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鸭出血性肠炎诊治体会

2020-01-11 10:05李文钢王芳蕊
中兽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病鸭鸭群饲料原料

王 镇,李文钢,石 瑜,王芳蕊

(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宜兴埠北300402)

导致鸭肠炎的病因很多,如:鸭球虫病、大肠杆菌感染、沙门氏菌、鸭李默氏杆菌病等,在临床诊疗实践中,笔者曾发现一例因壳粉过期变质导致鸭出血性肠炎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1 发病概况

2020年3月6日,某蛋鸭养殖户来诊,主诉最初共养殖麻鸭2800羽,今天鸭群已达120日龄,为15天前自外省购入的鸭群,购入时鸭群外观健康,无任何异常,购入3天后陆续出现病鸭,当时畜主描述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带有红色内容物的腹泻、消瘦、3~7天后死亡。自发病至送检当天共死亡约700羽,死亡高峰期间日均死亡60~70羽,送检当日死亡120多羽。发病期间曾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板蓝根等中成药口服,无明显疗效,送检前3天曾颈部肌肉注射免疫禽流感H5(H5N2Rsd57株+Rfj56株)+H7三价灭活疫苗,未见因免疫导致病情好转的情况。对该群鸭使用饲料情况问询时发现:该畜主使用了过期变质壳粉(2019年6月份即已过期)作为饲料配比中的钙源。

2 临床症状

送检病鸭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卧地不起,被毛粗乱逆立,两翅下垂,排泄物稀薄,肛门周围沾满黄、绿、黑、暗红色的稀薄粪污。

3 剖检变化

对送检的6只病鸭进行大体剖检,病理变化如下: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内容物稀薄*6;嗉囊中仅有少量食物*6;腺胃黏膜出血性溃疡*6;气管环出血*3;心冠脂肪有针尖大小出血点*3;胰腺有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3。

4 初步诊断结果

依据发病概况、临床症状、大体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鸭出血性肠炎,推测病因主要与使用过期壳粉作为饲料原料相关。

5 治疗方案

5.1 立即停止使用现有全价饲料,尤其不再使用已经过期的壳粉作为饲料原料;同时更换质量好的全价饲料喂食鸭群。

5.2 全群在饮水中加入安普霉素(按所购商品说明的治疗量进行配比)。

5.3 立即隔离病鸭,对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清扫鸭舍,对鸭舍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6 治疗结果

5天后回访,主诉实施上述防治方案后,病情趋于稳定,现在无新发病例,全群鸭采食已经正常。

7 体会

7.1 过期的壳粉是本次鸭群发病的主因。在病理剖检过程中,未发现与特异性疫病(鸭瘟、大肠杆菌性肠炎、沙门氏菌性肠炎、鸭疫里默氏杆菌性肠炎等)相关的典型病理变化,排除了疫病主因的可能,回访结果证实诊断方向上正确。

7.2 过期的壳粉中含有过多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推测过期的壳粉中可能含有超标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例如霉菌及其毒素、细菌及其毒素、放线菌及其毒素等,最终导致鸭出血性肠炎的发生。因为先期防治过程曾使用抗菌药物,故未发现因细菌感染所致的全身性感染病理变化,则在本次治疗过程中,只要防止肠道继发感染就可以了,故笔者对鸭群经消化道投予安普霉素,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对壳粉中的致病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对其所产生的毒素种类进行检测,因为不同来源的、不同条件下放置的壳粉,其中所包含的微生物菌群可能千差万别,而本病例的发生只是个例,从临床角度看只要防治方向正确、防治结果满意就可以了。

7.3 养殖过程中应避免饮水、饲料中致病微生物超标。笔者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经常有因动物摄入霉菌及其毒素导致群发性疾病的情况,例如徐国栋等[1]曾对养殖环节中猪霉菌感染及毒素中毒的来源进行了总结,包括饲料源、水源、空气源或药物源,这些对霉菌及其毒素来源的分析同样适用于禽类养殖场,是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7.4 使用劣质饲料原料只能增加养殖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养殖者千方百计降低养殖成本的想法和做法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一过程应当本着科学、合理、合法的原则进行,例如在本病例中,畜主的初衷只是为了降低饲养成本,在饲料原料中使用了变质的壳粉原料来降低成本,但弄巧成拙,最终引发鸭群发生出血性肠炎,从经济效益角度看是得不偿失的,提醒养殖者应当引以为戒。

猜你喜欢
病鸭鸭群饲料原料
自然感染鸭坦布苏病毒蛋鸭卵巢的病理学观察
鸭浆膜炎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欧委会批准8种转基因农作物为食品和饲料原料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鸭群中的鸵鸟
广东饲料原料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