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研究述评

2020-01-10 00:28林海峰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异化资本主义马克思

林海峰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阳江 529500)

在新形势下,开展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研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具有指导和启发作用。在内容方面,开展这一研究可以为人们解决所面临的价值失范、人格偏差、精神失落等诸多文化焦虑问题提供参考方案;在方法方面,开展这一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理解当前中国的文化现象。基于此,本文将对国内外学界对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梳理、述评。

一、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目前,已经出版、发表的有关论述大多集中在马克思文化理论本身的研究和探索上,还没有出版以马克思文化批判为主题的专门论著。20 世纪90 年代,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影响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问题,国内学界开始从文化的角度研究马克思的批判思想,这些相关领域的研究材料、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便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文化批判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研究

伯尔基(R.N.Berki)在《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认为,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影响因素还应该从西方文化传统方面进行探寻。许全兴认为,是德国古典自由精神孕育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 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成型。吴晓明、刘日明认为,马克思对洛克自然权利观和卢梭法意观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法权的世俗基础。成海鹰在《人的尊严与人的异化》中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人权、民主和自由观的虚伪表现及其本质进行了批判。从当前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马克思文化批判产生的思想基础与英法启蒙运动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自由、批判、革命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都有联系,是马克思文化批判产生的思想基础。

(二)对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发展逻辑的研究

孙乐强认为,马克思从未忽视文化批判的重要性,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政治的物质生产基础引起政治异化,政治异化引起宗教异化,然而批判逻辑却是沿着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劳动异化批判展开。异化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文化批判和日常意识文化批判体现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1]。这反映了马克思的文化批判已经开始深入经济领域,通过对经济伦理的批判来展现马克思的文化观。孙乐强对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演变路径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发展路向、价值取向进行了归纳,这对本文开展对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发展历程的探寻提供了帮助。黄秋生认为,马克思文化批判逻辑进路是“抽象批判—现实批判—抽象批判”。马克思的文化批判已经开始深入经济领域,对经济伦理的批判展现了马克思的文化观[2]7。孙乐强对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自身演变路径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发展路向、价值取向进行了归纳,为我们探寻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发展历程提供了帮助。上述研究只是注重考究批判逻辑而疏于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去分析马克思在社会批判中的文化因素。因此,未能较为全面地展现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

(三)对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具体内容的研究

1. 对资本主义宗教的文化批判

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3]58马克思对黑格尔、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斯蒂纳的宗教观进行了批判,并最终从人的本质异化来探寻现实的世界和现实的人。在“人”的问题论述上,黄楠森在《人学的科学之路》中认为,以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思想为基础来“统一” 马克思的全部思想、来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当马克思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变革时,实际已经与人道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不断揭露和批判人道主义[4]203。谭培文在其著作《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研究》中认为,马克思人道主义批判与早期人道主义的分歧点在于对“个人” 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的历史和行为特性只有通过个人的生存方式才能说明。在北京大学2014 年4 月举办的纪念“巴黎手稿”写作170 周年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理解” 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杨学功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作为客体的人比抽象的人更真实。真正的人是指参加实践活动的人,而从实践中我们可以把握现实的人[5]249。学者杨建平在《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何种意义上具有人学旨趣——从马克思的经济学文本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的一种反驳》一文中认为,只有把人本主义和阶级立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文化批判思想实质。

2. 对资本主义政治的文化批判

马克思虽然没有正式提出政治文化批判的概念,但是马克思运用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观对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进行了批判,在质疑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学说之后,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国家观念的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批判和人类解放实现路径的探寻,充分地展现了马克思国家政治制度领域文化批判的智慧。罗骞认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观不是从理论上论证国家,而是用国家迎合理论逻辑。李光灿、吕世伦在《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中认为,马克思对古罗马私有财产制度的分析初步揭示了私有财产对法的决定作用,但是马克思还没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角度去揭示所有财产的产生发展,因此还不能全面破解“市民社会决定法” 的深刻内涵。在对资本主义政治价值观念的批判上,裴德海认为,马克思所讲的自由才是人类真正、最高领域的自由。

3. 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文化批判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而且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以致有西方学者认为其是一部道德批判的著作。当前,国内学者已经从资本范畴的精神维度、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人学意义、资本论的经济伦理形态演变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汪丁丁认为资本范畴有3 个主要方面,即物质、社会和精神生活,资本人格属于精神生活方面[6]。陈宝认为,资本的本质是以物质为媒体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物” 本身。中国的发展应注重思考人的发展[7]219。黄楠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为人类的自由和整体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自身也在有限地发展自己的能力、社会关系和历史需求[8]209。刘奔认为,商品经济对人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商品交换使人的交往空间得以不断扩大,人的本质变得更加丰富;另一方面造成了劳动异化,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侵蚀[9]。刘琳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考察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成熟的标志。”[10]344胡贤鑫在其著作中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伦理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11]7。尽管学界对《资本论》中的资本伦理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关于资本伦理的时代境遇、历史进路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化。

4. 对资本主义历史观的文化批判

虽然文化表现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向度、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念,但文化离不开特定历史时空中“现实的个人”。“民族史” 向“世界史” 转变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呈现过程。俞可平认为,全球化的历史始于马克思时代,世界已经成为历史,而不仅仅是地理空间性的存在[12]8。于成俊认为,时间和空间是马克思考察世界历史的两个基本维度。世界历史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实践起了关键作用[13]。在有些学者看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是马克思以欧洲为中心构建起来的。那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隐含着一个“欧洲中心论” 吗?对此,北京大学丰子义、杨学功在论著《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中认为,马克思在分析世界历史和国家形势时的确提及并阐发过“中心” 的思想,多是从世界经济活动中心层面论述的,但不能因此认定马克思主张“欧洲中心论”[14]145。目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本身,但是对于世界历史条件下资本的全球化发展、运行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价值取向和思维结构改变方面的研究成果远远未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本身研究丰富。

二、国外研究动态述评

大约在20 世纪20 年代,卢卡奇关于资本主义物化消解无产阶级革命意志的认识以及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研究最终揭开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帷幕。当前,西方学界文化批判理论研究呈现出“无中心、无内核” 的多样化发展态势,从人的异化批判、科技理性批判、现代国家批判、日常生活批判、现代性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无所不包,体系庞大,文化批判正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视野。国外关于文化批判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文化批判转向”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第二国际的反叛的客观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批判理论——卢卡奇的物化批评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化严重阻碍了无产阶级意识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首先是无产阶级意识的发展。葛兰西在《狱中杂记》中认为,革命的首要任务不是与资产阶级展开政治斗争,而是争夺意识形态阵地,获得文化霸权。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同,但是他们的分析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思考。西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文化批判被重视并不是偶然的。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批判”的重要理论要素。

(二)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特别是20 世纪30 年代出现的法兰克福学派,如霍克海默的批判思想、马尔库塞的“文化大拒绝” 理论自成一家之言,对传统思维的变革、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对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状态的认识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极大拓宽了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研究视域。法兰克福学派的作品主要包括霍克海默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工具理性批判》,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和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等。

(三)以萨特、列斐伏尔等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列菲伏尔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考察把基尔凯廓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思想与马克思的思想结合起来探寻人的存在意义。列菲伏尔认为,疏远日常生活是对公众创造力、主动性和个性的最大伤害,因此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生存下来并且通过日常生活批判使人获得创造力[15]40。列菲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深刻性是针对个人的生存哲学问题而言的,列菲伏尔在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对立和分歧基础上,着眼于个体生存的琐碎生活细节考察来发现异化的深层结构并寻找克服异化的途径。

(四)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西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存在认识论上的断裂,并且认为其忽视人的存在。相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高扬马克思人道主义精神,密切关注人类普遍存在的文化困境,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现存的官僚政治、意识形态和技术理性,才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自由的创造性个体。

(五)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和吉登斯等。主要观点为: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普遍异化的根源,所以要从根本上消除技术理性以及超越人的过度主体性所导致的工业社会种种负面现象,最终达到人主体性的解构。

上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文化、意识、意识形态的研究摆在重要理论地位,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借鉴。陶东风认为,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社会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是有区别的,那么我们利用西方文化思想时,就应该意识到它的有限适用性问题,中国社会文化科学真正重要的是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认识上的盲区和评价上的误区[16]。

文化批判既能综合地满足人类认知世界的需要,又能有效反映人们改造世界的效果,可为人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价值参考。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挖掘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与实际结合是一个实践问题,涉及实践主体、客体等因素,要求文化批判理论做到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国际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在面对国际关系变化的同时我国也正处于众多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在时代背景下诸多现实问题将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容易造成人们的认识偏差。因此,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增强人们鉴别是非的能力,适应时代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全面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异化资本主义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