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探宁武子之愚

2020-01-09 15:50胡悦祎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夫子左传子路

胡悦祎

(河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它精练地记录了孔子应答弟子与弟子相言之语,是后世通达圣人要旨之径。《论语》中对人物的评价也从侧面折射出儒门的所思所立,使学者们皆愿“叩其两端”以通圣人之意。宁武子就是在《论语》中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论语·公冶长》记载:“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古今学者对此愚多评为佯愚保身,而钱穆先生却评价宁武子“不避艰险”[1]134,愚实为忠。笔者将结合史实和学者评述进行分述,力求体达夫子评宁武子愚之本意。

一、旧解宁武子之愚

宁武子名俞,武为谥号,春秋时期卫国侍奉两代君主的大臣。宁武子初出仕时,卫文公政绩斐然,他生逢其时,又才干卓越,此乃孔子所说之“有道则知”。《左传》记载,宁武子随后辅佐昏庸的成公并得以保全性命。据此,汉儒王粲注:“虽隐身深藏,犹不得免,是以宁武子佯愚。”宋代邢昺疏评述:“(宁武子)若遇无道,则韬藏其知而佯愚。”[2]347可见宁武子在乱世多佯愚避祸。《四书章句集注》[3]81中程子评:“邦无道能沉晦以免患,故曰‘不可及也’。亦有不当愚者,比干是也。”可见程子也认为宁武子之愚是一种为避免祸患而采取了佯装之术。宁武子能全身而退,可见其智甚为圆滑,而忠臣比干却颇显得不知时务。

现代儒学家对宁武子之“愚”报以上述旧解者也极多。如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评:“‘邦无道’的时候,表现得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很无知……(宁武子)处于乱世这种愚笨的表演,就难以学了。”[4]212杨伯峻解宁武子:“他那聪明,别人赶得上;那装傻,别人就赶不上了。”[5]73杨伯峻以“装傻”一词予之,言辞间深具嘲讽之味。儒学者董楚平说:“宁武子仅求免身,有‘大隐隐于朝’的韬晦精神。”又直言:“对‘无道’现象熟视无睹装聋作哑。”[6]118综上可知,近现代部分学者对宁武子“佯愚”的狡黠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味,认为他已经完全脱离了一个儒家认为的为臣者应有的品格。

综上,对于宁武子的旧评可以概括为“韬藏”“佯愚”,称赞宁武子曲折隐退,身居朝堂之上却可“外其身而身存”。

二、新解宁武子之愚

笔者认为上述对宁武子之愚的观点能否证明孔子本意,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因为钱穆先生认为孔子对人物的评价非常独特:“时人谓其如此,孔子定其不然。”其次,《论语》中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可见孔子以事实为循,对历史人物评价极为慎重,定然不会轻易以“愚”来定论宁武子。所以,笔者将从史料、新解评价与孔子其思其事三方面来继续进行探索。

(一)以史解宁武子之愚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卫交恶,宁武子随卫成公仓皇出逃。成公归国时人心不齐,此时宁武子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以“宛濮之盟”的宣说保全成公之位。原文如下:

卫侯闻楚师败,……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曰:“天祸卫国,……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国人闻此盟也,而后不贰。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载,卫成公回国时,宁武子护主身先入国;后因成公多疑诛杀弟,晋国为此主持讼辩,宁武子又挺身出任卫成公之辩者;败诉后成公入狱,宁武子冒死贿赂医者酌减毒量,保全君主。成公返国,又梦见卫国始君让他安排祭祀夏后相。宁武子要求卫成公“改祀命”,以卫国保全礼教法度。原文如下:

卫侯先期入,宁子先。

卫侯与元咺讼,宁武子为辅……卫侯不胜。杀士荣,刖鍼庄子,谓宁俞忠而免之。

晋侯使医衍鸩卫侯。宁俞货医,使薄其鸩,不死……乃释卫侯。

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请改祀命。”[7]451-487

《左传》中宁武子在生死攸关的场合均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他丝毫未表现出退避之意,反而有常人所不及之勇。

(二)以新评解宁武子之愚

关于宁武子愚之新观以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为率。他评:“成公其先国尚安定,宁武子辅政有建白,是其智。后卫受晋迫,宁武子不避艰险,立朝不去,人见为愚。”此观与旧解宁武子之佯愚避祸形成鲜明对比。朱熹亦报以新观:“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此其愚之不可及也。”[8]结合史实,宁武子于国家飘零之际规劝人心、以身开路、贿医救主、阻君淫祀,在常人眼中的确乃愚,但儒家思想中他确实是一位鞠躬尽瘁恪守仁义的忠臣。

孔子评之“不可及”,笔者认为其实是赞叹宁武子在千钧之际挽于将倾,同时还保身自全的智慧。结合孔子学生子路的事例来看,子路晚年在卫国侍奉的幼主被掳,子路“食其食者不避其难”,返国救主。后救主无望,子路长叹“君子死而冠不免”,戴好帽子被乱刀砍死。子路深受儒家“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思想的影响,历代学者对子路之死评价甚高,却也有学者认为子路之死“义而未精”。“未精”就在于他不如宁武子般涉险于绝境却能保身。所以,孔子评宁武子愚不可及,是由于他痛心如子路般忠义刚绝之士的勇猛,但他更赞叹宁武子外存其身又内保其志的睿智。

(三)以孔子其思其事解宁武子之愚

宁武子作佯愚之旧解,多因缺乏对其史实的把握,并望文生义以愚字作寻常观。笔者认为,还应该就孔子思想从《论语》文本以及孔子本人的历史事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新解加以佐证。

《论语》孔子的一些言论常被理解为甚有老庄之味,如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此句在《论语》里出现在孔子周游列国结束阶段,乃孔子在接近暮年仍不得志的情况下所作,所以人们认为他暮年的言辞涌现出万般无奈,有归隐遁世之意。

对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汉志》注:“非遁世幽隐但为世外之想可知,然见夫子忧道之切,未尝一日忘诸怀也。”《论语正义》注:“浮海指东夷,夫子当日必实有所指之地……鲁不能竟其用,乃去而之他国……其浮海居九夷,仍为行道。”可见“浮海”在历史上实有地理所指,乃是孔子周游列国践行未果而欲择的新国;孔子的哲学观是入世积极并重视践行的,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此“乘桴浮于海”并非隐遁倦怠之言,与老庄相去甚远。

笔者结合孔子一例史实,认为夫子与宁武子有惺惺相惜之感。如《史记·孔子世家》载: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景公心怍……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鲁齐两国会面,席间齐国乐队两次企图趁乱挟持鲁君。紧要关头孔子快步上阶斥责齐国之为,救下鲁君并使齐国归还土地。孔子临危不乱,他身体力行地在践行着忠勇与果敢,这与宁武子在《左传》中多次惊险救主十分相似。

由孔子的哲学思想和个人经历可知,他和宁武子都是常人眼中的愚人,他们在大难来临之际丝毫没有遁渐裹藏之意。孔子将宁武子之忠说为愚字,实乃反言。他以愚赞忠,可谓意蕴深厚,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同时,孔子也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了自己与宁武子在乱世而不为时人所赏识之黯然。

《论语》中孔子对宁武子的评价“愚”意味深远,古今学者由此评价产生两派不同观点。笔者以《左传》关于宁武子的记载为史料,结合《论语》文本、孔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其人其事加以分析,认为孔子言宁武子之愚并非赞同其佯愚保身,实则是赞宁武子忠之可贵。《论语》中孔子以愚赞宁武子之忠,此反言值得后世读者品味,以体会夫子用心之深微。

猜你喜欢
夫子左传子路
夫子的挑战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善如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夫子亦“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