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

2020-01-11 10:05陈旺斌
中兽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慢性期牛病虫病

陈旺斌

(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730600)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血清胆红素过高,病牛临床表现为小便发黄、大便色白、面部发黄、皮肤瘙痒,部分病牛出现痉挛的症状。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仅仅依靠病症判断,很容易与肝炎混淆。

1 临床症状表现

病牛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面部、尿液、眼睛、尿液、黏膜以及乳房发黄,持续性高热。在临床上将发热黄疸型牛病分为阴黄与阳黄两种类型,黄疸症状一般多是由部分肝脏疾病、胆囊疾病以及血液疾病所引发的。在临床诊断中,发热黄疸型牛病与焦虫病黏膜黄染与普通贫血等疾病有明显区别,临床鉴别比较简单,发热黄疸型牛病主要与肝炎的症状类似,易发生混淆。

2 鉴别

鉴于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易混淆性,具体可以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诊断,可以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

2.1 流行病学特征 一般天气比较炎热的季节,是无浆体病高发的时期;湿润、多雨的季节是支原体病高发的时期,多通过昆虫、血源、以及性交等途径传播;泰勒虫病多是残缘眼蜱传播所致,易在牛圈中传播;巴贝斯虫病发病群体多是犊牛且病情较轻,成年牛比较少年,但是成年牛一旦患病,易致病牛死亡。

2.2 症状以及体征鉴别 该疾病类型不同,病牛的症状以及体征也存在差异,支原体病主要症状表现是:发病初期病牛双眼不断流泪、反刍明显减弱且食欲不振。病情发展加重,病牛可出现发热、腹泻、便秘、尿中带血、呼吸加快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卧地不起、黏膜苍白、反刍停止、体温下降等症状。螺旋体病在急性期和慢性期表现不同,急性期表现为尿血、生殖器官坏死、反刍停止、眼结黄染等症状,急性期病程较短,持续5~25d不等;慢性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体重下降、尿血、贫血以及间歇性发热等症状,慢性期病程较长,持续90~150d不等。无浆体病一般有20~25d潜伏期,急性期与慢性期症状表现不同,急性期表现为黄疸、便秘、鼻镜干燥、贫血、排泄物中有黏液或者血液;慢性期症状表现为胃出血、胆囊扩张、瘀斑、淋巴水肿、红细胞与血红素减少。巴贝斯虫牛病发病初期病牛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腹泻、黏膜黄染等症状,病情发展严重时,可发现病牛尿液为黑色。泰勒虫病临床表现为脉搏微弱、血斑、昏迷、精神沉郁、离群等症状,病情发展严重时,眼部与尾部可见溢血斑点,并伴有淋巴肿大等症状。

3 治疗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首先需要准确鉴别疾病的类型,根据具体疾病分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结合病源微生物用药,治疗方案缺乏针对性。治疗泰勒虫病首先需要使用1.5%马拉赛昂溶液给病牛全身消毒,控制病情传播;然后采用贝尼尔注射液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病牛症状,若病牛病情严重,必要时可以进行强心治疗。巴贝斯虫病的治疗,首先需要给病情注射咪唑苯脲,可以控制病情发展;然后注射阿卡普林,用药剂量为1mg/kg。用药后要注意观察病情的反应,预防药物副作用,若发现病牛出现肌肉震颤、烦躁不安等情况时,需激励皮下注射阿品脱10mg;也可以经胃部肌肉注射7%贝尼尔和水的混合液,注射剂量根据病牛体重决定,每天用药不超过7mg/kg,需持续用药3d。衣原体病的治疗可以采用四环素与土霉素,这两类药物可以有效杀灭病源,控制病情发展。无浆体病采用金霉素与土霉素治疗即可。

4 预防

4.1 强化疫病监测 养殖人员平时要注意监测牛群的情况,尤其是发热型黄疸病的高发期,由于不同分型的发热黄疸型疾病高发期以及症状表现不同,养殖人员要熟悉该病的发病特点以及不同疾病分型的症状表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要进行相关检测,避免病情大范围传播。

4.2 加强牛舍卫生管理 养殖人员要高度重视牛舍卫生管理,这是预防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关键性措施,传染性牛病的传播不仅仅是同一食槽或者牛舍传播,还可通过养殖人员或者公用设施向其他牛舍传播,因此,养殖人员要注意加强自身的消毒以及养殖设备消毒,降低传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关于发热黄疸型牛病,由于其易于肝炎混淆,因此首先需要准确鉴别疾病分型,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对症用药,一方面养殖人员要注意采取消毒等措施,控制病情传播,这样才能促使病牛尽快痊愈。

猜你喜欢
慢性期牛病虫病
南美白对虾养殖孢子虫病频发,实战派专家的五点预防建议
牛病难治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牛病难治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牛病难治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常见牛病防治及牛病特点分析
总病程10年以上精神分裂症住院与社区治疗的对照分析
高频彩超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诊断中的应用
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犬猫巴贝斯虫病的诊治
一例羊脑包虫病的防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