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碎片化教学

2020-01-09 10:01王雅芸
课外语文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王雅芸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甘肃 定西 743000)

一百年多前的“癸卯学制”后,语文脱离传统的经书、史书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门独立课程,可谓是一次深刻的变革。然而时至21世纪,为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我们历经多次教学改革,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到迷茫,既怕过度的讲解引起学生厌烦,不能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求;又怕合作、探究、交流的教学方式遗漏必要的教学内容,无法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当前语文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语文课程改革,其本身就是语文教育探索的完善和发展,百年来,我们不断就其人文性、工具性讨论与研究。作为我们的母语教学,必须认准、认清汉语言文字这个源头,把言语技能作为语文基本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相对固定的规范的言语活动的方式、方法与策略(高级的言语智力技能),这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核心教学内容。然而任何言语的教学离不开规范的文本,从范文的学习中掌握言语活动的方式、方法,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也就不可能忽略范文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应在这个基础上确立系统科学的学科教学目标,明确每堂课的具体目标任务。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如何将教学内容讲解给学生,学生通过哪种方式的练习掌握老师所教内容,也就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必须明确,语文课方不失为语文课。当然语文课离不开范文的载体,在提升训练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体悟、习得文章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很少有教师每节课能从这些出发,贯穿落实每个教学目标任务,这是当前好多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面临的困惑。

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自己专业知识素养是前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基本途径。从这两方面突破来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也是多年来研究实践的主题。然而教师一经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相对单一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环境,很容易固化自己的教学模式,虽经不断的继续教育与交流培训,但这一切仅停在了解学习的表面,好多教师受职前和潜在等因素影响,学习培训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更不要说内化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了。而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自身特点来定,固定单一的模式只会僵化学生思维,没有任何出路。所以要落实语文课的目标任务还得从具体课堂教学中着手。

当今社会群体的形态逐渐碎片化,学生的自我个性日益凸显,而这种形态的逐步扩散,导致学生在阅读、思维、时间、消费等方面开始出现碎片化的形式。特别是在信息传播方面,网络时代的崛起,5G时代的到来,加剧这种碎片化的状态。在科学统一的教学规划下,合理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状态进行教学和学习,能有效解决语文教学资源不足,教师专业知识不够和教学方法欠缺的问题,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碎片化”学习一方面是指碎片化的学习内容,一方面是指碎片化的学习时间。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制定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年级阶段性目标。但在具体的每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把握落实。同一篇课文、同一课时,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专业特长会有不同的侧重,我们虽反对“千人一面”“千人一课”的局面,但因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不同,不同老师所教学生掌握理解的知识与技能也就千差万别,可谓形成一定的教学差距。要解决这一差距,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优化网络教学资源,对系统的知识进行片段化的切割,积聚成小的知识片段,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插入这些“碎片”,达到知识传授的灵活性。这样可以避免教师本身因专业知识不足对相应知识点的传授不到位;同时,也可避免教师因自己一味地讲解带给学生的单调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教学内容得以丰富,教学目标得以具体落实。

语文课程的教学还脱离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人主张“泛语文化”,强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也需要更广泛的教学资源,这也就是说,仅凭借课堂教学不能满足语文教学需求。语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求,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中,利用碎片化时间,广泛搜集语文资源,提升语文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中,视频、简短的网络文字、音频文件等成了基本的教学材料,相比于传统的教科书的稳固性,碎片化学习的教学材料体现出一种动态的交互性,教科书的抽象内容被以图像或视频展现出来,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依托网络技术以及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通过看视频、做随堂练习,或者一些游戏进行学习,脱离了课本的枯燥乏味;在电子设备上学生还能一边学习现有目标内容,一边收集与之相关的内容,逐步扩展学习的范围;对课堂上没能掌握的知识可随时点击回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环境限制,能取得一定实效。

然而这种碎片化学习的前提是语文知识的结构化,教师应明确从各个阶段分项有序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清楚每一阶段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要求,进而对每节课教学目标科学分割,化整为零。也就是在系统完整设计教学目标前提下,对自己不能胜任或通过自己的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内容进行碎片化分割,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而非全部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教师每到一环节只点击相应课件资源,教师就成为课堂的操作者、旁观者,失去了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碎片化学习的设计及应用要服务于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整体性原则,避免为追求瞬时效果,过分强调娱乐性,打乱原有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气氛高涨,教学环节令人眼花缭乱。不管是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收集语文资源,还是设计课后练习,加强学生语文素养巩固,教师要在碎片化教与学中发挥好实际的引导、控制和监督作用,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要切实为课堂教学需求服务,弥补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溯本清源,语文老师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重视训练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重视培养提升学生语言的领悟和表达能力,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和效果,适时采取碎片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才能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