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态化防控期间长三角地区核医学质控工作指导性意见

2020-01-11 21:12周雨菁董孟杰桑士标刘学公刘兴党
核技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核医学消毒液医用

周雨菁 董孟杰 桑士标 刘学公 刘兴党,6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核医学科 上海200040)

2(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核医学科 上海201200)

3(浙江省核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杭州310003)

4(江苏省核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南京210000)

5(安徽省核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合肥230001)

6(上海市核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上海200040)

目前,我国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已到达常态化防控新阶段,各级医院的核医学诊疗工作也逐步恢复正常。为科学有序地组织开展核医学诊疗工作,结合国家相关疫情防控政策[1-6]及现有国内外指导意见、专家共识[7-9],长三角地区核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共同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态化防控期间核医学质控工作指导性意见。具体内容包括核医学相关体内、体外检测、病房治疗等。

1 核医学影像检查防控

1.1 检查区域的管理

核医学影像检查如CT(Computed Tomography)、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核 磁 共 振(Magnetic Resonance,MR)、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D-SPECT、PET/CT、PET/MR 等方法环节较多、时间较长,医生、技师、护士都可能接触患者。根据感染风险,将检查区域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指不易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主要指医务人员值班室、卫生间、更衣室、浴室及储物间等。污染区为可能接触到患者或疑似患者的区域,主要指检查室、病人等候区、病房。半污染区为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的区域,主要指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不同区域均应放置速干手消毒液,工作人员进入更洁净区域时均应执行手消毒及其它必要的消毒措施。

1.2 病人的管理

1)检测患者尽量实行预约制度,受检者及陪同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并查验“健康码”。候诊室内患者隔座就坐。

2)预约检查时了解受检者近期(14 d)人员接触史和旅行史。

1.3 核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预约登记、注射药物、设备操作、近距离问诊医生、负责保洁消毒和运送废弃物的卫生员都采用一级防护,即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有流行病学史的戴N95 防护口罩)、工作服(白大褂)、隔离衣(预检分诊必要时穿一次性隔离衣),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PET/MR 检查时口罩不应有金属丝。PET/MR机房由于强磁场的存在,禁止机房内放置空气消毒机,可将其放置于设备间空调的入口处。

1.4 设备及诊室消毒

1)仪器设备检查完毕后使用75%乙醇擦拭消毒,如有污物或肉眼可见污渍,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清除污渍后,再行消毒。切勿使用腐蚀性、溶解性消毒剂或灭菌剂。不建议使用消毒喷雾装置,这些喷雾可能会渗入设备,导致电气短路、金属腐蚀或其他损坏。

2)半污染区及污染区的地面无明显污染物时可用1 000 mg·L-1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天两次或以上,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3)地面或设备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放射性探测仪检查是否有放射性污染,并及时控制和处理后再进行消毒。

4)空气消毒:在无人状态下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16 m2房间,30 W需连续照射30 min以上),持续开窗和/或通风管道通风30 min 以上。紫外线照射消毒有效距离为1.5 W·m-1,需合理配置覆盖整个机房;在操作中也可使用空气消毒机持续消毒。

碘-131摄取试验、氯化锶-89治疗以及骨密度检测等均可参考上述防控措施。

2 核素治疗病房防控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需做好如下防控措施。

2.1 筛选住院患者

筛选符合住院条件患者,提前电话联系、预约、宣教。

1)对年老体弱、有其他脏器并发症、生活不能自理等需要陪护的患者经评估后可择期入院治疗。

2)对外地患者的入院,为减少省际间路途被感染的风险,告知尽量当地就近指定医院治疗,等待疫情控制后择期通知入院治疗。

3)对有急诊入院指征的患者,也必须询问14天内行程、密切接触史和有无发热、咳嗽等不适,一旦有以上症状和经历,及时汇报医院防疫管理部门,按规范执行防控流程。

4)入院前护士应电话联系预约住院患者,详细询问近两周内患者健康状况(尤其应关注有无体温异常和上呼吸道症状等)及重点地区接触史等,并做好详细记录,并告知患者入院相关事项。

5)如停用中央空调,提前告知患者做好相应入院准备;入院时尽量自身前往,减少陪同家属。

6)入院当天,应严把疫情防控入院关。患者应按医院要求于医院入口处测量体温及查验“健康码”,并如实填写申报新冠肺炎疫情接触史承诺书,并建议当天先门诊完成新冠病毒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化验,必要时胸部CT平扫等检查,以利于进一步筛查新冠肺炎。凡有异常者应按医院防控流程进一步排查,无异常者方可进入入院收治流程。

7)患者进入核医学病房前,病区护士应再次测量患者体温及查验“健康码”,医生应再次详细询问患者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史,凡有异常者应按医院防控流程进一步排查,无异常者方可收治入院。患者入院病史中必须包括患者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相关内容。

2.2 病房环境控制

1)病区外张贴防控宣传资料。

2)病区入口:设专人(做好个人防护)管理,进行测温和查验“健康码”及家属信息登记,并询问14 d内行程、密切接触史和有无发热、咳嗽等情况,填写患者疫情信息单确认书,如有以上症状和经历,禁止进入病区,并引导进入医院防疫诊疗流程;要求患者及家属进入病区前必须佩戴口罩并使用免洗手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

3)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患者离开病房必须佩戴口罩。

4)病房应保持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每日通风2~3 次,每次不少于30 min;病房配备洗手液和免洗手消毒液。

5)医护办公室划定为限制区域,非医护人员不得入内。

6)病区门禁系统必须24 h 使用,有序探视及陪护。

甲亢住院治疗防控:参照核素治疗病房的防控要求;门诊治疗防控参照氯化锶-89 治疗的防控要求。

云克治疗防控:参照核素治疗病房的防控要求。

碘-125 粒子植入治疗防控:参照多学科尤其介入治疗及外科的防控要求。

3 儿童核医学检查防控

儿科患者包括0~14岁患儿,在成人防控方案基础上,儿童要求需更加严格,以下简述儿童核医学影像检查的防控方案。

1)严格限制陪护人数,尽量采取全预约制。核医学影像检查期间需家长陪护,疫情期间每位患儿限制一位家长陪护。陪护者防护要求与受检者相同,要求测量体温、查验“健康码”及填写疫情期间流行病学登记表和告知书(内容同成人)。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后方可检查;已确诊或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取消检查,或改约检查时间,待确诊为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感染痊愈后再行检查。

2)限制预约及检查人数,一般30 min 限制1 人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限制每天检查人次。

3)候诊区患儿之间采取分隔措施,间隔距离大于1 m。

4)对需要镇静的患儿,医务人员需佩戴口罩(外科口罩、医用N95防护口罩)医用帽、手套、放射护目镜;具备条件者,建议穿防护服。

5)患儿尿片及其它生活垃圾放入指定垃圾桶。呕吐物等排泄物及时清理,按要求进行清洁消毒。

4 核医学体外分析实验室防控

4.1 体外分析实验室特殊安全措施

1)根据《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6]。

2)制定疫期实验室特别管理制度,根据每日工作量进行人员减流,严格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

4.2 生物安全防护

4.2.1 个人生物安全指南

参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2]。

防护用品:医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医用防护口罩(GB19083-2010)、N95(美国NIOSH42CF R84-1995)(下文包括KN95[GB2626-2019])、全面型呼吸防护器、防护服、隔离衣、工作服、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帽、护目镜、防护面具或防护面屏(简称面屏)、鞋套和防水高靴。

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医用外科口罩、乳胶手套、工作服,加手卫生,可戴医用防护帽。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乳胶手套、工作服外隔离衣、医用防护帽,加手卫生。酌情(比如有喷溅风险)可加护目镜。

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单或双层乳胶手套(条件许可,可以不同颜色)、面屏、护目镜、工作服外防护服、单或双层医用防护帽,加手卫生。必要时双层口罩(外:医用防护口罩,内:N95口罩)。

特殊防护:比如患者剧烈咳嗽且没有呼吸道屏障时,在三级防护的基础上,可以双层防护服、双层口罩(外:医用防护口罩,内:N95口罩)、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三层乳胶手套、双层医用防护帽等。

防护底线:必须要有口罩、工作服、手套。无论任何材质、标准均可。

佩戴注意事项:外科口罩佩戴时,双手沿鼻沿压紧贴合。所有口罩戴上后确认密封;摘下时不要触碰正面。脱防护服前,全身喷雾消毒(比如可用有效氯浓度500 mg·L-1的消毒剂),按标准流程依次脱掉个人生物安全防护装备,污染面切勿接触内部衣物。

4.2.2 实验室消毒

实验室保持良好的通风。并按规范进行物表消毒、空气消毒。

紫外线消毒:符合行业标准(紫外线杀菌灯GB 19258-2012)。定期检测性能、完整记录、累积使用不超过规定时限。消毒时间不少于30 min。

消毒液消毒:每天试验前后使用1 000 mg·L-1有效氯的消毒液(84消毒液100倍稀释)或75%乙醇进行桌面、台面及地面消毒。消毒液新鲜配制,不超过24 h。

4.2.3 样本的运送

实验室负责人应负责为所有向实验室提交样本的地点准备适当的指南和指示。所有样本应以防止污染工作人员、患者或环境的方式运送到或送出实验室。样本应置于被承认的、本质安全、防漏的容器中运输。

4.2.4 样本检测

对明确为非新冠病毒相关病例标本,必须一级生物安全防护。有条件的实验室建议做到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对于明确疑似或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标本必须采取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并且,检验人员的防护需贯穿检验前(采集和运输)、检验中(样本前处理和检验)和检验后(废弃样本处理)。

特别提醒:鉴于在样本离心、拔帽、加样、检测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风险,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加强自动化信息化建设,采用精益管理的流水线控制、监控样本前处理及检测的全过程。建议使用实验室专用开盖离心机,标本离心后待离心机停止转动15~30 min以上才能打开离心机盖。

4.2.5 医疗废弃物处置

标本密封:血液等标本应重新加盖或塞子(新的),按规定保存。

如果直接高压灭菌,须用塑料薄膜覆盖。高压灭菌前,如果保存时间较长,须喷洒消毒液后保存。

标本出科符合生物安全原则、符合感染管理规范。废弃物管理见《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6]。

4.2.6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失误或意外的处理

1)新冠病毒标本污染生物安全柜操作台造成局限污染:使用有效氯含量为0.55%消毒液,消毒30 min以上。消毒液需要现用现配,24 h内使用。

2)新冠病毒标本造成实验室污染:保持实验室空间密闭,避免不相关人员出入,避免污染物扩散。使用0.55%有效氯消毒液的毛巾覆盖污染区,消毒30 min以上。必要时(比如大量溢洒时)可用过氧乙酸加热熏蒸实验室,剂量为2 g·m-3,熏蒸过夜;或20 g·L-1过氧乙酸消毒液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用量8 mL·m-3,作用1~2 h。熏蒸时室内湿度60%~80%。

3)清理污染物严格遵循活病毒生物安全操作要求,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并进行实验室换气等,防止次生危害。

5 13C及14C呼气试验

疫情严重时暂停。

疫情好转时,根据当地及医院具体情况,在院感部门的指导下可以恢复开展。但要限制流量,患者候诊保持1 m 以上距离,医护人员及场地达到II 级防护。

6 肺通气显像

疫情严重时暂停。

疫情好转时,根据当地及医院具体情况,在院感部门的指导下可以恢复开展。但要限制流量,患者候诊保持1 m 以上距离,医护人员及场地达到II 级防护。

猜你喜欢
核医学消毒液医用
《实用骨关节核医学》书评
“互联网+CBL”模式在核医学规培中的创新应用效果研究
75%医用酒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改革与实践
75%医用酒精
84消毒液
消毒液上锁(大家拍世界)
核医学教学中兴趣培养的方法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用酒精如何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