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0-01-09 11:53朱演儿
课外语文 2020年18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赏析思维能力

朱演儿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广东 广州 511385)

对学生学习语文来讲,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并非是看更多的书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小学教师在课堂开展语文阅读需要从多个层面帮助学生得到提升。就语文核心素养来讲,教师需要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协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思维能力、鉴赏创新能力和文化的传承理解能力。学生各项能力的稳步提升不仅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同时能够带动语文阅读教学的持续发展。从语言的积累、构建与运用,到思维的形成发展与提升,到学生鉴赏能力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最后再到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学生提升自己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更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努力与拼搏。

一、注重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日积月累是学生学习所必经的一个阶段,教师作为过来人深知学生完成积累过程的艰辛程度。因此,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积极指导,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耐性,认真积累和学习遇到的陌生知识,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由此提升自己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

(一)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

在阅读学习中,学生需要经历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语言的构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解决生字生词问题,奠定语言构建的基础。第二个步骤,学习语言构建规则,能够写出语法规范的句子。前者的完成是后者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发展的结果。

例如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就是针对学生的识字问题开展的教学,且字母识别与简单汉字交叉学习,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当学生经过低段年级的积累,到了中段年级,学生就需要运用自己掌握的工具和学习方法,自己解决生字生词问题来完成字词的继续积累,同时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开始尝试自己利用语言规则进行遣词造句,完成语言的构建环节,前面所有的积累和学习在学生自己构建语言开始之后,要逐步投入运用。

(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的成功构建,帮助学生完成了提升语用能力的第一个阶段,接下来就需要进入第二个阶段:语言的运用能力。当学生能够自己开始构建语言之初,就已经初步具备了语言运用的意识。学生想要真正实现语言的正确运用,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实践应用。学生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语言运用实践,就会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付诸努力,就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成长。

例如学生在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这篇课文后,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优秀的句子进行仿写,让学生在仿写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如“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上,仿佛在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一句话不仅读起来生动形象,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这句话为作者描述的场景带来了灵气。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句话为学生展开分析,继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知。

二、转变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引导和训练,教师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概需要经过两个阶段。

(一)思维能力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学生在学习语文初期,其逻辑思维能力属于空白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比较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这个阶段的学习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期间做好学生的思维引导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并且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学生尚不完整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四季》一课中,课文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却有着十分严谨的逻辑,不仅内容形象丰富,且能体现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季节特征。学生从难度相对低的课文入手,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这对学生认知四季轮回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其思维能力基本形成,能够对一些比较简单的事物进行认识,例如太阳的东升西落、一年的四季轮回等。当学生从低龄段升到中龄段、高龄段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接触更多逻辑相对复杂的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课文《陶罐和铁罐》与课文《四季》相比,一方面课文内容的容量大了很多,另一方面课文的逻辑性更加复杂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为什么铁壶会消失不见?为什么陶壶要处处忍让铁壶?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从简单逻辑的理解提升到对相对复杂逻辑的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越强,就能够理解更加复杂的课文。

三、开展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课外阅读是与课内阅读相对的,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内阅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品欣赏能力,而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课外阅读,则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阅读视野,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鉴赏能力会相互作用,最后为学生实现创新提供文学鉴赏基础。

(一)形成基本的鉴赏能力

小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起步阶段几乎没有鉴赏能力,通过阅读学习渐渐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尝试对比较经典的作品进行尝试性赏析。学生在阅读初期的赏析比较抽象,只能说出哪儿写得比较出彩,但是对于文章怎么出彩,基本上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开始按照教师的语言进行复述、模仿和学习,开始渐渐知道什么叫修辞手法,什么叫说明方法。对于文章的结构也有初步的认识,例如“总——分——总”“总——分”和“分——总”等结构。

(二)提升现有的鉴赏能力

当学生具备基本的鉴赏能力之后,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对任务内容进行简要赏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赏析进行客观的评价,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成绩,发现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肯定自己取得的成绩,用努力填充自己的知识空白,这对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帮助很大。

例如在《花的学校》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进行实践,从中寻找学生喜欢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如学生小王认为文中第一段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这句话特别出彩,东风是一种物,但是作者却用“走过荒野”和“吹着口笛”来表达,赋予了东风人的行为特征,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东风,有力地强化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使得东风更加形象生动,对整篇课文的表达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实现创新,形成自己的鉴赏风格

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并非仅仅让学生记住什么叫拟人、什么是比喻、什么叫排比,其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能够自己对作品进行赏析,形成自己的赏析风格。对于不同的学生,其欣赏的侧重点有所侧重不同分学生对作品的语言运用分析得鞭辟入里,部分学生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剖析得更为独特。

例如对于《燕子》这篇课文来讲,部分学生认为这篇课文的行文结构比较讲究,先写了燕子的形象特点,再写了春天,然后写了燕归,最后写了燕子的活动特点。也有部分学生对本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掌握得比较深入,从燕子的外部形象,说明了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从春景的描写透露出了春天光彩夺目的特点,从燕子的飞行姿态体现出燕子的轻巧灵敏,如燕子横掠波光粼粼的湖面。由于是一篇说明文,因此这篇文章属于现代文,并不会具有太多的赏析价值。正是因为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篇课文,使得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讲,有了更大的欣赏价值,为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创造了机会。

四、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

阅读课堂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少教师通过背诵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事实上,背诵仅是学生完成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堂主题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的方式,实现对文化的深入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四季”为主题,鼓励每一位学生上台读一段或者一篇500字以内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该篇作品为自己带来的艺术享受。教师开展课堂主题朗读活动,能够让朗读的学生和听的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每读一次,自己对这篇作品的理解就会更深一些,对学生传承文化、理解文化有极强的促进作用。而教师在学生阅读完毕时进行简要的点评,则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表达出彩的地方让学生继续保持,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表现有所欠缺的地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教师立足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帮助每一位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础的阅读知识,提升自己的阅读学习能力,形成个性化的赏析风格,可以独自完成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争取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提升自我,得到成长。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赏析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