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与治疗探究

2020-01-11 06:52
中兽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牛群病牛病毒性

刘 丽

(甘肃省临洮县窑店镇畜牧兽医站,730500)

牛病毒性腹泻是威胁养牛业的重点疫病之一。对出现感染及繁殖障碍的牛进行研究发现,病毒性腹泻是其主要原因,且一旦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工作人员要重点对其进行防范,以避免病毒扩散,造成更大的危害。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对于牛病毒性腹泻而言,其主要的传染源就是带病毒的牛或病牛,一般情况下,带有该病毒的牛会有病毒性血症出现,且时间较为持续,病毒会蔓延至牛全身的每一个部位,一旦有健康的牛与之接触,不论直接还是间接,均有感染的概率。

1.2 流行特点

该疾病呈现出地方性的分布,但年龄上没有集中显示,所有年龄段均有感染的概率,但是对于6-18 个月的牛来说,病毒感染的概率更高。从季节上来说,每个季节均会有发病可能,但以冬春季节为主。由于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如果牛群是集中进行封闭式养殖,则一旦有一头牛被感染,就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发病。调查显示,该疾病的患病率有25%,死亡率会达到90%,甚至是100%,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防治[2]。在实际牧区养殖中,有时会出现个别的病例感染,有时仅仅是隐形的感染。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被病毒感染的牛,如果出现发病较急,体温一直持续40 度以上且超过两天,就是急性型[3]。这时牛会表现出呼吸急促,精神低迷,鼻腔病变,粪便恶臭等,受到病毒损害的病灶部位会反复融合并结痂,且粘膜受损后,两周左后可以痊愈。

2.2 慢性型

慢性型病变通常会出现在妊娠期的母牛身上,且病变的细胞会通过胎盘影响到胎儿,导致新生相继出现感染现象。慢性型牛的主要表现是突然性的发病,间歇性的腹泻,且腹泻程度为重度,病情发展后期会出现粪便中带血现象,粘液较多,会导致病牛出现重度的脱水现象,该疾病类型的致死率高达90%以上。

3 实验室诊断

3.1 病原学诊断

临床中,可以通过病原学对牛病毒性腹泻进行诊断,通过无菌方式对病牛的血液、骨髓进行收集,处理之后进行牛源细胞接种,并对该细胞进行培养,观察是否有病变现象,然后对其进行免疫荧光法技术检验,对其进行鉴定,诊断是牛是否患病[4]。

3.2 血清学诊断

临床中,还可以通过血清对牛病毒性腹泻进行诊断,常用的方法有中和试验、琼脂扩散、吸附试验等。中和试验有较高的准确性与重复性,但是由于个别病牛会有抗体,因此容易出现漏诊现象,琼脂试验具有操作简便的优点,但是检出率较低且敏感性也不高,因此临床应用较为受限。

4 预防和治疗

4.1 通过疫苗进行有效预防

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病毒的感染。现阶段在临床中,对于疫苗的注射已经较为完善,常见的有牛病毒性腹泻灭活苗、弱毒苗等,不仅应用广泛,且效果较好。但是研究发现,疫苗注射对于变异性牛病毒性腹泻而言,效果不佳。因此临床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大疫苗研发,努力生产出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疫苗,以更好的预防牛病毒性疾病,降低发病的可能。

4.2 采取有效措施调节牛群的免疫力

提高牛群免疫力是有效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的主要方式,但是实际调查发现,许多牛养殖基地有使用大量抗生素的现象,这不仅会导致牛群的肠道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下降,还会导致其产生耐药性,降低免疫力,加大发病概率。对此,在实际养殖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调节牛群的免疫力。

首先,需要建造干净整洁的圈舍环境。及时清理粪便及其他污染物,以最大程度减少病毒滋生的可能;控制好圈舍内的温度及湿度,采取有效的防寒放暖措施,避免出现应激类疾病;做好圈舍的通风与光照工作;定时做好全面消毒,尤其是地面及槽具内,尤其是疫情高发期间,要做好进出人员及车辆的消杀,以保障牛群健康成长[5]。

其次,在日常养殖中,可以根据牛群的生长情况,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益生菌,以补充牛群的营养,提升免疫力。

最后,可以为牛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免疫方案。先是通过注射弱毒苗和灭活苗,起到基础的预防效果,然后根据当地的流行病情况进行有效预防干预,配合实际的养殖情况,控制好免疫注射的剂量,以最大程度确保免疫效果,减少疾病发生。

4.3 治疗措施

首先,对于已经确诊的病牛,需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清除其粪便及污染物;其次,可以先通过药物注射进行治疗,药物选择葡萄糖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注射液,注射部位选择腹腔,需注意药物水温不能太凉,至少要38℃,必要时还可以辅助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目的是增加抗病毒功效,同时要保障病牛的水分摄入充足;再次如果在治疗期间发现病牛有脱水现象出现,需要及时进行补液;最后需确保在治疗过程中,病牛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注射方式科学合理。

其实现阶段对于牛病毒性腹泻,并没有较为完善的治疗方式,主要还是在预防上,因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提升牛群的抗病毒能力,以减少发病概率。

猜你喜欢
牛群病牛病毒性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晚秋
以神经紊乱为共症的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
浅析牛子宫脱出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
牛牛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