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天津名医马乐三及其中国国医函授学院

2020-01-10 21:17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温病讲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马乐三“(1899—?),河北沧县人……于 1928年在河北沧县东门内文昌街创立天津中国国医学校,后应各地学子要求‘咸以沧地僻远,负笈维艰’,于 1930年春,迁至天津,又名天津中国国医函授学院”[1]。他先后在天津特一区(原德租界)、意大利租界办学,终迁至广东路福安里创办马乐三大夫诊疗院暨中国国医函授学院(民国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长、时任国民党中监委委员张溥泉为该院董事长)历时近20年。国民党立法院长孙科为其题词“发扬国粹”,司法院长居正为其所编讲义题词“书传金匮”,时任外交部长王宠惠题词“岐黄遗术,科学整理”,国医馆长焦易堂赠以“撷其精英”题词,可见该院在国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龙江医派著名医家王德光 1941年始参加了马乐三院长主办的中国国医学院的 4年函授学习[2]。中国国医函授学院教务课负责讲义的编纂与校勘,总务课印刷部(对外业务称文义印刷局)负责讲义的印刷。马乐三认为,印刷为近代文化重要工业,若工作不精必难引起读者的兴趣,精神亦随之颓败。因此其在办学之前即竭力筹办印刷厂,对内印刷教材且定价低廉,以不亏本为主,对外承揽业务,盈利部分用作学院扩充之资,此举措对保证函授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中国国医函授学院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内难科、四诊科、药物科、杂病科(包括诊疗概要、目疾、耳疾、鼻疾、口疾、齿疾、舌疾、咽喉疾、疮疡)、温病科、时疫科、伤寒科、妇女科、小儿科、科学科(包括细菌学、生理学、病理学、检验学、注射学、解剖学),计 10大学科。

保存国粹,重视基础

马乐三谓:“《内经》《难经》为国医之宗,治疗之本,后人多畏难不前,共趋捷径;殊不知后世杂书虽易,距道则远,欲速不达,入室尤难。本院专为保存国粹,先解决根本医学,然后归纳科学,整理以最新方式,故前立法院长孙(科)赠本院之讲义题词‘发扬国粹’四字,足征本院讲义之取材也。”[3]1其函授的教材如《内难科讲义》《四诊科》《药物科》均属基础课教材,兹择要简述如下。

1.摘其菁华,辨章内难

《内难科讲义》摘取《内经》与《难经》两书之菁华,汇编为9章,具体包括:《内经》道生摘要、《内经》阴阳摘要、《内经》色诊摘要、《内经》脉诊摘要、《内经》经络摘要、《内经》治则摘要、《内经》病能摘要、《八十一难经》摘要、奇经八脉集解,以此作为国医之基础。综观全书,语言平实,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极适合函授自学。例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解释道:“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则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少火生气,故云食火。阳气者,身中温暖之气也。此气绝,则身冷而毙矣。运行三焦,熟腐五谷,畴非真火之功,是以《内经》谆谆反复,欲人善养此火,但少则壮,壮则衰,特须善为调剂,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讵非岐黄之罪人哉?”[3]5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其解释谓:“用寒药治热病而热反增,非火有余,乃阴不足也。阴不足则火亢,故当取之阴,但补阴则阳自退耳。用热药治寒病而寒反增,非寒有余,乃阳不足也。阳不足则阴寒,故当取之阴(阳),但补水中之火,则寒自消耳。求其属者,求于本也。一水一火,皆于肾中求之。故王太仆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八味二丸是也。”[3]20

《难经·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其解释谓:“泄之不同,固有是五者,其病每起于脾胃之间。叔和云:湿多成五泄是也。”[3]29

《难经》曰:“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其解释谓:“邪客于胃,胃之下口不固,饮食入内,不待脾脏磨擦,径传大肠,而出所泄之色,即胃之色也。”[3]29

《难经》曰:“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其解释谓:“注,骤然泻也。脾虚受邪,不能消磨水谷,散布胃之精气于五脏六腑,水谷停留于胃中,故肚腹膨胀充满而泄,骤食即呕吐而不下也。”[3]29

《难经》曰:“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其解释谓:“大肠虚而受邪,食毕而急欲登厕。大肠乃肺之腑,大便之色白,故大肠鸣切痛者,虚寒相搏也。”[3]29

《难经》曰:“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其解释谓:“溲,小便也。便,大便也。小肠在少腹,邪客小肠,少腹所以作痛也。”[3]29

《难经》曰:“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其解释谓:“瘕,聚也。里急,腹中欲去之甚也。后重,气下坠也。圊,厕也。里急故数至圊,后重故不能便,茎中作痛,小便不通利也。肾关窍于一阴,肾经受邪甚泄如是。”[3]29

2.诊道要旨,神圣工巧

《四诊科讲义》以望闻问切为纲,强调四诊合参,则可识万病根源,此乃辨治疾病的基础。其除分别介绍望色、闻声、问证、切脉的基本知识外,每节之后皆附以七言韵歌的形式作为小结,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用。例如:

望色诗: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颧鼻主脾。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4]2

辨舌诗:舌上无苔表证轻,白苔半里古章程。热红寒白参枯润,阴黑阳黄辨死生。全现光瑩阴已脱,微笼水色气之平。前人病有三十六,采摘多歧语弗精。[4]3

闻声诗:言微言厉盛衰根,谵语实邪错语惛。虚呃痰鸣非吉兆,声音变旧恐离魂。[4]3

问证诗: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须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早闭崩皆可见。再添数语询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4]3。

《四诊科讲义》尤重切脉,其认为旧论七表八里九道脉分类法,确有值得商榷之处,李时珍、李中梓则推衍为27脉,当增入“大脉”更为全面。然而“病无定情,脉不单见,学无头绪,指下茫然”。[4]11因此提出:“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为主,而以兼见之脉附之,总括以诗,为切脉捷径。”[4]11- 12略如下述:

诗曰:浮为表脉病为阳,轻手扪来指下彰。芤似著葱知血脱,革如按鼓识阴亡。从浮辨散形缭乱,定散非浮气败伤。[4]12

迟为脏脉亦为寒,一息未及四至弹。结有偶停无定数,代因不返即更端。共传代主元阳绝,还识结成郁气干。除却数中促紧动,诸形互见细心观。[4]15

该讲义对迟脉的解释一方面综述前人之说,另一方面结合临床所见提出自己的观点,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易于学习,便于理解。如讲义中说:“吴山甫论‘迟’脉,谓医者之一呼一吸,病者之脉来三至者曰迟,二至、一至,则又更迟矣。若二呼二吸而仅一至者,是迟之极矣。阴脉也,为阳虚,为寒。程应旄论‘迟’脉,有由邪聚热结,腹满胃实,阻止经隧而成者,此又不可不知也。今有癥、瘕、痃气,壅遏经隧诸象,而见迟脉者,是又不得概以为寒也。按腹中积块,坚而不动者曰‘癥’。或散或聚而无常准者曰‘瘕’。大腿上端,与少腹相连处,所生硬块,为‘痃’症。”[4]15- 16编者举例称其祖母86岁,平素身体健康,当年春天忽染沉疴,几于不起,数月之间,百药罔效,群医束手。患者大便半月不下,饮食不进,昏迷不省人事。编者急速回乡,诊老人之脉,左右皆现迟象,一息不及三至,但见洪壮异于寻常,弦劲尤甚,前医历次均从寒治,都不外温补之剂,深觉其误,认为“邪聚热结,腹满胃实,阻结经隧,亦成迟脉”[4]16。急以紫雪散、承气汤及养阴、抑火、通解、消导之品,数剂而病霍然。由此可见,张仲景谓脉迟出汗之证有时亦可使用大承气汤峻下之法,说明迟脉未必都主阴证。

3.诠释药物,切于实用

《药物科讲义》先论诸药三十六反及诸药十九畏歌诀,再设5章分论常用药物,每章之内则酌为分部,利于识别,便于应用。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章植物类,“山草部”含甘草、黄芪、人参等39味药,“芳草部”含当归、川芎、白芷等26味药,“隰草部”含茵陈、青蒿、夏枯草等22味药,“毒草部”含大黄、附子、半夏等7味药,“水草部”含泽泻、石菖蒲、蒲黄3味药,“石草部”含石斛、骨碎补2味药,“谷部”含薏苡仁、罂粟壳、神曲3味药,“菜部”含莱菔、生姜、胡荽等9味药,“果部”含杏仁、桃仁、大枣等7味药,“味部”含花椒、吴茱萸2味药,“香木部”含柏子仁、肉桂、沉香等7味药,“乔木部”含黄柏、厚朴、杜仲等6味药,“灌木部”含枳壳、栀子、酸枣仁等9味药,“寓木部”含茯苓、茯神、猪苓3味药,“苞木部”含竹叶、竹茹、竹沥3味药。

第二章动物类,“虫部”含蜂蜜、白僵蚕、水蛭等5味药,“龙蛇部”含龙骨、鼍(扬子鳄)甲2味药,“介部”含龟板、鳖甲、牡蛎3味药,“兽部”含阿胶、牛黄、鹿茸等6味药,“人部”含人中黄、人中白2味药。

第三章矿物类,“石部”含朱砂、石膏、海浮石等8味药。

第四章物用物类,含锦、新绛、绵等5味药。

第五章自然动物类,含诸水、诸火、诸土3部分药。

《药物科讲义》总计介绍 182味药,皆为常见习用之品,切合临床。每味药分述性味、忌恶、《神农本草经》所论功效主治、发明及用量。例如:

“苍术:苦辛温无毒,产茅山者味甘,形瘦多毛最良,吴郡诸山者次之,楚中大块辛烈气燥者为下。制用糯米泔浸,刮去皮切片,同芝麻炒,或麻油炒通黄,去焦基,或去皮切片,密(蜜)水拌饭上蒸用,又白露后以泔水净,置屋上晒露一月,谓之神术。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

发明:苍术辛烈,性温而燥,可升可降,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而安太阴,辟时以行恶气,因经疳(泔)浸炒,故能除上湿发汗,与白术止汗则异,腹中窄狭须之,《本经》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等证,总取性专开腠,故能发汗而去风寒湿气,祛湿而去死肌痉疽,下气而消痰食饮癖。又能总解诸郁。佐以香附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一升一降,则郁散而气平也。脾精不禁,淋浊不止,腰背酸疼,用以敛脾精,津生于谷气也。同黄柏为二炒(妙),治下部湿热疼肿。又苍术一味麻油制过为末,煮大枣肉为丸,治胁下饮澼。许叔微患饮澼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写文,左向伏几,是以饮食多坠左边,饮酒止从左下有声,胁痛食减嘈杂,饮酒半杯即止,十数日必呕酸水,暑月左半身绝无汗,服雄附矾石牵牛遂戟等皆无效,自揣必有澼囊,如水之有窠臼,不盈科不行,乃悉屏诸药。以前丸服三月而疾除,暑月汗亦周身,用下能书细字,皆苍术之力也。然唯素禀肥盛多湿者为宜,若形瘦多火者禁用。其神术已经露制,转燥为清,用以发散上部头风痰湿诸证。故治时行头痛有神术汤,此得制度之妙也。

用量:七分至三钱。合黄柏为二妙散”[5]10

《药物科讲义》对每味药物的介绍无不如此,语言简练,内容丰富,结合临床而切于实用。

遵古启新,指导临床

马乐三中国国医函授学院开设的临床课程极富特色,具体有杂病科(包括诊疗概要、目疾、耳疾、鼻疾、口疾、齿疾、舌疾、咽喉疾、疮疡)、温病科、时疫科、伤寒科、妇女科、小儿科等课程。兹以《温病科讲义》与《妇女科讲义》为例,简介如下。

1.因应急需,辨析温病

《温病科讲义》于 1940年 10月第十九版开篇即云:“本院承各地同学函请,先发本科讲义。以近来大江南北温疠流行,就症实验,较之仅具医书之辨析,医理之想像,易于研求多矣。”[6]1为了便于学生自学,其还特别强调:“同学如有不明单味药性者,可备《本草备要》一部,以便随时查考。”[6]1

综论外感,提要钩玄 《温病科讲义》针对“唐宋以来,伤寒温病,门户不分,以麻桂诸法治之;明清以降,伤寒温病,划分门户,以辛凉轻剂、甘寒滋腻等法治之,过犹不及,其失相同……温病之真谛未悟,庐山之面目不真,千溪万径,头绪纷繁,虽有苦心力学之士,不觉望洋兴叹,无所依规;若浅学之辈,恪守一家,扪烛扣盘,奉为圭臬,能不愈学愈谬乎”[6]2,开章第一篇大量援引《内经》《难经》《伤寒论》及历代名家之论,以辨伤寒、温病及其他外感病之同异,同时就温病之原因、病邪潜伏、新感与伏气、六经病传、卫气营血辨、三焦别解、发热之原理、表里寒热辨、体温解释与体温放散及调节、温病治法、温病诊断等进行辨析,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极适合初学者修习。

例如《温病科讲义》指出温病诊断方法虽多,但简要者有五:(1)辨新感伏气。新感者其人正气充足而邪不易侵,病势由渐而加,病浅易治,不治易愈;伏气者其人正气衰弱而邪易深入,一病津液即竭,病重难治,即使治之合法,亦会变幻莫测,层出不穷。(2)分表里热证。“国医治温病之优点,在能辨别表里热邪,时令气候变迁,所发生之病证,自有深浅不同,故表热、里热,在温病上实占一重要位置”[6]13,同时分论表热证、里热证、表里皆热证、里真热表假寒证。(3)审体质强弱。“病症之发现,以体质自主……苟无素因诱引,病症不易感受,如血热内壅之人,易患温暑;体温低减之人,易患伤寒;津枯液稀之人,易患烦躁;痰涎凝滞之人,易患湿邪,体质之关于病症者如此”[6]13。(4)察唇、舌、苔、脉四项。唇:唇肿而紫赤,为热邪内遏,法宜清解;唇紫绛且裂,或唇肿赤焦,口臭异常,病属热壅,急宜清之,但有清开、清达、清泄之不同。舌:舌质绛淡,以辨内热之重轻;舌苔厚薄,以判病势之深浅;凡新感之病,舌色多如寻常;伏邪之病,舌色鲜紫,或干绛;暑温初起,舌多红赤。苔:新感之病,苔色由白而厚,继则或黄或灰;伏邪之病,其初舌多无苔,或深红色,或干绛色,须用大剂清透,舌苔方可由红转白。脉:温热伤寒新感初起之候,脉形多躁;古人误认为数,究竟与众不同,如浮大而躁,病已外出,一经凉散,自能霍然。如沉细而躁,是正气衰弱之故,急宜清透,但已属危险重证,不易施治,“吾同学如遇此症,切宜注意!”[6]14(5)验二便颜色。热邪久留于内,小便始由黄而赤,甚则点滴作痛;大便亦枯秘不润,大便必由燥而硬,亦有火郁成毒、自利清水者,此皆为热毒结聚所致,统宜投攻下之品。

衷中参西,继承发扬 《温病科讲义》的编撰不仅突出中医特色,而且善于吸收新的知识,以因应临床实际需要为重。例如其所论疾病按肠窒扶斯、温热发斑、肠热病、热病、春温、风温、暑温、伏暑、秋燥、冬温等10章分别介绍。每章先有概说,后叙病因、证候、病理、诊断、治法(含处方、方解)。《温病科讲义》所论肠窒扶斯 Typhus Abdominalises(原书翻译)即肠伤寒,系当时国内严重流行的肠道传染病,西医当时也没有很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本章中西并论,首先提出该病由窒扶斯(伤寒)杆菌通过粪便传染于人,大约经历 9~21日潜伏期,分别按初发期、第一周至第五周(恢复期)分别详述。书中提到中医古代并未论及此病,该书则以“湿温”概之,“自明清以来,叶香岩、章虚谷、王孟英、吴鞠通、石芾南、俞根初等,对于湿温病学,发挥立论,属归温病,治疗方面,亦见完善”[6]15。书中特别指出该病在温病科内系最危险之症,与他项温病亦不相同,因此本章以近一半篇幅详论中医治法与方药,“如此则治湿诸法于是尽矣!”[6]31

《温病科讲义》论春温有“客感春温证”与“伏气春温病”两种。(1)客(新)感春温病,“当仲春之令,天气虽暖,而余寒未解,每有浮躁之辈,以为春天和暖,急遽脱去棉衣,然非时之寒邪,难免刺入身体,以致发生病者是也”[6]37。新感春温病若无热血内壅之素因,只为轻浅之一层感冒,一经疏散病即霍然;若热壅于内、寒结于外、互相攻讦,必致迁延时日,病势缠绵,及至末期每多鼻衄、身出斑疹,而后寒解热消、毒邪始尽。新感上焦用药宜清淡,若初起头疼、身热、恶寒、无汗、咳嗽者,治宜加减荆防达表汤(荆芥、防风、紫苏叶、白芷、橘红、杏仁、六神曲、赤茯苓、生姜、葱头);若热重者,治宜加减蒿芩清胆汤(青蒿、枳壳、制半夏、广陈皮、黄芩、竹茹、碧玉散、赤茯苓);若有鼻衄属阳明热盛,当加赤芍药、牡丹皮、牛膝,若见斑疹当加牛蒡子、连翘、赤芍药、郁金;若热甚汗多、烦渴不止者,治宜新加白虎汤(生石膏、鲜芦根、鲜竹叶心、北知母、荷叶、玄参、嫩桑枝、北沙参、灯心草);若恶寒轻、发热重、心烦口渴、咽疼者,治宜加味葱豉桔梗汤(葱白、薄荷、桔梗、连翘、栀子、竹叶、豆豉、瓜蒌、麦门冬、天门冬、金果榄、山豆根、灯心草、六神丸);若风热加重即由上方加防风、黄芩;若病深不瘥,不只心烦口渴、恶寒如汗,反增咳嗽气喘者,治宜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生甘草、生石膏);若表寒既解、内热外达,继以心烦胁疼、寒热类疟,治宜柴胡桔梗汤(柴胡、黄芩、枳壳、桔梗、清半夏、广陈皮、生姜、葱白);若斑疹既透、里热外达、应脉静身凉者为愈,如未愈者则肠胃必有停滞,宜加焦三仙、槟榔片、莱菔子等通利消导之品。(2)伏气春温病,系病邪潜伏于内,经春寒触动而外发的疾病,“以冬令寒气潜伏,至夏化为温病,其潜伏之途径,或云潜伏肌肤,或云潜伏阴分,其实即冬令寒触皮肤,以致所有废物,不能尽量排泄,日积月累,凝结不出,及春阳一动,发为疾病者是也”[6]41。伏气春温病的证候有三:气分伏邪、血分伏邪及热入血室。气分伏邪,因春寒触动而发,初起头身俱疼、恶寒无汗,继则寒热类疟、口苦胁疼,甚至目赤耳聋、胸闷作呕,及传表外达、必灼热心烦、大渴引饮、不恶寒、但恶热,以至神昏谵语、胸膈间发斑疹、溺赤便闭。血分伏邪,初起微恶风寒、身冷无汗、或咽喉微疼,继则寒轻热重、全身亢躁、有汗而热不解、心烦不寐、面赤唇红、手足躁扰、神昏谵语、或心迷不语、或郑声重语,甚则状若惊痫、时时瘛疭、四肢厥逆、胸腹按之灼手。热入血室,书中颇认同王士雄观点,将其分为三证:一为经水适来、因热邪陷入而搏结不行者,宜破其血结;二为经水适断、而邪乘血舍空虚以袭之、宜养营清热;三为邪热传营、逼血妄行、致经血先期而至者,宜清热实营。春温属气分伏邪者,寒热如疟、身热心烦、大渴引饮、口苦胁疼、便闭溺赤,治宜柴芩清膈汤(柴胡、桔梗、生甘草、黄芩、连翘、枳壳、大黄、薄荷、竹叶心);若热势犹盛、斑疹将发者,治宜新加白虎汤;若斑疹既透、但见虚烦不寐、呕吐不休、尚有痰热内扰者,治宜蒿芩清胆汤。伏邪在血分者,初起微恶风寒、身疼无汗、舌赤脉数,治宜加减萎蕤汤(玉竹、白薇、桔梗、葱头、菊花、玄参、牛蒡子、薄荷、豆豉、生甘草);若亢热灼手、心烦口渴,属实者治宜加减犀角清络饮(犀角、牡丹皮、桃仁、鲜茅根、竹沥水、生地黄、赤芍药、连翘、石菖蒲、姜汁、灯心草),属虚者治宜导赤清心汤(鲜地黄、木通、益元散、麦门冬、硃灯心草、硃茯神、莲子心、牡丹皮、竹叶、童便);若类惊痫、手足瘛疭者,治宜羚羊钩藤汤(羚羊角、桑叶、川贝母、生地黄、钩藤、茯神、菊花、白芍药、竹茹);书中还提出热入精室证,初起属血分伏邪,后见血液外出、津液漏下,古称下竭上厥,为难治之病,治宜阿胶鸡子汤(阿胶珠、鸡子黄、白芍药、黄连、黄芩、黄柏、知母、生甘草)。

《温病科讲义》所列处方皆有方解,极富特色。例如三一承气汤,其谓:“邹润安谓厚朴倍于大黄,枳实多于大黄,为大承气;大黄倍于枳朴为小承气。如依邹氏之说,是大承气之力量,在乎枳朴不在乎大黄;小承气之力量在乎大黄不在乎枳朴矣。但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亦名承气者何也?但三一承气汤之加减,有用枳朴者,有不用枳朴者,有用芒硝者,有不用芒硝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唯大黄在任何承气汤中则无不用,是承气之命名,应以大黄为重要之关键也;况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汤之药品,厚朴分量倍于大黄,并不以承气命名,尤可见承气之意,不在枳朴而在大黄也。考《本经》以大黄通血,缘气以血为营地,血以气为折冲,若宿食积而不下,蒸逼津液,悉化为火,唯大黄能捣其穴,能覆其巢;而芒硝、厚朴、枳壳,只帮助磨荡,去尽渣滓,热邪始能自解也;若甘草之功,不过调和已耳!”[6]27如此深入浅出、广征博引,理论联系实践,不仅极利于函授自学,而且有助于临证准确使用该方。

2.知难而进,统编妇科

《妇科学讲义》开宗明义,“世间最难治之病,莫过于妇孺,古称小儿科为哑科,以其不能言也;然妇女虽系能言,往往有不能言之隐,或言之不尽耳……编者对于诊疗妇女病症,深感种种不易,复查坊间出版妇女科之医书,非深奥难明,即漫无系统,皆不合同学自习之用,故手编本科,精益求精,详不厌详”[7]1,全书按处女期、少妇期、妊娠期、临蓐期、产后期、老妇期、杂症7章分条论述。

处女期。主论月经不调病,具体包括经早、经迟、经乱、经疼、倒经、经闭、经崩、经多、经少、居经等证。

少妇期。凡属经病者皆可参酌处女期各证辨治,此期着重论治不孕症。书中首先提出有月信极准、亦无他证而不受孕者,其因有三:体肥脂厚而气促痰多,子宫闭也,以导痰为先。身体肥大、月信届时而至、不稍差移、唯小腹常疼、肝经善怒、以致终岁不育者,宜选温和药味以疏肝理气为上剂。身体干瘦、虚阳独盛、经色黑紫、来时甚少而不受孕者,是胞血火炽、精亦被灼,宜用四物汤以熟地黄换生地黄,酌加黄芩、黄连以清阴火。续论少妇月经不调(经早、经迟、经疼、经闭、崩漏)及少妇断产。

妊娠期。首谓妊娠通解(总论),主要内容有胎教、辨脉、常见病症的辨析、妊娠养胎、验胎、妊娠经过、妊娠摄养法(饮食、二便、工作、运动、睡眠、精神、衣服、身体、房事、乳房)、妊娠食忌、妊娠药忌。次论妊娠杂病,具体包括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安胎、漏胎、惊胎、胎逼、半产、胎不长养、过期不产、妊娠咳嗽、子烦、类中风、妊娠伤风、妊娠伤寒、妊娠痞疟、妊娠痢下、子淋、遗尿、妊娠诸血证(溺血、吐衄、咳血咯血)、妊娠诸痛(心痛、腹疼、胃痛、胁痛、背痛、腰痛、脐痛、少腹痛)、子肿、不语、谵语、于悬、子痫、乳泣、鬼胎、堕胎等。

临蓐期。内容包括临蓐通论、临产保护、择稳、服药、伤胎、胞干、难产、正产、催产、冻产、热产、横产、倒生、偏产、碍产、坐产、浪脐产、盘肠产、摩揣、卧法、饮食宜忌、备法、下死胎法、胞衣不出、胞衣不下、交骨不开、阴户不闭、子宫不收等。

产后期。内容包括产后通论、起居调护法、产后服药十课、产后发热、产后三病(病痉、郁冒、大便难)、产后腹痛、产后中风、产后乳中虚、产后下利、产后诸禁(禁卧、禁酒、禁浴、禁寒、禁汗、禁下、禁利小便、禁寒凉药、禁动作劳)、产后血晕、产后三冲(产后败血冲心、冲胃、冲肺)、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产后三审(产后先审少腹痛与不痛、次审大便通与不通、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呃逆、饱闷、谵语、如见神鬼、不语、发痉、发热、寒热、中风、咳嗽、发喘、瘛疭、颤振、伤风、伤寒、疟、痢、蓐劳、虚烦、惊悸、多汗、麻木、大小便诸证(大便难、小便不通、恶露不行、小便淋沥、产后遗尿、阴颓脱下)、产后诸痛(遍身疼痛、头痛、胃痛、心痛、胸腹疼痛、真心痛、胁痛、腹痛、脐腹痛、腰痛)、泄泻、浮肿、诸血证(鼻衄、吐血、咳血、血崩、漏下)、月经不通、乳汁(蒸乳、乳汁自出、乳胀、妬乳)等。

老妇期。此期除经水断、生育绝,疾病稍异,他种病症,无不相同,故不另立说。其只列老妇血崩一证,冀望学生关注。

妇人杂疾。内容包括阴蚀、阴吹、阴疮、阴挺、瘰疬、痰核、流注、乳痈、乳岩等。

上述可见,《妇女科讲义》系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所编,全书所论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立法、处方与方解、用药等皆渊源有自,中医特点突出;对妇产科中涉及到的生理知识、某些疾病的深入分析,不乏当时西方医学的内容;中西医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易于学习,便于临床,诚可谓遵古而不泥古、研西而不崇洋,至今仍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年间),我国中医药学迎来了一个初步发展的时期。天津也不甘人后,汇聚了不少国医干才,悬壶济世者有之,培养后继者有之,创办期刊者有之,护法岐黄者有之,马乐三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深入认真研究这一时期中医界的人和事,总结他们的得与失,对现代中医药学的继承发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及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温病讲义
伤寒、温病与现代医学疾病对应探赜
——兼与《论流行性感冒与伤寒、温病的关系》一文作者商榷
陈岱孙补充讲义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
陈岱孙补充讲义
陈岱孙补充讲义
陈岱孙补充讲义
关于《温病条辨》温病初起使用桂枝汤的讨论
温病透法治疗银屑病用药规律探析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