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

2020-01-10 15:13吴虎强李戈媛夏泽梅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有形瘀血病机

吴虎强,李戈媛,夏泽梅

YANG W 等[1]指出,至2013 年,中国成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1.6%,即大约有1.139 亿中国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而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患者大约占30.0%~50.0%[2]。由于糖尿病患者病程长或平素血糖控制不佳,则会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的损害,导致视网膜微循环障碍,使得患者出现慢性、进行性视力下降,称为DR[3-4]。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坏死,内皮细胞变薄,使得视网膜内屏障功能受损,毛细血管内的成分由血管内渗出到视网膜中,造成视网膜功能障碍[5]。DR 在中医学属于“消渴目病”的范畴,根据其临床症状,也可见于“视瞻昏渺”“云雾移睛”“血灌瞳神”“暴盲”等疾病中[3]。气阴两虚是DR 的基本病机,贯穿于DR 的全过程,气虚则机体生化功能降低,导致阴液生成不足及输布和排泄功能障碍,且随着DR病程的发展,气阴两虚症状可日益加重,逐渐演变为阳虚,最终出现阴阳两虚,此过程是DR 的主要的演变规律,说明阳虚也是该病发展关键的证候因素[2]。病性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根据《黄帝内经》之“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本病是由于“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所致。基于此,本文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析机体生命规律及物质与功能的关系,也为DR 的中医防治提供新的视角。临床通过改善“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治疗DR 取得了较好疗效。

1 “阳化气,阴成形”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阳化气,阴成形”出自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具有自然界中运动的、外向的、温煦的、无形的、兴奋的物质属性;阴是自然界中静止的、内守的、寒冷的、有形的、抑制的物质属性[6]。故对于“阳化气,阴成形”的含义,张介宾[7]解释:“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即阳主动、散,故而化之为气,阴主静、凝,故而成形。气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气化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形式。“阳化气”是人体生命物质从有形到无形的演变,依赖有形之精、血、津、液的原料给予,化为无形之营、卫之气,以顾护和推动人体五脏六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更加侧重在机体的功能方面;“阴成形” 是人体生命物质从无形到有形的演变,是无形之清气、水谷精微之气的凝聚,化为有形之精、血、津、液以濡养五脏六腑,为五脏六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更加侧重在形态方面[8]。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卷一》[9]云:“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人体不停地进行健康有序的新陈代谢活动,关键原因就在于“阳化气,阴成形”辨证统一,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10]中描述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DR 的主要病机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三消》[11]云:“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DR 是糖尿病患者慢性、虚损性病变之一,现代医家认为其病机是以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为本,瘀血内阻、痰浊凝滞为标,总属本虚标实。彭清华[12]认为,气阴两虚是DR 发生的基本病机,血瘀痰凝、目络瘀滞是DR 形成的重要病机。唐由之[13]认为,DR 的病机是气阴两虚夹瘀。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主要在于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阳化气”不足时,随着“阳化气”生理功能的低下,将出现阳虚阴盛的“阴成形太过”的病理变化;阳气虚弱,化气不足,饮食入胃,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输布全身,而形成水湿等有形之阴邪,且阳虚不能推动精、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气化不利,不能推动阴精的正常输布,使其聚集于局部而形成痰饮、瘀血等有形之邪,表现为“阴成形”太过。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影响DR 进展的机制可能是:首先,“阳化气”功能不足,阳气亏虚,不能温煦脏腑,使得脏腑功能低下,气血精微生化不足,无力输送上达于目;其次,阳气亏虚,脉络失于温煦,则精、血、津、液不得上输、清阳不得上升、命门之火不得布散于目,或“阴成形”太过,致痰浊、瘀血凝滞于目中,导致目中脉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溢于脉外,使得神光不得发越,而出现视力下降,甚至盲无所见。这与现代医学认为DR 的发病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内屏障功能降低,毛细血管内物质渗出到视网膜,造成视网膜持续无灌注而闭塞,继而出现新生血管和病理性增殖相吻合[14]。段俊国等[15]对DR 病情进展与阳虚病机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阳虚可影响机体能量代谢从而使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诱导VEGF 的相关基因表达,使DR从非增殖期转化为增殖期,说明阳虚是DR 发展的关键病机之一。

3 改善“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治疗DR 的总体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0]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医圣张仲景也用温阳之法治疗寒湿凝聚之病,且在《金匮要略》[16]记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说明温阳化气是治疗有形之邪的可行之法。DR 的病性属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痰浊瘀血有形之邪阻滞目中脉络,为“阴成形”太过,使得神光不得发越而出现视力下降,且阳气亏虚是DR 发展的关键病机之一,因此在临床中治疗DR 当以温阳化气为主,温阳抑阴,促阳化气,促使“阳化气”功能得到正常发挥,使“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所产生的阴寒、痰凝、瘀血等病理产物得以正常气化,以起到通补兼施、补虚泻实的作用,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状态,防止DR 的进展。

DR 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证型复杂、多样,但治病求本,所以大体当以“温阳化气”为主要原则,在治疗过程中,审时度势,详细辨别患者病情的阶段、证候虚实,灵活运用治疗方案,方可效如桴鼓。李欢等[17-18]基于张景岳提出的“阴中求阳”之法发现,对造模成功的DR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右归丸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每组10 只,治疗组分别给予右归丸相应剂量进行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予以等剂量的蒸馏水灌胃,右归丸组成为熟地黄240 g、山茱萸90 g、当归90 g、山药120 g、枸杞120 g、杜仲120 g、菟丝子120 g、鹿角胶120 g、制附子60 g、肉桂60 g。实验证明运用右归丸可以延缓DR 大鼠的病变进程,改善DR 增殖期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及微血管的损害。

4 病案举隅

患者王某,男性,68 岁。2019 年3 月14 日因“双眼视力下降3 年余”就诊,曾于外院诊断为:(1)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双眼黄斑水肿。建议行双眼抗-VEGF 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患者拒绝。寻求中医治疗,遂来云南省中医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刻下症:双眼视物模糊不清,无眼胀痛不适,腰酸冷痛,纳、眠差,大便稀溏,夜尿频多。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6 年,自诉血压控制尚可;糖尿病病史8 年,现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餐后2 h血糖控制在5.0~9.0 mmol/L,无其他病史。专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08,左眼裸眼视力0.06,双眼结膜充血(+),角膜透明,瞳孔约3.0×3.0 mm,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混浊,散瞳下眼底呈现双眼视网膜见多处散在出血点,黄斑囊样水肿,反光消失。西医诊断:(1)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双眼黄斑水肿;(3)双眼白内障。中医诊断:双眼消渴目病(阳虚夹瘀)。治疗原则:温阳化气,活血化瘀。方药:右归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制附子20 g、肉桂15 g、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萸肉15 g、菟丝子15 g、杜仲15 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0g、蒲黄(包)15g、五灵脂(包)15g、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 g、水蛭6 g、地龙15 g、甘草5 g,10 剂,水煎服,每日2次,每日1 剂,饭后温服。第二、三、四、五诊时随证加减,嘱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避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六诊(2019 年6 月22 日):右眼裸眼视力0.5,左眼裸眼视力0.4,双眼前节同前,散瞳眼底示:双眼视网膜偶见散在出血点,黄斑水肿消失,中心凹反光微弱。

按语:患者有糖尿病病史8 年,早期对于血糖未重视进行严格控制,导致视网膜病变,辨证为本虚标实,瘀血阻滞于目中,使得神光不得发越而导致视力下降,运用温阳化气、活血化瘀之法,选用右归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以制附子、肉桂、黄芪、党参、白术为君药以益气健脾,助阳化气;重用黄芪加当归,以仿效当归补血汤之意,增强补气活血之效;桃仁、红花、生地黄、当归、蒲黄、五灵脂、水蛭、地龙以仿效血府逐瘀汤后进行加减,以期活血化瘀通络之效,为臣药;佐以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杜仲以补肾益气,增强气化之功效以助“阳化气”之功;故全方以恢复机体“阳化气,阴成形”功能,使其处在动态平衡之中,既有益气补血通脉之功,又有活血化瘀通络之效,可祛除阻滞于脉络之中瘀血,恢复神光发越之功效。

5 小结

综上所述,DR 是长期糖代谢紊乱损害视网膜微循环,以眼慢性进行性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眼病,阳气亏虚是其转变为增殖期的关键因素。运用温阳化气之法,改善“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达到阴平阳秘状态。因此,在临床中,可以从“阳化气,阴成形”角度来诊疗DR。

猜你喜欢
有形瘀血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核心病机及用药规律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未定义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从有形看到了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