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及其文化养成

2020-01-10 00:31王学丽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生命

王学丽

生命的根本规定性、根本意蕴,即生成、发展。人的生命自觉是由意识逐步发展至行为的过程,人的本身自觉程度越高,就越能够察觉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与人交往与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取得更高的社会成就,其自身的生命价值更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自觉需要大学生对生命的生活性、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的全面把握。实现人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特征。文化养成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中有重要价值。那么如何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实现生命价值自觉,同时帮助大学生养成生命价值自觉的文化规定性?寻求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的养成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命自觉的科学依据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的要义

(一)生命自觉的理论依据与内涵

生命是一个合成词,蕴含的是“生”与“命”的内在统一。生命有两种方式、两种状态,即一般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般动物的生命,是自发的本能的生命方式。达尔文的进化论将“生存斗争”方法运用于对一般动物生命的分析,得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丛林法则。人的生命,也有自发性、自觉性两种状态。但从本质性的差异来看,人的生命方式必然是自觉的生命方式,人类的生命必然且应当从自发自在状态走向自觉状态。那么,为什么人类的生命必然是自觉的生命?人类的生命作为自觉的生命的表现是什么?

首先,人类生命的自觉源于其生命生成方式的生活实践性。生活实践是人类的生命所以成为自觉生命的根源。人的生命,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是对生命的自觉、自觉的生命。作为生命自觉的人的生命的规定性是什么呢?这源于人之生命的内在辩证张力。马克思指出,“一个种族的整体特征或是种类特征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特征”[1],马克思说,“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存在物”。马克思以生活实践为人的生命的根本,从人的生命的自由性、意识性、对象性、社会性等特性论述了人的生命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生命规定性。

其次,以生活实践为根基的人的生命具有对象性、自由性。人的生命即“人”与其“生命”完全的统一性。人的生命在生存、发展中形成和表现出选择性、适应性、创造性。人之生命的特性构成人之生命价值张力的基础,而人的生命的自觉又是人的生命能动性、创造性的集中表现。马克思指出,“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2]。“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3]。从根本上来看,人生命生成、生存、发展具有对象性、自由性、全面性,这是人之生命自觉的依据。

最后,人的生命价值的自觉集中表现在基于社会性的成己与成人的统一。生命价值属于价值论范畴。人的社会性的核心指向是人的生命的意向性、价值性、伦理性、意义性。而这又集中体现在如何处理个体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关系。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是个体的,但在根本上是社会的。一方面,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体是社会中的,个体更不能脱离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介才能发现他自己,才能意识到他的个体性”[5]。因此,“在承认人类的根本的、普遍的价值主体地位时,对于人本身及其主体地位也不应做抽象化、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6]。

总之,生命价值自觉主要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逐步实现价值,需要运用人类自身的学识与积极意识,通过生命价值的本质来探索整个生命价值的客观发展规律,以此来形成对价值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将生命价值与自我价值结合起来,运用到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中去;不断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探索自我价值的潜在内涵,形成固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生命价值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的意义与要义

首先,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是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学生生命价值在青少年阶段始终处于“拔节孕穗期”,在这个阶段中,青少年最需要精心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培养,青少年的自身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而青少年又是处于价值观的树立和确定时期,因此需要给大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现在社会的发展来看,青少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都寄托于青少年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7]。青少年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在社会发展中要积极发挥自身力量,投身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放飞青春梦想。

其次,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集中表现为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即是大学生生命价值的根底、生命价值的追求。《孟子·告子上》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要正确处理人的生命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生命价值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另一方面,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集中表现为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信念,以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确证自己的生命价值。习近平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8]。“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9]。

总之,从选择与构建的角度来看,生命价值自觉是生命价值的重要指引,这也意味着生命价值自觉有着明确的方向性和选择性,青少年应当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目标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结合起来,当代大学生只有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社会的事业与发展,才能在生命价值自觉方面取得成就。

二、文化养成的意蕴及其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中的表现

首先,文化养成与人之生命价值自觉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生命价值自觉为何需要文化养成?人的存在即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一体、互动的关系中生成。德国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说,“如果人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的存在,那么,他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10]。人是通过塑造文化而间接地塑造自己,人之生命的文化生成、凝练、提升是生命价值自觉的文化养成。德国人类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11]。我国学者李鹏程认为,“文化世界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核心”,“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自我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文化世界的本体就是人的自为的生命存在”[12]。

其次,文化养成的本意在于人之生命的价值自觉。文化与养成教育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与路径,着重发展文化育人的功能与其特质。正如《中庸》第一章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是,文化的核心意蕴就是价值理念、价值精神。文化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13]。文化既是“生活样法”,更是“文化的根原的意欲”[14]。即是说,文化既是人的“生活样式”,更是对“生活样式”的超越、升华。二是,文化养成与人之生命的价值自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来看,文化育人主要的功能与作用在于利用教育的方式来育人;文化育人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与针对性的,文化育人的根本性质与目标是通过教育来化人,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一系列的教育手段、教育措施来实现教育的目标与目的。借助于文化育人来使得社会中的个体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社会个体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并且使得人能够全方位得以发展。在《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本生》中提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人的德性则是靠后天的培养。如果想要通过文化育人来实现教育思想,就需要从教育养成的方面入手,遵循人的思想发展规律,逐步养成精神思想与精神世界,依照人的精神发展来制定出适合的文化育人模式与制度。并不是以行政干预的模式来代替人的自由生长,或是通过营造文化氛围的方式,通过引导、启发、熏陶、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方式来引导受教育者充分调动自身潜能,实现自我提升。三是,文化养成主要在于使人成为完整的社会主体。人有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而社会有整体化的发展要求,那么为了使得人与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便需要通过文化养成的方式来实现。文化育人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让社会中的个体顺利地融入社会之中,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来推动个体的发展,也使得个体诉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互结合,再借助个体的力量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目标。最终,使得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

最后,文化养成对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养成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文化养成的育人手段能够帮助大学生感悟文化背后的内涵与思想,同时,也能够透过文化来感悟先辈们的高尚人格与品质,从而使得精神文化养成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可以引导和保障当代大学生追求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追求过程中的重要引领思想。因此,当代大学生在生命价值养成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文化养成来实现,在文化养成的过程之中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以此来确定文化内容的相关体系,构建与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形成一个文化育人的特殊环境,通过环境引导帮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逐步在内心养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养成生命价值自觉。一是指导引领功能。文化育人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引导功能,引导功能不单单在于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引导,还可以通过思想引导来带领大学生的行为与习惯,让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成一定的正确认识,并且对社会文化与社会文化内涵产生一定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能够帮助大学生逐步规范自身的行为与习惯,能够自觉认识到不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积极主动抵制不正确的价值观,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二是熏陶塑造功能。文化育人具有一定的熏陶功能,在特定环境之下,文化能够对当代大学生起到一定的熏陶作用,能够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并且提升大学生的德行和意志力。文化的熏陶塑造功能主要是借助文化环境,让当代大学生能够身处优秀的文化氛围中,氛围的营造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认识到自身行为与习惯存在的弊端与欠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文化的熏陶功能并非仅仅在于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更非灌输式的教育手段,而是借助特定的文化环境,感染人们的思想价值和价值取向,这是一种从意识到行为的教育方式,最终来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三是凝聚激励功能。文化育人具有一定的凝聚和激励功能,文化作为社会各类意识形态和各类实践活动的总和,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将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化意识综合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与意识特征,共同意识形态能够引导社会中的成员向着同一目标前进。文化育人是一种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结力的教育措施。文化育人的方式与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一旦采用了文化育人这样的教学方法,就需要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得广大的社会成员保持统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得整个社会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四是规范约束功能。文化育人能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约束能够对当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与行为、不良生活习惯和社会习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促使大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变,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养成的文化要求与文化路径

首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建立起生命价值自觉的重要前提,而文化自觉作为生命价值自觉的根本,文化自信作为生命价值自觉的前提,都是生命价值自觉养成的核心。一是文化养成需要以文化自觉为重要前提,同时需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其发展的基础。文化自信主要是指,社会成员能够对社会文化抱有绝对的自信,这也是践行文化价值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二是要明辨文化的方向性。文化的时代先进性与政治立场性,是文化的根本属性。任何一个文化系统事实上都同时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两个向度。正是“民族性”与“时代性”共同构成了特定文化系统,表现在方向性、民族性、时代性高度统一。所以要首先明辨文化的性质、方向。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文化育人,打造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爱国主义文化精品,切实推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6]。三是明辨文化的方向性要做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要有全球视野。习近平多次强调说,新时代中国既处在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又面临“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要达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是要有全球视野。同时,面对世界格局的多变、多元价值观冲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要立足中国,实现文化认同。

其次,在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养成中,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宣传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17]。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生命的自觉集中表现为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政治立场便是人民至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将人民放置在最高位置的重要指导思想,一切的奋斗都是致力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也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学说。只有无产阶级这样的先进阶级才能够领导全人类解放,才能够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而无产阶级也只有解放全人类之后,才能够真正解放自己。另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生命价值相关的理论思想。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生命本质理论。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学生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步伐,来进行生命价值自觉的养成。二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大学生构建生命价值自觉的重要指导文件与根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就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三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生命理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逐步养成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自觉。

再次,要以“四有”新人的育人目标为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提供范本。“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四有”主要是指个体素质、能力、道德等多方面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对各族人民整体素养的要求。以“四有”新人的育人目标作为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的范本,一是各高校需要将“四有”作为当代大学生培养的关键目标。“四有”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构建先进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二是社会要积极宣传与推广“四有”新人思想,在社会中逐步形成一股以“四有”新人为奋斗目标的潮流,让当代大学生认同“四有”新人的思想价值与理念,以此来作为自己今后发展与成长的目标。三是要求当代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与习惯。当代大学生应当按照“四有”新人的标准对自身进行规范与约束,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道德品质,将自己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

最后,当代大学生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和培育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用今天的话说,便是要重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与滋养。一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的兴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文化是领导复兴的重要核心之一,因此,要大力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共产党不仅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者。二是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涵养精神。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在生命价值自觉养成过程之中重要的精神根源,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对于养成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大学生养成生命价值自觉的重要基础,富有巨大精神内涵和文化涵养的传统文化,也是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养成的重要源泉。深刻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其社会文化发展的认同感,可以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养成中。如果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存在着误解,难以对其文化内涵和精神要旨进行解读,就容易出现缺乏人文精神涵养的问题,从而引发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因此,在养成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来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熏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三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家国为先的天下情怀。首先需要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发掘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并以此加入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养成之中,逐步引导当代大学生万事以国家利益为先,以集体利益为先。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核心力量。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尤为重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坚定其爱国主义思想,抵制西方国家的思潮侵入。使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能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连接起来,将个人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共同思想联系起来;心系国家大事,将社会与民族的利益放置于自身的利益之上,以此来作为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的最高追求。

在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的养成过程之中,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需要在大学生的精神与涵养中体现出来,融入到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养成的追求中去,以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养成大学生生命价值自觉的重要精神底蕴。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生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他们用“五招”育人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