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时代脉搏,寻根传统美德

2020-01-11 17:36张彩敏
读与写·上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解读高考作文

张彩敏

摘要:本文从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入手,对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趋势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对本次作文写作进行了详细解读。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271-01

2019年全国Ⅰ卷语文作文题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紧扣时代脉搏,既凸显了新课改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又体现了新时代对青少年的素养要求;寻根传统美德,蕴含着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以时代为背景,聚焦青年成长,要求学生以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的“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六点要求为目标,砥砺自我,奋斗进取,自觉担当起伟大中华复兴的使命。

立足社会、贴近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局观

高考作文从2015年开始,引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从材料中领取任务,以此为驱动立意写作。作文形式的变化体现课改的步伐,而任务的分发,即材料的选取,体现的时代的脉搏。从现实生活取材,从社会热点取材,体现作文的灵活性与时代性。比如2015年全国Ⅰ卷的材料是“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这是当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2016年全国Ⅰ卷取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漫画的形式引导我们关注教育的评价,“分数”让学生有话可说;随着课改的深入,从2017年开始,高考作文在选材视野更加宽广,与社会的新的变化联系更加紧密,引导学生把自己真正融入都这个变化的社会中来,“真我驱动”型作文趋于成熟。比如2017年全国Ⅰ卷的作文材料是从社会中选取了12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反应是我们的社会现状,同时,作文要求里面还有一个具体的任务,就是让外国的青年读懂中国,这是让考生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客观的认识中国,推介中国。既要有民族的自豪,又要有清醒的认识,以悠久的历史(比如长城)、独特存在(比如大熊猫)为骄傲,也不回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空气污染)。但这止于客观的认识介绍,还不涉及深入思考。2018年全国Ⅰ卷让“世纪宝宝”面对世纪大事,穿越未来,引导青年人关注大时代,关注国家、民族的未来,并思考如何做,如何成为追梦人、圆梦人。深入思考成为必须。

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考查延续任务驱动型这一形式。驱动中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这就要求作文中必须有“你”,这是成熟的“真我驱动”。材料选取上,延续了圆梦中华的主题,围绕“劳动”展开,既挖掘了劳动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也提到了同学们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具体表现,最后要求考生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献词说“天道酬勤,勤劳勇敢的中国老百姓,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呢,自然也要懂得“勤”“劳”。然而现实状态是一些同学以各种理由,找各种借口不“劳”,这就是值得反思的地方了。不僅是反思,更要“提出希望与建议”,由此,考生再也无法置身事外地空谈了。

深度思考,准确表达,考查学生逻辑思维与思辨能力

作为真我驱动作文,材料解读,明确任务是第一要务。材料从“勤劳”说起,明确“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给了非常明确的立场,必须是肯定、赞美优秀传统,并且要把该传统延续下去,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要延续这一正确的立场。随着“但是”转折,材料列举了几种不劳动的理由和借口,同时还有不尊重、不理解劳动的现象存在。说实话,这恰恰是在青少年中常见的现象,也不知道考生们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有没有脸红,觉得说的就是他们自己。材料如此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考生必定是“有话可说”了。但如何说,怎样才能说好,这就体现考生的逻辑思维与思辨能力了。

细读作文要求,不难发现,作为接受了作文任务的驱动者,“我”是复兴中学的一名学生,这就有了自我的定位,明确作者的立场和应该有的说话语气态度。“我”“说话”的对象是复兴中学的同学,界定了演讲稿的称呼以及作文时探讨话题的深度、广度、共同关注点。“我”“说话”的形式是演讲稿,必须明确演讲稿的格式,演讲稿的用语特点以及演讲稿的实用性。“我”“说话”的内容是倡议同学们“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必须是“我”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针对不劳动、不理解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反思自我,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社会根源以及可能的危害等,并对此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充分体现出我的主人翁姿态。作为引领时代前行的新青年,设身处地将自己置于国家与时代的发展中,去体会和思考。认识到个人与国家、民族、时代的结合之紧密,这是青年自身的修为,从自身热爱劳动的“立身”,到倡导劳动尊重劳动的“立言”,以身作则,实现引领时代的楷模的“立德”,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又是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由此升华,“勤”“劳”的意义不见得就锁定在体力的“辛勤”“劳力”上,而是有更广发意义的“勤奋”“劳心”,“天道酬勤”上,由此挖掘深意,写出深度。

总之,高考作文的法宝:审题清,拟题新;角度准,逻辑明;浅入题,深思辨。

猜你喜欢
解读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强弱之辩——2021年江苏高考作文述评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思辨,让你的高考作文更出彩