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冀北地区“粮改饲”结构调整效益分析*

2020-01-10 08:39王怡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年11期
关键词:饲草养殖业奶牛

王怡然,孙 芳※,丁 玎

(1.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教务处,张家口 075000)

0 引言

近年来,种植业与养殖业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但是,出现了部分粮食产能过剩与部分粮食进口的新矛盾,同时,饲料的营养缺乏、价格高成为国内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种养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15年政府出台发展“粮改饲”结构调整与发展“种养结合”经营模式的政策,2016年与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种养业结合经营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并开始实施“粮改饲”结构调整策略试点。

对于“粮改饲”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数专家从种植业视角展开研究,由于同样条件的耕地小麦单产为300~500kg/667m2,种植苜蓿草的单产干苜蓿1 000kg/m2左右,农民种植苜蓿从每亩耕地获得的纯收益是种植小麦的3倍左右[1]。所以,应该从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入手,以草牧业发展为载体,促进全株青贮玉米的利用,实现农牧结合发展的现代农业[2],种养业通过横向结合经营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农牧业互补效应[3]。将部分籽粒玉米改种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按照为养而种的原则,构建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种养一体化的和谐格局,这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4]。种植饲料饲草实现种养一体化也是为了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消耗,实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5]。所以,青贮饲喂下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青贮以及其他牧草也会减少对耕地的长期消耗,提高土地利用率[6]。同时,苜蓿草作为优质牧草添加到饲料中,会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每头泌乳奶牛的产奶量每日可增加1.5公斤[7]。大力发展“养殖企业+种植大户”、“养殖企业+种植合作社”和“养殖企业+自有种植基地”等多种种养结合模式是正确选择[8]。同时,农牧业产业纵向一体化经营可以节约各环节的交易费用[9]。对于京津冀区域,河北省与京津两市相比农牧业区位商较大,而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京津两市对河北省的农牧业依赖性较强[10],因此,河北省的种养业结合经营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举足轻重。但是对于河北省种养业结合经营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少,而且很少有研究成果显示从养殖业切入研究种养业供给侧结构问题的。

文章选择京津冀区域冀北地区实施“粮改饲”的试点县,进行种养业横向结合经营问题调查研究,目的是从养殖业视角分析“粮改饲”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比较种养业结合经营的规模效益,便于提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牧业综合效益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对于研究区以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粮改饲”的推行、补贴机制的完善、因地制宜的策略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1 “粮改饲”结构调整理论依据

对于“粮改饲”结构调整效益比较分析涉及到“粮改饲”的机会成本与“粮改饲”的规模效益问题。

1.1 “粮改饲”机会成本理论分析

机会成本是做出某一决策而不是另一决策时所放弃的收益。在有限的耕地上种植粮食作物还是饲料饲草作物的选择产生机会成本,“粮改饲”策略是将耕地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饲料饲草作物,所放弃的粮食作物的收益是种植饲料饲草作物的机会成本,只要该机会成本小于饲料饲草作物的收益,耕地“粮改饲”结构调整是有利的。而种植饲料饲草为养殖业提供物质,降低了养殖业成本,提升了畜产品品质,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养殖业收益,这些效果与效益比种植粮食的收益大,“粮改饲”决策实现了帕累托改进。经营主体在粮食作物和饲草饲料之间选择产生机会成本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粮改饲”机会成本分析图

图2 种养业结合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分析

图1中,横轴F为饲草饲料的产量,纵轴G为粮油作物产量,OA表示耕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的产量,OB表示耕地全部用来种植饲草饲料的产量,生产可能性曲线AB表示两者产量的组合点的轨迹。图1中从C点移到D点增加了饲料饲草产量HL,减少了粮食产量MN,增加的饲料饲草产量HL大于减少的粮食产量,即用饲料饲草作物替代粮食作物的机会成本小,同时,将饲料与饲草投入养殖业会产生更大的效益。

“粮改饲”策略实施之前,耕地种植籽粒玉米存在玉米产量过剩、养殖业饲料成本高的问题,既影响耕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提高,又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基于上述饲料饲草作物替代粮食作物的机会成本理论分析结论,耕地实施“粮改饲”结构调整策略后,既实现了玉米去产能的目的,又降低了养殖业成本,提高了耕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牧业经济效益。

1.2 种养业结合经营规模经济理论分析

规模经济理论强调当规模不断扩大时,平均成本逐渐降低,当规模达到一定量时,平均成本降低到最低,这时的规模(产量)为最佳规模。种养业结合经营的规模经济理论分析如图2所示。

图2纵轴C表示饲料种植投入成本,横轴Q表示饲料产量(代表规模),L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SAC3、SAC4、SAC5表示不同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Q1左边区域表示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平均成本一直在递减,直到产量为Q1时平均成本降为最低,为规模经济段;在Q1右边区域表示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平均成本逐渐增加,为规模不经济段。所以,生产规模为Q1产量时为最佳生产规模,由SAC1短期成本曲线表达的生产规模是平均成本投入最低的规模,为适度规模。

如果种养业经营规模太小,达不到规模效益,在最佳规模之前,只要不断扩大规模,成本就会一直降低,产生规模效益。通过“粮改饲”策略实施,养殖业所需饲草饲料由种植业来提供,可以减少养殖业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养殖业的规模才可以达到降低平均成本的目的,实现规模经济。

1.3 农牧业产业链延长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交易成本理论是强调将外部交易内部化的原理,将此理论应用于种养业全产业链结合经营的理论解释。农牧业经营主体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减少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市场上原材料、中间产品等各环节的交易费用,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将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与销售融为一体,在减少交易费用的同时可以实现产品各个环节的增值,提高产品的利润率。“粮改饲”策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是通过将外部交易内部化减少了交易成本。

种养业之间互相提供饲料与肥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在“粮改饲”策略实施下,青贮玉米的种植为养殖业提供饲草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经营通过外部交易内部化还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营利润。

所以,通过“粮改饲”策略的实施,延长农牧业产业链,加快产业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降低各环节的交易成本,扩大盈利空间;实施种养业结合经营,降低了饲料与肥料的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

2 “粮改饲”结构调整调查分析

2.1 “粮改饲”结构调整现状

依据农牧业比较优势凸显原则、区域特征差异性原则以及资料可获得性原则,选择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与塞北管理区作为调研对象,通过调研所得信息、事实资料与具体的数据资料分析“粮改饲”的养殖业与饲料饲草加工业的产加销问题与效益。

(1)试点地区具有种养业结合经营的历史传承。所调查试点地区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是张家口市主要的奶牛养殖基地,有种养结合经营的传统,“以种扶养、以养促种”的观念早已形成。具有作物及作物秸秆作为饲料饲养牲畜,将牲畜的粪便作为有机肥培肥土地,形成种养结合、相互促进融合的二维生产模式的历史传承。农民良好的种养习惯、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和紧邻河北省坝上、内蒙古自治区等重要养殖区域的区位优势,促进了万全区饲草加工业的发展。从2011年以来该区一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进行人工种草、围栏封育、禁牧舍饲圈舍、青贮窖和贮草棚建设,使畜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推动了草牧业的发展,在2015年被列入首批“粮改饲”试点区。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历史上为游牧地区,逐渐开发为农牧交错区,目前为耕草地交错分布、农牧业兼业地区。该区是最早实施“粮改饲”的区域之一,其牛奶养殖具有较长历史,奶产品销往蒙牛、伊利公司,初步构建了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2)实施“粮改饲”的企业偏小规模居多。所调查的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养殖业主体包括3个养殖企业、3个养殖场、1个养殖小区和1个养殖合作社,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的2个养殖企业,1个饲料加工企业,大部分经营主体规模偏小。

调研涉及的张家口市万全区养殖企业有:张家口锦智奶牛良种繁殖有限公司(简称“锦智”),张家口立宇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简称“立宇”),万全县广恒农牧有限公司(简称“广恒”),万全区七屯牧业奶牛养殖场(简称“七屯”),天顺奶牛养殖场(简称“天顺”),张家口万全区雪塔奶牛养殖场(简称“雪塔”),天赐养牛养殖小区(简称“天赐”),科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简称“科牧”);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的张家口富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富源”),这9家养殖业经营主体平均种植面积为40.2hm2(603亩),平均养殖奶牛1 080头,饲草饲料种植面积与奶牛养殖数量的规模偏小。

表1 所调查养殖企业养殖奶牛数量与种植饲草饲料面积 头,hm2

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的现代牧业(塞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现代牧业”)经营规模较大,养殖奶牛3.500 0万头,种植饲草饲料2 000hm2。

(3)“粮改饲”政策补贴涉及范围有限。所调查地区“粮改饲”的补贴标准是草食家畜养殖场(企业、合作社)收贮玉米、燕麦、甜高粱、豆科等青贮饲草料1 000 t以上的,养殖规模在300-1 000头的,饲草专业收贮加工企业(合作社)收贮玉米、燕麦、甜高粱、豆科等青贮饲草料产品1万t以上的才会享受补贴,“粮改饲”的政策补贴并不能惠及所有种植相关饲草饲料的经营主体,特别是种植饲料的农户享受不到该项补贴。

2.2 “粮改饲”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京津冀冀北地区奶牛养殖主体与饲料饲草加工主体的实地调查,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土地流转规模不大,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调查区域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小,形不成规模效益,如万全区经营主体的耕地种植面积普遍较小,“七屯”牧业种植青贮的面积为4hm2,“天顺”种植青贮13.33hm2,天赐种植16.67hm2,“锦智”种植青贮7hm2,“立宇”种植青贮20hm2,“广恒”种植青贮4hm2。加之流转地块不整齐,农户的耕地面积最大为0.46~0.53hm2,耕地0.13~0.2hm2为普遍情况,还有的耕地面积不到0.067hm2,耕地规模太小,而且较为分散,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2)生产要素缺乏,不能满足产加销需求。无论是养殖企业还是饲料加工企业投入生产要素严重缺乏,耕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缺失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务农收入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孩子没有劳动能力。饲草饲料的种植在收获时期多采用人工收割,人工劳动费用在收割的淡季和旺季价格差异大,劳动力少,导致在旺季时,工人工资是一大笔成本支出。在收割玉米秸秆时,需要使用人工,人工费30元/t,旺季约雇佣100人左右。

(3)大型设备不健全,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由于所调查区域耕地草地面积广大,在收割季节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进行收割费时,且在部分地区不可行,而大型收割、装载、青贮所用设备的不完善导致的收割时期耗时长、效率低、费用高。很多养殖场缺乏大型收割装载设备,在租赁公司租赁机械设备,每台机械设备收割费用80元/t,或者每台机械设备收割费用3 750元/hm2左右(收割费用250元/667m2左右),这样的养殖场不在少数。

(4)“粮改饲”结构调整补贴的范围不够全面。所调查区域“粮改饲”补贴一般是按照青贮量,而且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有补贴,奶牛养殖规模是300~1 000头可以享受补贴,饲料加工达到1万t以上可以享受补贴。这样会有两类“粮改饲”结构调整主体享受不到补贴,一类是“粮改饲”结构调整的饲料种植农户享受不到补贴;另一类是实施“粮改饲”策略饲喂全株青贮玉米或加工全株青贮玉米的小规模经营主体享受不到补贴,这势必导致挫伤这两类主体“粮改饲”的积极性。

3 “粮改饲”结构调整效益分析

建立效益模型D=P{(R-C)>I}分析“粮改饲”结构调整绩效(经济效益)。模型中R为“粮改饲”结构调整后收益,C为成本,I为结构调整前的收益,D为结构调整决策函数。如果(R-C)>I,表明“粮改饲”结构调整效益提高。

3.1 “粮改饲”结构调整前后养殖业成本比较

养殖业成本主要包括物质投入成本、机械投入成本、劳动力成本、固定资产投入成本,为了计算一年内的奶牛养殖成本,没有核算一次性投入厂房等固定资产成本。物质投入成本包括自己种植饲料的生产成本和外购饲料成本,该成本是比较分析的核心内容。

(1)养殖奶牛物质投入成本核算。依据对张家口市万全区与塞北管理区的调研数据核算,其中8个养殖与饲料加工经营主体物质投入与劳动力投入成本如表2所示,8个经营主体中“科牧”是合作社,自己不种植青贮玉米,也不需要机械设备,除了“科牧”外,其余7个经营主体均种植青贮玉米。“天顺”与“广恒”虽然种植青贮玉米,但是没有购置饲料加工机器设备,依靠租赁设备进行饲料加工。

表2 2016年奶牛养殖物质投入与劳动力投入总成本 万元/年

表2显示,从雇佣劳动力、购买饲草饲料、种植饲草饲料方面计算得出8个经营主体养殖一头奶牛的投入成本平均为4 096.6元/头,其中养殖奶牛投入成本最高的是“科牧”为5 068.2元/头,高于平均投入成本,投入成本最低的是“雪塔”为3 120元/头,低于平均投入成本。比较可知原因为“科牧”不种植饲料作物,养殖奶牛的物质投入完全依靠外购,而“雪塔”自己种植的饲料饲草可以自给,不需要外购饲料。

(2)购入成本与“粮改饲”种植成本比较。实施“粮改饲”策略的经营主体的成本变化主要体现在所需饲料可以自己种植,实施“粮改饲”结构调整前后的奶牛养殖成本比较结果如下:

按照种植青贮玉米的规模计算:青贮玉米平均产量为52.5t/hm2(3.5t/667m2),青贮玉米购买的平均价格为460元/t,“粮改饲”结构调整,经营主体养殖奶牛购买饲草饲料需要花费2.415 0万元/hm2(1 610元/667m2=460元/t×3.5t/667m2),通过“粮改饲”自己种植青贮玉米,按照1.050 0万元/hm2(700元/667m2)的种植成本计算,“粮改饲”种植饲草比购买饲草节省成本1.365 0万元/hm2(910元/667m2)。

按照奶牛消耗青贮玉米量计算:由于平均每头奶牛消耗的青贮数量为7t/年,不实施“粮改饲”结构调整,完全依靠购买一头牛一年消耗青贮的费用为3 220元/(头·年)(购买价460元/t),“粮改饲”之后,如果全部依靠自己种植青贮玉米,养殖一头奶牛需要种植0.13hm2(2亩)青贮玉米,则养殖奶牛一年消耗的青贮玉米费用为1 400元/(头·年)(种植成本700元/667m2),可以节省1 820元/(头·年)。

3.2 粮改饲结构调整前后养殖奶牛收入比较分析

奶牛养殖总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牛奶销售收入,二是公牛犊销售收入,表3显示8个经营主体养殖奶牛的平均总收入,每头奶牛的总收入平均为2.573 16万元,总收入最大的是“七屯”,最小的是“雪塔”,8个经营主体的平均收入有一些差距,但是差距不大。

表3 2016年所调查奶牛养殖企业奶牛养殖总收入 万元/年

实施“粮改饲”后的收益变化主要体现在产奶量的变化上,“粮改饲”之前的产奶量为18kg/(天·头),“粮改饲”之后提升到30kg/(天·头),提升了12kg/(天·头),表3显示,原奶的平均单价为3.4元/kg,销售原奶的收入就会提高40.8元/(天·头),“粮改饲”之后每年销售原奶总收入平均增加14 892元/(头·年)。由此可见,“粮改饲”策略不仅使成本降低了,而且使产奶量增加,收入提高,养殖主体可以获得更大利润。

4 “粮改饲”规模效益比较

无论是种养业横向结合经营,还是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经营,都是规模化经营的具体模式,但是依据上述理论分析结论可知无论是横向结合经营还是纵向结构和经营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降低成本,产生规模效益。下述比较分析不同种养业结合经营和产加销结合经营规模效益。

4.1 不同规模成本比较

从前文表1可以得知,万全区所调查经营主体养殖奶牛的平均数量为809头,饲草饲料种植规模平均为21.46hm2(321.88亩)。而塞北管理区的“现代牧业”养殖奶牛3.500 0万头,饲草饲料种植面积为2 000hm2(3万亩)。相比“现代牧业”经营规模较大。通过计算“现代牧业”的养殖成本与上述经营主体进行比较,便于显示规模经营可以降低成本的结论。

现代牧业(塞北)有限公司的养殖成本包括青贮玉米种植成本、燕麦草种植成本和饲料购入成本。“现代牧业”青贮玉米种植成本为230万元/年,平均为6 900元/hm2(460元/亩);燕麦草种植成本为1 250万元/年,平均为7 500元/hm2(500元/667m2)。种植饲草饲料共计1 480万元/年,总计种植饲草饲料的成本为6 480万元/年。

表4 塞北管理区所调查企业现代牧业奶牛养殖成本 万元/年

表4显示“现代牧业”养殖奶牛雇佣劳动力投入为2 584万元/年,每年需要购买青贮玉米26万t,价格为360元/t,共计9 360万元,种植饲草1 480万元,“现代牧业”共养殖奶牛3.500 0万头,平均每头牛投入为3 835.43元/(头·年)通过前文所述,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所调研经营主体平均每头奶牛的养殖总成本为4 096.6元/(头·年)。

“现代牧业”作为大规模经营主体的代表,养殖奶牛平均投入成本比小规模经营主体养殖成本低,原因在于养殖奶牛数量多,种植饲料规模大,机械设备齐全,形成了规模经济,降低了平均成本。

4.2 不同规模效益比较

在上述比较了规模经营可以降低平均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规模经营带来规模效益的提高。“现代牧业”不仅采用种养业结合规模经营,而且实施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即实施“纵横一体化”经营规模效益较大。

从表5可知:“现代牧业”产奶的奶牛有3.500 0万头,产奶量34kg/(天·头),销售原奶17.181 3万t,原奶单价3.8元/kg,销售成品奶3.840 0万t,成品奶单价为12元/kg,牛奶销售总收入为11.136 879亿元;每年出售牛犊5 474头,单价1 500元,出售牛犊收入为821.1万元,奶牛养殖总收入为11.219 004亿元。

表5 塞北管理区所调查企业现代牧业奶牛养殖总收入 万元/年

“现代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成本总成本包括奶牛养殖成本与堆肥处理成本为1 600万元,总成本共计1.502 4亿元。利润=总收入—总成本=9.716 604亿元,总利润较大。

“现代牧业”的经营规模明显大于万全区所调查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万全区所调查经营主体平均收入为1.705 485万元/(头·年),平均投入成本为4 096.6元/(头·年),所以,平均纯收益为1.30万元/(头·年),“现代牧业”经营利润为9.716 604亿元,纯收益为2.78万元/(头·年)。万全区所调研经营主体的平均养殖奶牛数量为809头,“现代牧业”的平均养殖奶牛数量为3.500 0万头,所以,“现代牧业”每头奶牛纯收益明显高于万全区所调研经营主体的奶牛纯收益。

综上所述,万全区所调研经营主体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应扩大经营规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平均成本最小,实施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从种植全株玉米、燕麦草等饲草饲料到养殖奶牛再到加工成品牛奶销售,实施种养加结合发展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营模式,才能达到养殖业经营收入持续增加的目的,通过“粮改饲”结构调整,还可以享受政府的财政补贴。

因此,采用种养加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是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5 对策建议

依据“粮改饲”结构调整机会成本最小化,种养业结合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外部交易内部化,实现种养业规模经营效益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论,针对该区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从农牧业供给侧入手,引导耕地流转,扩大种养业结合经营规模。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比较分析粮改饲前后的养殖业经营主体的成本效益,以及规模效益可知,通过“粮改饲”种养业结合经营不仅种植饲料的机会成本小,而且种养业结合形成规模能够提高经营主体的效益。而规模经营的首要条件是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如保本分红的土地流转模式,该模式是在农户和企业签订承包土地合同,农户在流转土地收入的基础上,还可以得到企业盈利的分红。该模式使种植饲料饲草农户得到实惠,具有较大的土地流转与“粮改饲”结构调整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通过几家企业整合资源形成集团公司或协会,扩大规模,既可以共同购买大型机械,解决机械购置资金困难问题,又可以规避债务风险,还可以通过耕地流转,使耕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经营与满足大型机械使用的要求,达到“粮改饲”结构调整的规模经营效益。

(2)从农牧业产业各环节切入,延长产业链条,融合发展“产加销”。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比较分析还显示如果企业实施种养业结合经营,种植青贮玉米可以作为养殖业发展的饲料,减少在外购买饲料成本,即通过饲料的外部交易内部化降低养殖业成本,且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更高,可以提高牛奶品质。同时,企业增加畜产品加工,如生鲜牛奶加工为成品奶,通过种养加融合发展,做到产前的青贮玉米、燕麦草等饲草饲料种植,产中的饲料喂养、鲜奶加工、销售,产后的物流售后服务的一体化发展,即将各产业环节的外部交易内部化减少大量的中间消耗,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企业利润,间接影响签订租地合同的农户收益。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产业链纵横加粗的规模化经营。

(3)依据区域资源特征,创新粮草轮作模式。通过调研与分析可知,基于不同区域资源特征,冀北坝下地区适宜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坝上地区适宜种植燕麦,且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等适合种植马铃薯,在发展燕麦草时可以采取燕麦草与马铃薯轮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板结,既能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又能保证满足养殖业对青燕麦饲草的需求,还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保护耕地资源生态环境。同时,还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增加农牧业收入。所以,通过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实现粮草轮作,保护土壤,实现饲草持续供应的目的。

(4)依据饲料饲草经营主体规模进行“粮改饲”补贴。目前“粮改饲”补贴主要涉及到养殖企业或饲料加工企业,补贴标准按照青贮量进行补贴,养殖企业补贴标准为70元/t,饲料加工企业的补贴标准是20元/t。应积极鼓励养殖企业与饲料加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饲草饲料自给能力,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但是当养殖企业与饲料加工企业饲草饲料不能自给时,饲草饲料种植农户可以补给,所以,在鼓励经营主体扩大规模的同时兼顾激发小农户“粮改饲”的积极性,使得各类饲料饲草经营主体均享受到“粮改饲”经营的政策红利,便于调动所有经营主体种养结合经营积极性,达到扩大农牧业经营规模,实现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饲草养殖业奶牛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2020年小龙虾养殖业的机遇与挑战
奶牛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