跨山跨水一直飘到故乡,村庄小学课堂上。我们给老师送的花也插在窗前,窗外,山丹丹也开成焰火……”

学生能够更完整地展现两个画面之间的相似性,在过渡上更符合读者的联想规律,也显得更新奇。

(二)利用“挡黑镜头”进行转场

在《有话好好说》中,有这样一段镜头:“一开始,镜头随意地拍摄街景,模仿男主人公百无聊赖的等待,下一个镜头,汽车从画面中驶过,他在吃西瓜;又一辆汽车驶过,下个画面又变成了他在吃盒饭,最后汽车再一次驶过后,画面已经转接到了他的女朋友的家中。”汽车就成为“挡黑镜头”的“遮挡物”,利用遮挡的瞬间完成画面的切换。在学生的作文中,截取片段,让他们参照“挡黑镜头”的转场:“村委会门口的公交站台上空荡荡的,雨刷在我眼前晃过去,幼稚的孩子从站台穿过马路,去小学里上课,个子高高的孩子们登上开往中学的公交车;雨刷在眼前晃过来,站台上依旧空荡荡;雨刷再晃过去,一个孩子从小学里出来,等在公交站台,登上了开往中学的公交车,雨刷再晃过去,站台上依旧空荡荡。”

车前的雨刷成为视觉的“遮挡物”作回忆的画面的转场,营造出时空变化的感觉,以其往复的机械运动作转场。

(三)利用声音进行转场

电影中也有利用声音自身的过渡或者声音的呼应关系转换到下一段落的手段。在《秋天的故事里》男主人公“船头舵”哼起歌剧的旋律,紧接着就有歌剧原声叠入,画面顺势就转入歌剧院。当然,这样的转场在记叙文中已属常见,不做赘述。

在学生经过多次“联想画面”转场训练之后,我们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更高级形式的“闪回”技巧,比如王安忆的《救命车》中的“闪回”技巧。

“有一段时间彻底从他记忆中藏匿了,中断的切口是他在弄堂里奔跑……祖母将手指探进他的后衣领,说了声:怎么没有汗……祖母探过后颈之后,还有一段杂乱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齐整的,而是很有些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

……

一股油布的酸酵气味充满了这幽暗的清凉的小空间,是来自雨篷和雨帘的气味。所有中断的记忆就在此处接上茬,世界复又活跃起来。”

这时我们甚至可以创造一个媒介,来充当时间点跳跃的媒介。

三、向影视媒体学习具体写作手法带来的思考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的转场方式,一帧一帧地与学生分析。当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转场方式之后,他们会反馈给我们很多惊喜。

在四十多年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预言:“电视一步一步使老的电影升格,使之成为人们珍视的艺术形式。”这也道出一条通则:新传媒的出现必然会让旧传媒上升为某种艺术。一个更新的传播媒介,一定具备上一代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在具体的作文写作教学,特别是记叙文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利用影视媒体传播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来指导学生在具体记叙文写作中理解并运用它们。利用转场画面,学会联想和回忆时间点的跳跃。当然,现代传媒对纸媒的反哺还有很多,还有待我们慢慢发掘。

猜你喜欢
节子转场秋千
蒙古栎节子分布规律与疏松节长度预测模型1)
水曲柳人工林节子愈合与变色特征1)
楸树树干节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面积预测模型
水曲柳人工林节子愈合与变色特征1)
为什么秋千能越荡越高
迷你秋千
荡起秋千
岂容社会戾气“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